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企业成败的战略平衡艺术
中国的企业普遍缺乏系统发展战略,也就谈不上战略平衡艺术了。这致使中国的好企业非常之少,大多数企业都是在非市场化与市场化转型之际,靠抓住机会成长起来的企业。他们不懂什么战略,完全靠胆子大,蛮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一群企业家是没有什么战略的。当然,对战略都有不同认识,很多企业就如盲人摸象,无法把握他的全貌,更多的是凭感觉看到局部。由于当时市场不成熟,只要有一点机会发现,就可以让企业成长起来,他们只是在做“事”,而没有“业”,更没有做百年企业的思想境界。
中国的中小企业,没有事业的心胸,看市场就是凭感觉,而感觉是下意识的,是缺乏系统性的。为什么我们说中国企业的战略是碎片式的,是因为我们中国的企业主要靠机会与敏感取得一定的成功,并没有在战略高度上,看到企业长远发展的愿景,一个企业没有长远发展远景,这个企业能长远发展吗?所以,有时候我们说,心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个道理可以理解为这个人有战略上的远见。
当然,对战略的理解,各个层级的人理解都有不同,诚如前面所提示的一样,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局部问题,而缺乏全局观念。对于企业家来说,战略是一种实现愿景的方法,包括可以持续赢利的商业模式构建。现在,中小企业都对整个市场战略全局的把控还远远不够。
基于多年的学术研究与企业管理实战,我发现,战略是企业走过生死期,向更高台阶发展必须要使用的一个重要思维工具,没有这样一个全面意义的战略工具支持,一个10亿元营业额的企业,要想做到百亿,或者一个百亿企业要做到500亿或者更高,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对于小企业来说,他们只要考虑战略的一个因素就可以起步成长;比如商业模式,对于成长型的大中型企业,必须用一种综合因素来把控,才能完成企业战略性发展,但大部分企业只是撑握了其中一个要素而已。
企业从一个台阶迈上另一个台阶,从而实现跳跃式发展,是战略高度所决定的。
那么这些综合因素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今天要介绍的“IBF战略星图”。
这个星图有5个因素形成相互支撑的关系。
战略选择。是企业要做什么,这是企业进入哪个行业,参与哪个品类竞争首先必须要考虑的。这实际上是对目标人群消费动机的把握与满足,是基于企业发展长远目标的立足点。这是“战略星图”的第一个基点。
制度安排。有了战略目标,执行就必然成为最重要的事情了。执行就是管理有效与有道。如何才能做到有道,就是要有制度安排,没有制度安排,再好的策略也无法变成执行力,没有执行力,战略就是一句空话,也不可能实现在经营上的成功。世界上所有的大企业都有优秀的制度管理,并以此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管理模块。比如,日本企业擅长精细化管理;而德国企业则注重产品形式的创新;美国则在企业管理思想上不断进行突破性变革,成为世界商业管理的王者与领袖。
文化塑造。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管理制度,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因此,就形成了优秀品牌企业都具有的鲜明特征,他们拥有所有员工都遵循的共同文化价值取向,把企业的战略远景与商业图谋,深植于企业与员工的思想工作行为生活当中,实际上,是把企业制造方面的硬实力转化为员工行为上的,具有不可复制与难以超越的文化竞争力。文化是一种思想意识的宗教,是一种难以更改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很多人综其一生都无法改变,正如一个人的乡音一样,能改变者非常稀少。
模式设计。商业模式是企业如何做,这其间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如何构造这个服务链,最后能为目标人群提供什么样的有价值的服务,从而获得价值倍增的服务溢价。
品牌管理。品牌是与消费者接触的第一个层面,也就是控制消费者的核心层面。成功的企业,世界性的大企业,都在运用所有市场因素来构建卓越品牌使之获得成功。品牌既是品牌型企业战略平衡艺术中的基础要素,也是企业所有战略要素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营销活动的第一利器。
中国的企业还都以中小企业为主,他们的战略意识还处在初级阶段;有一点品牌意识,还只是停留在商标的表现上;有一点战略选择意识,也只是处在寻找消费市场的状态;有一点商业模式的构想,更多的还是处在模糊情景当中;更不要说企业文化了,有这样境界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就是海尔,联想这样的本土大企业也才能刚刚建立起企业文化的基础,更多的企业只处在目标定位的初级阶段。所以,中国企业要发展,必需要有一种系统战略思维和战略平衡艺术。只有当我们拥有“IBF战略星图”这样一个系统化的战略思维构想时,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有可能做成国际化的大企业。
专业化,系列化,标准化,成长性,突破性是“IBF战略星图”描述给中国乃至全球成长型企业健康成长的魔法,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战略平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