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水产局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围绕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目标,转变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实施渔业富民行动,大力发展效益水产,推广渔业生态养殖技术,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现代渔业,促进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为重点,按照“转变观念、创新养殖模式、挖掘潜力、提高效益”的工作方针,贯彻执行《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致力于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渔业,促进渔业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省渔业经济强区的新跨越,为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工作目标:通过实施渔业富民行动,提高水产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主要养殖水域规划布局科学,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健康养殖技术得到推广,水产良种覆盖率得到提高,水生动物病害防控能力增强,渔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产业素质进一步提高。计划“十一五”末,全区实现渔业总产量超6.5万吨、渔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0亿元,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上升到25%,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优质水产品产量占总量的50%以上;全区农民人均收入由“十五”末的900元增加到1450元,年增幅达10%。
二、实施渔业富民行动,提高渔业效益。
以突出水产良种工程、示范区带动工程、科技入户工程、质量安全工程和品牌流通工程为重点,通过以项目为载体、引资引智为手段,创新模式,加大技术推广力度,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和资源环境保护等措施实现渔业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1、 实施“水产良种”工程。按照农业部《水产原良种场生产管理规范》的要求,组织申报水产原良种项目、加快水产原良种场建设,扩大我区名优水产种苗的繁育规模,配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逐步建立集繁殖、培育、销售一体化的苗种繁育体系。在恢复、巩固、扩大常规优质苗种生产的同时,重点抓好幼蟹、鳜鱼、美国青蛙、青虾、淡水龙虾等名优水产苗种的繁育体系建设。
2、实施“示范区带动”工程。重点建设1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3个省级渔业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3个市级千亩名优养殖示范区,示范区总面积2.5万亩,辐射带动10万亩。
3、 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围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组织广大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做到技术服务到塘、技术成果到户、技术要领到位。重点推广六项水产实用技术:即幼蟹培育标准化技术、虾鳜蟹稻田生态养殖技术、美国青蛙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大水面蟹鳜鳖围网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青虾(淡水龙虾)高产高效养殖技术和水产配合饲料、微生物制剂推广应用技术。通过科技入户服务,使示范户养殖收入比上年提高10%以上。
4、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结合宣州区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工作要求,按照《宣城市宣州区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全面实施水产养殖证制度,加快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项目建设,健全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网络。因水制宜,调整养殖结构、调优养殖品种,促进水产养殖与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修复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保持水域滩涂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用标准化组织生产,实现对水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控。“十一五”期间,力争建设国家、省级示范区5万亩,通过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实现优势水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渔业优势区域经济发展。
5、实施“品牌提升”工程。
树立和强化质量品牌意识,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及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整合水产品牌资源,加大“水阳江”、“南漪湖”牌等水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提升水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品牌效益。
大力扶持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组织, 充分发挥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增强公司和农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十一五”期间,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等手段,发展水产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我区渔业产业化进程,实现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