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青年人才论坛花开两朵
清代龚自珍27岁中举,随后五次会试均落选,38岁中进士,他曾说“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萧,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他以落月自比才气被埋没,非常自负,又异常沉痛,对科举制度录用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极为不满。“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大声疾呼以求贤若渴、英雄不问出处的雄胸襟和勇气来招揽人才。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新问题、新事物、新局面需要人才来研究、开拓、创新及解决,打破身份、资历、地域等一切阻碍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限制,要用创新的形式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并加以制度化,这是时代提出的课题。
如何打破论资排辈,把一些德才兼备、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富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年轻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方式、方法值得研究。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市从2006年开始,一年一度的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关注,这是一种独特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个人认为重庆青年人才论坛花开两朵,并产出两大产品,着就是思想产品和人才产品。
重庆青年人才论坛围绕重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重大发展战略、重要发展任务、重点建设项目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建言献策,这是一个思想的盛宴,参与者结合重庆实际情况,调查研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提出独到见解和建议,这对重庆建设创新型城市、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举例说,2009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上,潘建波发表《加快实现健康重庆卫生总目标的策略》,他的论据震耳发聩:“重庆市3200万人中有600万人正受着疾病折磨,每2小时有一名儿童失去生命,每两天有一位孕产妇离开人间” 为了让全市人民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市委、市政府提出健康重庆,到2012年健康指标达到西部领先水平。建设健康重庆将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去年我市经济负担400亿元,我们个人损失1200人,如果减少30%疾病,每人增加财富120亿元,相当于我市GDP的2.4%,这2.4%不是小数字。这次金融危机在我市经济影响还不足2%,所以我认为健康不是赔钱、是赚钱。我建议树立起健康重庆是赚钱的观点,解决思想认识不足的问题。建议建立健康重庆基金,资源来源由财政提供启动资金,增收烟酒企业健康税,鼓励企业和社会捐款,争取慈善机构援助等方式,确保健康重庆建设的资金投入。
来自英国的Woodward女士发表《关于打造重庆商业及旅游业的思考——以伦敦为参考》,她用独特的视角提出建言: 从某些角度上说,我们的城市最主要的信息是什么?这将是我们主要的城市将来的一个主要内容,它就一个品牌。 在伦敦的城市我们看一下,我们核心的是什么?那就是我们的优先重点,我们发现我们城市的国际性,这应该成为我们城市最重要的亮点。在2000年我们伦敦已经是国际上最重要的城市,它有它的经济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国际性,伦敦的真相是多元化、文化是开放的、丰富的、变化的、现代的,并不是人们认为的这样,因此我们要对我们的品牌进行对外宣传。金融和旅游是伦敦专长,其他方面的创新是它的突出亮点,高教这方面也是分散的,这方面策略没有统一的方法。因此,我们另外的工作是有一个统一的品牌战略,它包括教育和商业,否则的话很难确定一个品牌。
重庆怎么样?我已经说了,要必须告诉真相,要做市场调研,我们并不是做科学规划的市场调研,而是他们怎么看重庆?我想说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重庆,这个问题也就是重庆是必须要提高自己形象的一个点。当然重庆有很好的机会,伦敦是比较知名的,但是它有坏的以及错误的印象。重庆可以说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影响大家对它的一些看法,我认为中国已经表明它在品牌上来有一些方式,比如奥运会开幕式给世界上发布了中国能做的很多的信息。必须要有好的概念,那么这些投资,然后是把各个独立机构统一起来。 因此重庆最基本的品牌信息在将来将是什么?这个城市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应该有什么平台做呢?作为品牌战略的部分就是如何把这个信息发布出去,打造城市在人心目中的形象。
邵锋在《西三角成为中国第四极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中提出,西三角给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经济从群、点、线、面入手,如果成都、重庆、西安西部特大城市的发展是点状发展的话,那么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是点点及面的带动发展,而西三角则是连线成面将整个西部地区最具战略地位和经济实体的地位连在一起,从而构建起西部大开发的有效载体和战略机制。 西三角是西部利益共同体,重庆是首倡者和龙头,要包容和示范,具体而言建议区域协调机构设置把主动权交给中央政府,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动和川陕和周边省份对接,生产力布局上退出一些严重重叠产业。
陈佳昕在《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中提出,要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必须构建向美国华尔街那样的金融核心区,也就是金融机构高度聚集的金融核心区。 在功能定位上围绕西部大开发、城乡统筹战略破解二元经济瓶颈,立足重庆、辐射长江上游。在发展目标上用两年左右时间建雏形,推动金融街、载体、人才、文化服务全面升级。用五年左右时间建框架,形成金融要素完备,产品齐全,创新活跃的金融总部基地。用十年时间建成发挥和放大金融对重庆和长江上游地区的辐射功能。在一平方公里的解放碑十字金街将打造西部的金融高地,理想的金融中心建设配置模式是单中心一主二附模式,突出解放碑为主核心区,江北嘴、弹子石是副中心、配套创意、研发、后台形成黄金三角布局。
