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孔庆东老师外出参加语文会议,不能亲自写博客,特嘱学生贴一篇18年前的旧文,向各位朋友致敬。
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文学
——在中学开设现代文学课的体会
北京二中 孔庆东
我于1990—1991年度在本校高一年级为200多名学生开设了为期一年的现代文学选修课。一年下来,有许多的感想与体会。初步总结,可以归纳为:一个吃惊,两种艰难,三项收获。
一个吃惊,是没有想到重点高中的学生对祖国文学史的了解竟达到了令人惊异的无知程度。学生们不知什么是现代文学,有的说就是现在的文学,有的说是1949年以后的文学,有的说是从五·四到现在的文学,还有的说是时髦文学。为了讲现代文学,我不得不先对整个中国文学史做一个简单的回溯。学生们除了对李白、杜甫、白居易屈指可数的几个久闻大名的作家略知一二外,其他一概不知。能说出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平均每班只有2人。讲到现代文学,除了鲁迅之外,说不准还有谁是现代作家。一窝蜂地说鲁迅作品令人头疼,都说喜欢徐志摩、梁实秋,可问他们读过徐、梁的什么作品,却又张口结舌,答不上来,原来也只是听说而已。提到名家名著,都说知道,可并未读过作品,看过改编的影视作品的就已算是“内行”了。所以许多时间要用来介绍作品内容。在此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对一些很常见的创作技巧表现出浓厚的欣赏兴趣,反映了他们的文学营养是多么缺乏。
在这个基点上我的选修课开始了艰难的行程。第一是编写教案的艰难。大学中文系的教材显然是不适用的。学生们头脑中尚不具备“文学史"的意识,以论带史或以史带论对学生来说都过深。但是又不能把课讲成语文课的的延伸或变成了“故事课”,经过反复思考后,针对学生的特点,我决定选用先立框架,后充血肉的方法我先把现代文学的分期、性质、各个阶段的特点作了大致的勾勒,似导游图式的在学生心中立下了一个现代文学的框架,并着重讲述了现代文学上与古代、下与当代的有机联系。在学生们眼前展现出一个崭新的文学园地,“文学史”的意识悄悄地萌发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开始填充有血有肉的内容。学生们头脑中的线渐渐融汇成了面。
我首先从语文课出发,把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重要现代作家作为重点讲授对象。放弃那种“时代背景”的呆板介绍,重点讲作家的成长过程,帮助学生分析是哪些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促使一个人走上文学的道路,并写出风格独特的作品。例如鲁迅,为什么他的弟弟周作人后来成了汉奸,而他却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同路人,他对中国、对人生到底有哪些基本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消除了对作家的神秘感,明白了“做人”与“做事”的关系。原来多数学生感到鲁迅作品晦涩、难懂,甚至有的说鲁迅“尽写错别字”,现在他们深深佩服鲁迅的深刻、博大,感到他的作品魅力无穷,若干学生还主动开始了对《鲁迅全集》的阅读。
围绕重点作家,我再讲其他一些文学史上影响大、成就高的作家,学生自然能把他们排好队,填到先前立起的框架中。除了按作家讲授外,我还重点讲了诗歌的发展脉络和一些重要流派。使学生们认识到文学史不仅仅是几个作家写了几本书,而是与整个时代生活一同奔涌着的大河。我的教案就以这样的体例构成了。
第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选修课没有统一考试,它的任务主要是开拓视野,提高修养,培养情操。所以,不必灌输给学生大量既成的结论,而应启发他们自己面对材料、现象去得出结论。这使一些学生感到不太适应。他们习惯于“正负”分明和等级清晰的思维方式。比如一定要弄清巴金与老舍谁的水平更高。还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使他们难以接受新的事实。例如讲鲁迅早期曾欣赏过托尔斯泰和尼采时,学生马上提出,语文课本中注释说尼采是资产阶级反动哲学家。诸如此类的情况,既使我感到了播撒文学种子的艰难,又从这艰辛中增强了责任感。
坚持以上做法,学生有了三点收获;
第一是发现了文学竟然是如此优美多姿而又错落有致的一个王国,原来文学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文学史并不是一些天才的代数和,文学与其他学科有着这么密切的联系,文学与时代的脉搏贴得这么近。再学语文课中的现代文学作品就感到亲切多了,好懂多了,学生们可以把作品放入自己的“框架"中去求它的坐标值了;再读课外的文学作品也不是盲目地凭兴趣,而多少有一点“史”的眼光了。选修课激发了许多学生的文学兴趣,北京二中的文学社就以这个年级为主体问世了。
第二是陶冶了高尚的情操。学生们认识到“人品”与“作品”的联系,视死如归的鲁迅、朱自清、闻一多,一字不苟的叶圣陶,在狱中写出成名作的艾青,都使学生们体会到,文学不是美丽词汇的堆积,要写好作文,必须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情操。文学不只是供人赏玩和消遣的,它更重要的天职是鼓舞人们追求美好,消灭罪恶。
第三点收获是我始料未及的,不少学生说,通过学习现代文学,使我们了解到祖国原来有这么高水平的作家、作品,有这样良好的文学传统,这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抵制了崇洋媚外思潮。想想平时就爱读琼瑶、亦舒、岑凯伦和外国的侦探小说,以为这就是最高级的文学作品,真是可笑!
当然,收获不止这几点。开设现代文学选修课,在中学还是个尝试,它的作用也不仅限于配合“两史一情”教育以及上述诸项。希望能够得到同行们的批评教正,为此课勾画更好的前景。
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文学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