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专栏文章)
花园城市的概念来自1817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率先提出的“和谐村庄”(Village of Harmony)。随即而来的工业化浪潮在给经济带来跳跃式大发展的同时,城市恶性膨胀,自然遭受到前所未有毁坏,英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艾比尼泽·霍华德于1898年针对性地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宗旨是使城市既有活力与效能,又有洁净美丽的景色。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的理念是人类对城市模式的美好理想,而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把“花园城市”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1908年堪培拉被选为首都后向国际上招标新的建筑设计方案,美国建筑师波利.古瑞芬竞得设计权。他把城市设计成特有的环圈形由市中心向四周放射。整个堪培拉市以国会山为中心,建造放射状的城市街道,每一街道指向组成澳大利亚的所有州区,高耸的国会大厦象征权力中心,又代表全国的心脏。这一设计赢得了澳大利亚举国一致的赞许,并获得了联合国城市设计金奖。
格里芬利用堪培拉的地形,把城市建设和园林建设融为一体,格里芬以首都山、黑山、城市山、安斯利山为最高点来布局整个城市且互为借景。其中最华美壮观的一条轴线的首都山与安斯利山之间,顺序排列了新议会大厦、旧议会大厦、金斯公园、战争纪念馆等标志性建筑,气势恢弘。格里芬湖是全市的布局中心坐标,她为堪培拉优美的环境奠定了基础,使山与城市生动起来,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均绕湖而建,其中包括国立图书馆、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最高法院、首都展览馆、国立大学、澳洲科学院等,它们像珍珠散落在青山绿水间。
堪培拉是世界上园林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从飞机上俯瞰,除格里芬湖晶莹发亮,楼房和街道全部淹没在绿色海洋之中。宽大的街路两旁是三排并列的观赏林木,地毯般的草坪严密地遮盖着每一块空地。在住宅区,每个小区有一个小小的园林体系,其中包括一个15亩以上的园林式儿童游乐场。居民区内只设绿荫蔽天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不许机动车辆进入,被称为“健身小道”。郊区是大片的森林,是市民假日野餐、露营的佳境。
堪培拉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首都。不设围墙的法令,早在1927年迁都时就开始实行,任何机关、个人以及外国使馆都不得违反。代替围墙的是以花草树木结成的绿篱。参天的合欢树、桉树等高大树种,是政府机关的屏障,兰桂等奇花异木围绕在富豪人家的庭院,梨树、蔷薇等多植于平民百姓家房前屋后。各国使馆则从世界各地带来了本国的花木结篱为障,来到使馆区,就像走进了列国植物园。
在万树丛中点缀着一幢幢造型各异的居民住宅是堪培拉市的又一特色,这里的住宅基本上是单层和双层的别墅,这些房屋的设计新颖别致, 每幢住宅都有自己的特色,绝少雷同,难怪有人称这里是一个大型露天住宅博物馆。
拆除一切围墙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