吴昊先生发表《重庆发展环保节能型汽车的探讨》,他说:当今汽车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能源和环保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目前全世界大约有9亿辆汽车每天要消耗3000万吨石油,按照这种情况我们已知的石油储备只够我们再开采40年,另外一方面汽车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带来全球变暖,冰山熔化等环境问题,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改善的话上海、东京、纽约等城市将相继消失。
节能环保型的未来汽车技术策略之一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技术,可以降低油耗35—50%,是目前在我国上市的丰田普鲁斯,油耗仅为每百公里4.7升,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发展有一个阶段,我提出的代表中期和中长期的发展路线。我还提的是氢动力,但是由于清洁的问题,30年前工程师说这个是汽车发展的未来,但是3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说是汽车发展的未来方向,也许这将是我们永远可望而不可及的未来。
我们再算一笔经济帐,汽车工业占到重庆工业增加值31%,重庆汽车占我们全国的8%,是中国第三大汽车产业基地,是重庆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发展中心,我们有必要做得做强汽车工业,争夺中国汽车领头羊。
所以,我们有必要升级我们的产业结构,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型汽车,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个传统老工业基地,重庆具备资金、技术条件发展环保型汽车,加之重庆相对较低劳动力成本和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目前正是发展节能环保的大好时机。建议重庆“分阶段、分层次技术革新,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内燃机技术,推广生物燃料技术,大力研发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技术,这代表近期和中长期发展技术路线,我们争取把目前的红标车发展成绿标车。”
李景耀先生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重庆产业结构升级》中指出,提到产业结构升级,人们自然就会想起这条著名的微笑曲线,曲线两端是服务业,附加值越来越大,让产业微笑就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重庆产业布局不合理,主城核心区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一度务无序发展,周边城市产业雷同,难以形成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的竞争优势。 2008年,重庆服务业规模占GDP41.1%,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唯有发展现代服务业才能实现产业升级,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为推进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我们提出四大举措,制定1 4战略规划,建立五大平台,实施三大工程,探索五个机制。第一是制定1 4战略规划,一个总体规划,重庆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指导产业发展。四个重点规划一个是产业集群规划、二是专项规划、三是重点项目规划,四是统筹城乡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第二是建立五大平台,基础设施平台、投资融资平台、人力资本平台、技术支撑平台、开放交易平台。特别是加紧规划建设一批地区性、全国性转移交易市场,形成产品配套互动的市场集群。
六位选手观点新颖,资料详实,给重庆思想界、产业界、政界、学术界刮来一阵新风,诚如重庆市发改委主任、党组书记杨庆育博士的点评:论坛主题“科学发展、内陆开放”涉及的西部进三角问题、金融中心问题、产业发展问题、健康重庆问题、城市品牌和节能汽车问题都是当前重庆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我认为六篇论文可以做六篇大文章,可以做六个大产业。文论中“不少见解精辟,取材角度大气。尽管是大文章,又是大题材,选手们并没有泛泛而谈或者是集中一个侧面,或者是突出一种观点。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杨庆育建议是,“学习研究没有止境,论文深化重点和方向,两点建议是,第一、中国地大物博,重庆地处西部,又是唯一的中西部的直辖市,所有问题的研究要深刻挖掘重庆的特质和它的个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希望选手们努力。 第二、 理论联系实际,要全面地系统把握理论知识和对实际问题的深刻探索提出独到见解和建议,哪怕一点、两点我认为有意义。”实际上,对重庆所有的精英人才,研究学问,建言献策,何尝不须如此?!
“人才没有草根和精英之分,各种人才需要不拘一格地发掘和使用,青年人才论坛正是创新了人才发掘的形式。”重庆团市委书记王志杰说,重庆青年人才论坛另一成果就是发现一批优秀人才。
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存根指出,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青年人才是人才资源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朝气的宝贵资源。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坚持人才优先,积极探索青年人才资源开发新机制,努力为青年人才创业创新搭建平台、提供服务、营造环境;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和共青团组织,要加快推进论坛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步伐,不断增强论坛吸引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全市广大青年人才,要按照“聪明、勤奋、忠诚”的要求,争做传播先进文化的示范者、建设“五个重庆”的排头兵、构筑内陆开放高地的生力军。
重庆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姜平向媒体通报论坛举办情况时介绍,截至目前,在论坛参与者中,已有8037人纳入人才库管理,2761人列为后备干部或重点培养对象,1191人获得晋职晋级或调整调动。2009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自2008年11月上旬正式启动以来,先后举办了40个区域性分论坛、18个行业性分论坛,共吸引了6.4万余名国内外青年人才报名参加,收到论文近2.8万篇,活动受众达585万余人次,征集到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建议意见5.8万余条。
期待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创造思想产品和人才产品的方法制度化。
蔡律 2009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