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与鲁迅平等“对话”


  话题背景

   在10日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称,学生反映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懂,有的老师甚至说:“鲁迅作品几乎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今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语文教材删掉了鲁迅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

  其实,不少中学生不爱读鲁迅作品,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情况。尽管鲁迅先生已经辞世70多年,社会上他的“粉丝”却一直为数众多。鲁迅作品不仅有很高的思想性,在文笔方面也是十分出色的,可谓越读越有“味道”。那么,是谁让鲁迅作品进入语文课堂后,就在学生中变得“面目可憎”,乃至成为教学的“鸡肋”呢?

   笔者认为,作为文学史上的重磅人物,任何语文教材都是不能绕过鲁迅的。一些中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原因并不在鲁迅作品本身,也不在作品进入中学课堂,而是出在其他方面。

   首先是教材的选文不够科学。我们必须清楚一点,再好吃的东西吃太多,也是不容易消化的。据统计,在现行各种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一般都占到10%以上,这个数量显然有些过多。尽管这些鲁迅作品几乎都是精品,但让学生在语文课读太多的个人作品,他们也会觉得乏味。

   而且,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鲁迅作品,很多超出了中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感觉有些“隔”。鲁迅的孙子周令飞就提出,目前中小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许多篇目选择值得商榷。他说,鲁迅先生身前自己也说过,“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这句话值得教材编者深思。在今后对教材进行修订时,不仅要适当减少鲁迅作品的数量,还要根据实际对一部分作品进行替换。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对鲁迅作品解读的政治性太强,是学生反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等文章,孩子们原本是能接受和喜爱的。编者却对这些充满生活趣味的文章,太多地进行政治性解读,过分突出“反抗封建教育制度”的主旨,甚至将不属于作者本意的东西强加进去。这样做,学生不爱读课本中的鲁迅,再自然不过。

   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感叹,其实孩子不爱学鲁迅的文章,是现在教育的出发点出现了问题。诚哉斯言!在笔者看来,要让中学生爱读鲁迅作品,需要教材的编选者和语文教师们引导学生亲近大师,与大师平等“对话”。只有这样,鲁迅的形象才能被真实地还原,他的作品才不再是教学“鸡肋”,让老师教得尴尬,学生学得痛苦。

  发表于深圳商报,详见:http://szsb.sznews.com/html/2009-08/13/content_734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