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变革打破行业怪圈


 

和轿车等车辆的制造比起来,商用车制造有点像变形金刚,因为商用车用户的需求千奇百怪,比如是否需要货箱,选择何种后桥,加装何种滤清器,多样性的市场需求,决定了商用车的订单个性化非常强。“我们能做到一车一单。”福田汽车信息技术部副经理李晓龙说。从0.5吨车到重卡,福田汽车具有长长的产品线。这意味着从研发到订单、生产和销售的流程里,福田汽车面对的“随意性”非常强,这对于一个寻求高效率的现代组织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梳理这种看似混乱的局面,使其纳入规模和效率的轨道?要知道,在商用车行业,流传的常识是增产不增收,但是福田汽车却摆脱了这样的怪圈,取得了可观的业绩增长。这背后的奥秘是什么?在2003年之前,福田汽车没有统一的研发平台,在研发架构上采用两级研发模式,即总部研发和事业部的研发。如果一个车型从一个事业部调到另一个事业部,“同样一个车型就有两种BOM”,这样给成本核算、投料等方面造成巨大的障碍。更大的问题还在于,这造成了“一物多码”。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时在福田汽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中,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源头,有可能同一个产品在3个部门就成为了3种数据,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非常吃力。2003年,从海尔到福田汽车的CIO杨国涛和李晓龙给福田汽车定下了“发展两头,带动中间”的战略,即先发展研发和销售的系统建设,再带动供应链的打造。最先入手的是统一整车编码体系。福田汽车所有产品的编码原则是基本型加选装,如果某个车型有太多的选装零部件,则可能让编码极其混乱。杨国涛和李晓龙将所有的产品编码都统一到18位,使得所有的产品数据实现了一致性。作为重营销的公司,福田汽车营销这条生命线的情况当时也不乐观。销售数据还是通过业务员、销售经理、分公司和总公司,再汇总分析,经常有延迟。同时,交上来的数据也很不真实。配件售后服务方面问题很多,比如旧件索赔,漏洞特别大。当时旧件不返厂,导致经常有人骗保。通过搭建营销平台,福田汽车建设了整车销售系统、配件及服务管理系统、呼叫中心系统、市场管理信息系统等营销IT信息化项目,覆盖全国3700多家经销商、4500多家服务商,现在,“他们做的任何一笔业务都是可以追溯的”。对于制造业来说,供应链是核心,但是李晓龙却将其放在研发和销售的后面做。李晓龙指出,供应链实际上是两头数据的汇总。研发数据流是从上到下,订单流是从下到上,如果从供应链开始做,将腹背受敌,“经常就做死了”。而当两头做好了之后,只要做好生产计划、库存计划和采购管理的整合,供应链的搭建就很简单。在知识管理体系下,杨国涛现在负责的奥铃商用车系列业务,建设了标准化的流程、作业模版和管理制度,考核也是标准化的,这种模式将搬到福田汽车正在建设的海外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