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部分“无线城市”建设为何能成功
宋俊德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北京通信信息协会
一、国外为何“无线城市”成功者少
2005-2006年在世界上掀起了一个建设“无线城市”的浪潮,源头起自美国,先后至少有400多个城市卷入了这个浪潮。后又波及到欧洲、亚洲,差不多全球达到1000个城市以上。到2007年不少专家出来高呼“无线城市”已走到了十字路口,成功与失败概率各为50%,到了2008年果然在国际上再听不到要大力发展“无线城市”的声音了。再来盘点一下全球(暂不讨论中国的情况)的情况:无线城市大概有三种状况:A、停滞:不少城市叫停了建设无线城市的步伐;维持现状继续使用。B、放弃或缩小规模或退场。C、少数城市成功:少数城市仍有不少公司去探索继续发展“无线城市”的商业模式,少数城市干脆与WIMAX技术结合,或用WIMAX大面积代替了小覆盖的WIFI。
为何出现上述情况?大概人们会齐声回答:没有好的商业模式。说透了就是没有找到一种赖以生存的可赢利、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投资者见到无利可图:撤。运营者发现要赔本:跑。政府发现无力支持继续发展:沉默。
再问一句,为何找不到好的商业模式?这与当初人们狂热的“无线城市”梦有关,人们希望在全城市实现:充分的全面无线覆盖;并获得交费与低资费的24小时服务。但这些愿望无法实现,由于WIFI的每个基站覆盖面积小,而城市的面积大、高楼的楼层多,要实现全覆盖要求有极大数量的基站支持,而这需要有巨大资金。另一方面,无线城市既然是“信息惠民”,又不可能收取太高通讯费,这就让投资者、运营者走进一条死胡同。
二、中国为何大部分“无线城市”能成功?
2006年北京先走一步,开始了“无线城市”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这件事情由北京通信信息会主导,我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成了“无线城市”积极参与者之一。
我觉得中国的无线城市会成功,原因至少有三:
(1) 早期“无线城市”多数是由政府支持的。为了完成“政治任务”而建设。如北京的奥运,上海的世博,广州的亚运会,深圳的大运会。为了满足广大国内外盛会参与者的要求。政府打造数字城市,“数字奥运”,“无线城市”等等。把通信信息技术的建设和开好上述各个盛会的政治任务结合起来,更多的是要创造一个在中国举办“XXX会”的品牌,为与会者特别是国外的参与者以通信和信息方面服务,以赢得国际友人的好评,取得会议的全面成功。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当然经济上会有潜在的收入,但一般说这些不会把设计的“无线城市”赢利作为第一目标,因此,建设了,人们用了,说还可以,也就算完成了任务。但是当这些盛会成功结束,这些城市都有个“会后无线城市”的问题。如何利用已有资源继续发展是一个新的课题。例如北京正在研究推动“后奥运”、“后无线城市”的问题。
(2) 今年,中国政府颁发了3G牌照后,让中国的“无线城市”看到了曙光,为什么?现在的三大运营商都把WIFI技术与自己主运营的3G系统相结合,即形成了中国移动的TD-SCDMA+WIFI、中国电信的CDMA(2000/1X)+WIFI、中国联通的WCDMA+WIFI。
众所周知,无线TD、CDMA、WCDMA(含HSDPA…)在数据速率方面尽管有些高低不同,可以说都不能很好满足手机用户和计算机用户对无线数率的越来越高的需求。而WIFI正好在数据速率和覆盖方面给与补充,特别是后者投资小,资费也低,深受用户的要求,因此,三大运营商在不少城市展开了争追无线城市的“占地为王”之战。对于政府方面建设是难得的机遇,因为政府至少有两项任务急需通过建设“无线城市”来完成:A、信息惠民:要大力发展信息通信技术、推动城市向现代服务业型城市方向发展。B、建设和谐政府,信息公开,城市管理,市政交通,都需要“无线城市”建设来实现。可惜,不少政府拿不出大量资金支持无线城市全面建设,而三大运营商建设3G+W型“无线城市”又不差钱,动不动和某省,某市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就可以拿出几百亿、几十亿。当然这是个双赢的作法,政府在建设“无线城市”方面仍不失主导权,但不需要筹措大量资金。政府只要在政策上、地域上、地下电缆铺设上、基站选址上(包括电线杆使用权等)给与支持,资金、建设、运营都有三大运营商包下来了。
(3) 在这里我也想再提醒一下,作为建设“无线城市”的另一支力量,就是一些新型运营商,如中电华通、艾维、金桥、坤宇、华电数通,他们是早期政府为了形成我国通信事业公平竞争局面而获得基础通信准入的运营商,他们过去和现在都在为我国“无线城市”建设作着贡献。他们多年来已摸索到了一些好的应用和服务,在某些地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由于他们不像三大运营商那样有着极强的纵向领导,因此他们在与政府合作方面有更大的对政府的依从性,容易建设以地方政府为主的“无线城市”方案。由于他们资金有限,不大可能在全国各大城市全面展开竞争,但他们在某些城市、某些地区、某些应用方面会作出有特色的成果,所以这一部分力量在中国“无线城市”方面也应发挥其积极性和互补性。当然最近三大运营商在不同城市已开始了与他们有不同方式合作并在优势互补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这也是中国“无线城市”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总之,中国的事情,有中国的特点,任何事情不要随国外某一风浪来而起,也不要因国外某一风浪去而止。由于中国用户多需求大,中国的3G事业发展有自己特点,这些给我们建设“无线城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的环境。当然最后能否成功还要靠政府、运营商(包括新型运营商)和用户共同的努力、探索和创新。但可以肯定中国大部分“无线城市”的建设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