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这个词,中科院语言研究所编定的《现代汉语词典》有6个解释,
1、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颜~。~彩。~相(xiàng )。~调(diào )。
2、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脸~。气~。~厉内荏。
3、情景,景象:行~匆匆。景~宜人。
4、种类:各~用品。
5、品质,质量:音~。成~。足~纹银。
6、妇女美貌:姿~。~艺。
7、情欲:~情。好(hào)~。
其中第6条为“指妇女美貌”。而“好(去声)色”这个古代的语词,《辞源》解释为“贪爱女色”,《论语· 子罕》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原来,春秋战国时代,“色”的意思并不止是“妇女美貌”,而本意原为“男女交媾”。
甲骨文“色”字,分明就是“两性之间发生性行为”的图象。
“徒”字有下列解释:
1、步行:~步。~涉。
2、空:~手。
3、白白地:~然。~劳无益。
4、只;仅仅:家~四壁。
5、从事学习的人:~弟。~工。学~。师~。
6、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教~。党~。
7、人(多指坏人):匪~。暴~。赌~。叛~。
8、剥夺犯人自由的刑法:~刑。
如果按第一种解释组合意思就是“喜欢颜色的人”。色1或6、7+徒2、3的解释就是“色即是空”,加入没有光,颜色在视觉上就是“空”---没有颜色;女色或姿色加上“徒”也是“空”。
至于“色”字的原意在古代是适用的,但到了现代,谁还会知道古代的原意呢?现在“色”字用得最多的意思还是“颜色”,好色之徒应该解释为“喜欢颜色的人”才符合现代的解释。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颜色也好,女色也罢,好色之徒列为贬义是人类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