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来自全国的学者和中学语文老师一起,就新时代如何读鲁迅作品再度展开了探讨。有教师称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几乎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鸡肋(8月11日《钱江晚报》)。
其实,学生觉得鲁迅的作品生涩难懂,难以理解,倒是可以理解的。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是个政治黑暗的时代,他需要同各种黑暗势力作斗争,其作品难免充满了战斗性和攻击性,而现在中学生所处的却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时代,政治环境宽松,社会环境自由,他们不能理解鲁迅作品的内在价值,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就此认为鲁迅的作品在中学教材中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则难免有些草率,以此为借口把鲁迅的作品拒之于中学教材之外,则尤为错误。
首先,鲁迅作品众多,除了那些战斗性较强、社会价值较高的作品,还有诸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等这些文学性超过战斗性的经典佳作。我们应该对鲁迅及其作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一提到鲁迅就是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不能一提到鲁迅的作品就想到“蘸着人血的馒头”。这就要求有关方面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能有所侧重,多选鲁迅作品中那些文学性强的经典之作。
其次,教师的教学要讲究技巧。鲁迅所处的年代,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历史,其作品中那些深刻而沉重的思想,我们同样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这些作品的时候,要讲究方法和技巧,让青少年对那个时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鲁迅写作这些作品的时代背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当学生真正了解了那个时代,才能了解那个时代中的鲁迅,了解那个时代下鲁迅写出的文学作品。如果只是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生硬地学习鲁迅作品的主题、思想、价值观,学生是难免感到生涩难懂,无法理解的。
延伸阅读
鲁迅作品成了语文课的“鸡肋”?
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
昨天,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来自全国的学者和中学语文老师一起,就新时代如何读鲁迅作品再度展开了探讨。
鲁迅作品成了语文课的“鸡肋”?
论坛现场来了很多全国各地的一线语文教师,他们带来了很多来自校园的声音,很多学生反映“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
北京师大附中一位老师坦言,“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
河北沧州中学语文老师陈剑告诉记者:“鲁迅的作品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读懂的,每个人每个阶段的体会都不同,还要融合在当时的大背景中来解读这些文学作品。拿《阿Q正传》来说,我觉得就可以讲一个月的时间,但是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允许我们这样做,短短的几堂课时间太短了,也难怪学生难以理解。”
山东陈毅中学的刘明辉老师表示:“其实,即使课本里减少点鲁迅作品也没什么,我们照样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去学习鲁迅的精神。”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要减少鲁迅作品的消息传出后,网上叫好者不乏人在。有网友表示,“中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半文言半白话,又拗口,还经常是连标点符号都要背下来的,太痛苦了。”
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感叹,其实孩子不爱学鲁迅的文章,还是现在教育的出发点出现了问题,很多老师一上鲁迅的课,就开始介绍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要孩子们攻克学习堡垒,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一提鲁迅,大家就联想到一个横眉冷对的老头。这种误读,大部分是教学中带来的。这样怎么能完整地认识鲁迅的作品呢?”
敬请登陆个人主页:
http://www.smrj-yandaifu.com/ “视明润洁---眼大夫”爱眼眼科治疗中国行动项目同盟&中国光明行动联合工程[亮剑创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