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书《调教——独生世代的新亲子之道》出版。立即遇到很多朋友的调侃,说我自己连半个孩子都没生过,怎么敢出孩子养育的书。我每次都半调侃地以诸葛亮没打过仗而领兵、没治过国而领政以对。我是个咨询人,咨询人的生涯中经验固然重要,但是经验的价值却是非常有限的。相对而言,留心观察、富有见识、融会贯通、孜孜以求的特性更为重要,在我能接触到的伟大咨询家中经验基本上不是他们的职业基础,相反经验恰恰导致很多经验领域的人士不能在给出大家最佳建议中有多大建树。即使如台湾的电脑业老大施振荣先生荣休之后转进咨询行业,我也直接跟他说,我不觉得他与我比有什么真正的竞争力,根本的原因恰恰在于这类饱有自己经验之士绝大部分一如养了自己孩子的妈妈一样,絮絮叨叨要说的只是自己的经验感受,这将大大地削弱咨询客户希望得到的在广泛参照基础上的符合自己条件的解决方案的获得的可能性。极端地来说,养过孩子的很多妈妈的话几乎就是听不得的。
多生世代的父母因为孩子众多的注意力分散而客观上给孩子空间,并且因为孩子多而通常节制自己给单个孩子的宠爱与赞美,因此教养之道有相当的自然合理性。独生世代的父母面临着非常独特的困境:前代的教养模式很多自然用不上,适合新一代的教养规则没人真正研发,自己也因为只养这一个孩子没法在后面的孩子身上实现经验与教训的自然累积,而且单一孩子本身抓住了家长的主流的注意力从而使得家长在遇到孩子问题的时候弱化了自己的自然的理性能力。我们的家长缺乏参照系、不知道如何使用参照系、朦胧而不是清晰地掌握新生代的基本心理与行为规律、在老的教养规则的残余与自己朴素的亲子互动中挣扎,独生世代的家长是迷茫感最强的家长——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做法是对的,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做法是错的,独生子女教养领域没有权威。
我是一个独特的王老五,在我青少年的时代我就带养过哥哥姐姐家的近10个孩子,就近观察的孩子不下30个;职业的关系,孩子问题以及儿童发展也一直是我的工作内容,我们有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新法接生与婴幼儿教养研究、有对于社区儿童活动的行动研究、有与英国马丽斯特普组织的中学生研究、有90年代中就开始着手的80后文化研究和从前年开始的90后文化研究、有对于流动人口儿童的研究、有对于中小学学生教学模式的成效评价、有与动动公司的亲子互动与信息获得方式的研究、有关于各种青少年对于产品与服务消费模式的细致研究;在过去的10年中我不只是很多大学的学生职业讲座的热心分子,而且也与不少中学也保持交流;我还义务担任了不少孩子教养上处在困惑的家长的私人咨询顾问的角色,我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知识与技能加上对于独生子女研究的独特视角为我的这类咨询提供非常大的帮助;而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勤奋的反思者,大概在孩子教养领域的观察与研究形成文字者寥寥可数,我当仁不让地算其中之一;我也是国内外最早对于独生子女文化特色与社会影响发表公开演讲与系统讲座的社会人士。恰恰是我的关联又非身在其中的身份使我比一般的家长多很多宽广的思考;也正因为我不是青少年与亲子教养的专家,因为我不受很多传统的多生子女亲子教养理论与技能的束缚而大胆探索。
不是所有的王老五会对提供育儿经有兴趣的。事实上大部分是会强啥关心啥,是啥就琢磨啥,因此孩子教养通常不在王老五们关心的范围。我已经有不少王老四与王老六朋友甚至写出了他们自己的真切的养儿经验,我也非常关注与学习了他们的育儿经。但是作为一个对于孩子与孩子问题情有独钟的王老五,我愿意贡献自己与其他老五、老四、老六们不一样的见解,或者对很多人有独特的效用,或者有启发刺激作用,至少看看一个王老五的育儿经对于整天烦于育儿的年轻爸爸妈妈们来说也不无一点娱乐作用。洪晃女士看完我的书稿后给了一段有趣的评论:“作为全世界第一本光棍教你怎么带孩子的书还是非常有用的。袁岳极其敏锐的观察,指出了很多当代中国家长越教越毁的错误行为,同时他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是一本好看的家长必读书。”
昨日场景:参加扶贫基金会5.12论坛暨公益展示会。主持参与震后重建可持续性和公益创投两环节讨论。参观了不少公益项目。晚与从美国来京工作的老唐一家餐叙。本人新书《洞察——迈向复苏的新商情》、《调教——独生世代的新亲子之道》已与广大读者见面,敬请博友们关注,大家也可打开左侧新书链接初步了解。
今日小诗:
临水
灞水有静气,
鸳鸯懒飞意。
不与周公会,
尽卸西风翼。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拆骨香肉
肋骨和腿骨三斤,锅中煮沸后三分钟倒水将带骨肉放高压锅中压半小时,取出。将肉手工剔拆下。调老干妈辣酱、加砂糖、蒜泥做蘸酱。吃时将拆骨肉在原汤热过,趁热蘸酱食用。
今日感慨:王老五的育儿经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