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和黑领阶层对社会威胁有多大


  红领和黑领阶层对社会威胁有多大

  中国的领子似乎成为阶层的象征,最起码在某种分类中是这样的,比如什么白领、金领、灰领、蓝领以及黑领和红领等等。而且,这种分类是在中国有传统的,中国古代的衣服不是随便穿的,都有很明确的规定。比如黄色是皇帝专用的颜色,官吏们也有依照等级不同佩戴不同的动物,平民不能不准有纹饰,称为“白丁”。

  人们越来越观察到,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其他领子阶层都深受其影响,唯有红领阶层和黑领阶层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以领子分阶层本来就是一个舶来品,但在中国有所创造,而且用的很生动。

  用领子表明职业西方人的创造,白色的衣领,说明他们的职业要求他们比较整齐清洁的服装,也表示他们不必与污秽臭汗打交道。蓝领是指靠双手劳动谋生的工人,因为工作环境要求他们穿比较深颜色的衣服上班。而灰领指维修电器、上下水道、机械的技术工人,他们多穿灰色的衣服,因而得名,在西方,不同颜色的领子意味着不同的工作。

  现在所谓的黑领,被描述成为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收入是隐蔽的,生活是隐蔽的,工作是隐蔽的……所谓隐蔽,就是像站在黑夜里的黑衣人,你知道他在,他也知道他在,但你不知道他什么样,在做什么。他们就是就职于政府和官有垄断企业的那个庞大群体。

  黑领出现,是一个破坏性的群体。自古以来,黑领阶层都是社会隐蔽的不安因素,他们的豪夺引起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矛盾积久,就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笔者这里不打算更深刻地揭示这个阶层恶性膨胀对社会产生冲击,笔者想谈谈另一个让社会头疼的阶层的崛起:红领阶层的恶性膨胀会直接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所谓红领阶层,被描述成为这样的一个阶层:“红领”其实也不是一种新的职业,只不过是对国家公务员和垄断性国有企业中的中高级管理人员的一个新称呼。“红领”为人称羡,风头盖过白领,从近几年公务员考试可见一斑,自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以来,在短短八年时间里,报名人数从3万多人猛增至100多万。“公考”取代高考而成为国人心目中的“国考”。有媒体报道,除大学生外,在职白领也“见异思迁”,已成为报考公务员的重要方面军,甚至有年薪20万的白领辞职报考公务员。

  红领阶层之所以能够在金融危机后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点:

  其一是作为公务员的红领阶层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超国民待遇,特别是福利上的待遇。这一点最近网络讨论的很激烈,对于公务员超国民待遇的福利,比如购房、用车等等方面的特权,引起了社会的极大不满,公务员既然是一个职业,就没有任何特殊的理由使之获得超国民的待遇。其二是作为公务员,手中总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权力,有形无形的卡你。“红领”却不仅拥有经济资本、知识资本,同时还拥有政治资本,也就是权力资本和更多的其他社会资本。“红领”不仅能够得到体制内的保障,同时可获取体制外的某些资源。其三,改革之初,有些公务员利用规则的不规范逐步攫取了很多利益。

  我们知道,公务员是代表国家的形象,福利制度决不能有特殊之处。近些年来,由于公务员的福利非常好,引发了公务员考试的狂潮。食利阶层的官员或者是政府办事员太多,难免引起官僚数量的膨胀引起行政的无效率,蚕食太多的社会剩余财富,从而无助于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发展的进程。

  笔者前期在“我们的吃皇粮的人不断地膨胀,竟然达到了18个人养一个人的地步”时,指出,中国古代之所以难以发展,陷入封建社会的扩张——破坏的怪圈,就是因为新增的社会财富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被特权阶层攫取享乐去了,人口激增导致财富人均量减少,于是纷争出现,农民战争开始破坏,整个社会陷入战争,历代总是陷入这样的一个怪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官多民少,社会重分配而不重发展。

  公务员的福利诱发的考公热不是好现象,虽然他给公务员带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但是,这种不是以工资而是以福利的激励机制成了这种热潮的核心引力,实质上给予公权力造成了重大的内伤。红领阶层扩大的越多,食利人群就会越多,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资源和财富就越少。而且,红领阶层对于白领、蓝领和灰领的鲜明反差,也是造成社会隔阂的一个很明显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