数据和复苏有个约会


数据和复苏有个约会

傅勇/文

 

 

周二公布的7月份主要经济数据显示,国民经济正在按照市场和政策的预期展开复苏之旅,未来一年时间里有望重现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搭档;与此同时,有关经济数据的比较分析提醒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复苏过程中的风险积累和结构隐忧。

实体经济正在加速增长。GDP数据是按季度公布的,但从工业部门数据看三四季度的增长率将会加快。7月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增幅为2009年1月以来最高。工业增加值通常占到GDP的接近一半。经济活力增加的佐证包括,7月份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4.2%,继6月发电量增速“转正”后,继续保持稳定上升趋势;而具有先行指标意义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在7月也延续上升态势。

三大经济引擎有望协同发力。出口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的主要渠道。7月出口同比降幅略有扩大,但主要是由去年基数较高所致。实际上,7月出口额是2009年以来首次突破千亿美元的月份,环比增长10.4%,已经连续反弹达五个月,逐月回升趋势基本确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意外有所回落,但考虑到生产价格指数降幅较大,实际投资增幅仍保持在高位。消费增速企稳迹象明显,真实增幅为2月以来新高。

通胀预期尚难演变成真实通胀压力。7月消费物价指数CPI下降1.8%,生产价格指数PPI下降8.2%,降幅双双扩大。CPI有望在三季度末转正,但上升速度不会很快,而PPI则可能需要到今年年底才能转为正增长。总体而言,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快速复苏的实体经济由于只是恢复性增长,还不会走向过热并带来普遍性的物价上涨压力。

此外,透过上述越来越多的积极迹象,我们也应注意到,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难尽人意之处。这可以通过两组数据对比揭示出来。

一是低物价下的资产价格膨胀。全国普通商品房价格已经连续数月反弹,7月环比上涨1.2%,各地“地王”频现。7月的股市涨幅也使得A股执起全球股市之牛耳。这种上涨固然能找到中国经济提前复苏的基本面支撑,但其中的流动性推动因素看起来更为关键。在一般物价平稳的背景下,紧缩政策难以启动,资产部门成了主要的受益者。资产一定幅度的上涨有助于改善企业家庭的财务状况,提振信心,但如果上涨过快,则会鼓励投机,拉大社会收入差距,且高高在上的价格将来也将面临调整压力。

二是家庭消费仍未有明显上升。当前的消费增加有所企稳回升,但主要是由政府消费和企业消费构成的,家庭消费增幅并不明显。拿今年一季度分解数据来看,一季度消费贡献7.1%增长率中的3.8个百分点,但具体来看,政府和企业消费贡献达到2/3,只有剩下的1/3的增量才是居民消费的贡献。这个比例结构显然尚未明显达到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的政策要求。

从政策角度来说,有利的物价环境为继续执行扩张刺激性政策提供了空间,但资产价格的上涨也提醒我们,扩张的流动性并没有很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资产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只是领先经济复苏的独舞,一方面,为应对可能的调整风险和对民生的影响,相关政策已不得不作出微调,另一方面,微调要想做得好,还需要不能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复苏,这增加政策难度。此外,内需中具有关键意义的家庭消费仍然是复苏动力中的短板,要防止结构性矛盾在政策刺激下变得更加突出,还需要将保增长与深化体制性改革相结合。这其中,优化收入分配、改善民间投资环境、改革户籍制度有必要加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