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励理论看利率和投资的关系


这里的激励理论是指古老的激励理论:无利不起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唯利是图。

题目中的“利率”,指一个国家的央行制定的基础利率,它被经济学家解释为资本服务的价格,要求各金融企业执行。

题目中的“投资”,指凯恩斯式的投资概念,即银行对厂商发放的贷款行为,或者说是厂商向银行的借款行为,而不是厂商把自己的资本投放出去换取生产资料的行为。换句话说,是银行的投资,而非厂商的投资。

 

根据上述这个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激励理论,银行贷款的动力,来源于银行自己通过贷款获得利息的多少,要想让银行乐于投资(放贷),必须使得银行获得激励,也就是说,给银行以利诱。显然,利率的高低,代表了银行贷款(投资)行为的收益率,利率越高,银行对厂商提供的资本服务的价格越高,则银行贷款的收益率就越高,积极性越高。

 

在商品社会里,一切都是交易。银行按照一定的利率贷款给厂商,这也是一宗交易,并不是由银行向厂商(或居民)的单方面的利益输送。交易就是双方参与的,不是单方面做主的。借贷和放贷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就交易的价格达成一致意见,借贷双方才能走到一起来,这宗交易才能做成。要想促成交易,激励措施必须针对双方。

利率、利息的存在提醒我们,银行放贷收利,是一个图利的部门。“高利贷”一词的存在也提醒我们,图利的银行作为资本服务的提供方,对利率的反应与银行服务的消费方——厂商——的反应正好相反:利率增高银行乐于放贷,而利率降低则银行就对放贷不积极了,如果利率为零,则银行积极性全无。无息贷款完全不是商业行为。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曰:对于交换双方而言,价格无高低之分。对一方来说是其出让物的价格增高,对另一方来说就是其出让物的价格降低了。

 

我们看到经济学教科书当中以及按照这些教科书的训条运作的货币政策,都在说利率降低有利于增加投资,而投资又被看成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低利率被看成是积极的货币政策;反之,高利率则被视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理论被表述成为“投资函数”,即众所周知的I=Iod*r。当前的经济危机当中,“低利率”成为宽松货币政策的标志,世界各国都纷纷降低利率,以图刺激萎缩的经济活动。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实行其前所未有的“零利率”货币政策。

但是,这里看到的显然只是利率对厂商的贷款欲望的激励作用,而完全忽略了利率对放贷的银行的激励效应。借贷活动增强,是借与贷双方都积极的结果,一方积极另一方消极,则一个巴掌拍不响,借贷活动照样萎靡不振。

 

把利率看作是一种“价格”,用利率变化来分析其它经济变量的变化,这种思路并不符合“价格是交换的比例”这样一种价格定义。按照价格是交换比例这样的概念,价格是被决定的结果,而不是决定其它的因素。但是“利率”比较特殊,它是由交换双方的外部——货币当局——指定的法定的资本服务价格,并不是由借贷交易双方自行商定的。也就是说,由货币推动的自由经济,从根子上就是“非自由”的。

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出现一种“有价无市”的状态,即银行在发生的每一笔贷款当中并不会违背央行的低利率政策,但是银行实际上会因为无利可图而采取“惜贷”的做法对抗央行的低利率政策。这不过是银行只会把资本放贷到利润率高的项目上的做法的一个极端例子。

实际当中,无论是借款的厂商还是放贷的银行,借贷的积极性都是受到“净利率”的影响,而不是受到“毛利率”的影响。

厂商关注的是产品市场上的利润率和银行贷款利率之间的差值,差值足够大就有借贷的积极性,产品市场的利率足够高时,贷款利率高也无所谓,高利贷也敢借。反之就没有借款意愿了。

而在银行方面,积极性受存贷利差的影响(当然,仔细分析还应该考虑准备金率问题),差额越大,积极性越大,差额越小,积极性越小。银行希望高利率,但是高到一定程度,厂商方面的净利率空间被严重压缩,厂商就不敢借贷了。

因此,货币当局如果只针对资本市场的利率而忽略了产品市场的利润率以及忽略了存款利率和准备金率的话,如果同时变动而其差额没有什么变化的话,那么,制定的货币政策还可能是效用自行抵消而没有效果的。

 

对待这个问题的看法应该有点类似拉弗关于税率的描述:政府热衷于以高税率充盈国库,但提高税率后居民所得减少,影响到民众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并不是增加政府税收,而是会导致税收减少。

同样,厂商也总是希望贷款利率越低越好,但是低到一定程度,影响到了放贷银行的积极性,最终的结果是无款可贷。银行希望利率越高越好,但高到一定程度,厂商不敢借贷,经济活动同样萎缩。

我们把上述利率与借贷双方的积极性的关系的原理用曲线表述如下。这个曲线直观地说明,为了保持活跃的投资(注意:这只是一个假定的目标。实际上,一个经济体内的投资活动,只能改变这个经济体内的货币分布状态,而并不能增加以货币计量的居民收入,也不能带来经济增长),银行利率应该有一个适合的范围(这个范围会随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情况——利润率和存款利率、准备金率——而变化,图中忽略这些因素),而不是越高越好或者越低越好。

也就是说,留给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而不是从01这么足够宽广。零利率之下运转的经济,成本承担者是政府,而不是银行。

 

低利率政策能够刺激投资增长的惟一可能,是建立在放贷银行不是图利机构这样一种假定之上的。你真的相信银行是一位在经济严冬里向你走来的圣诞老人吗?

 

阅读链接:

三驾马车只套了一匹没毛的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2bb430100cg95.html

税率与拉弗曲线 http://www.jjxj.com.cn/articles/5521.html

拉弗曲线的插图链接:http://32.bbs.pinggu.com:8000/attachments/month_0908/09081319411dd7f9e1913c785d.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