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翔:辨识高管高薪


  辨识高管高薪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09年08月20日 12:09  共有4条点评

  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看,收入的过度不平等,会降低生产力和产品质量,减少员工的道德感,增加员工流转;而组织行为学家则关注收入差异过大所造成的潜在政治成本

 
  【《财经网》专栏/专栏作家 叶翔】今年8月,香港金管局在确认了总裁任志刚将于9月退休后,立即发布了一则声明,强调任的退休不会对该局的正常运作产生影响。

  看到这种例行公事的声明,笔者不免要问,如果任志刚的离去没有影响,香港政府为何每年要花费1000多万港币的高薪聘用他?

  同样,我们也常常看到某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离职了,公司就发出声明:他或她的离职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作。按照这些声明,当时在任的公司董事长或总裁好象可有可无,可是我们看到继任者的薪酬变化并不大,甚至更多。

  公司高管获取高额的回报,越来越像是一个自我证明的游戏,获取高薪的理由只是在公司里的位置使然。美国MIT与美联储的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公司高管的工资是一般工人工资的30倍,到了2005年该比率达到了110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一部分人认为,因为这些高管越来越贪得无厌,他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薪酬。此次金融危机确实暴露出部分美国金融业高管的贪婪。另一部分人认为,美国公司高管的薪酬高,是因为他们的能力高,对公司的贡献大。后一种观点遇到的难题是,难道现今公司高管的能力要比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高管的能力高出许多,对公司的贡献超出那个年代高管的2倍至3倍?

  近期的许多研究表明,公司的高管绝大部分既非贪婪无度的坏蛋,也非个个商业天才,大多数也是常人一个,高管薪酬的逐年提高主要是由于看上去合理的薪酬确定机制造成的。

  现代公司制度下的企业,其高管薪酬通常是由董事会下的薪酬委员会制定。高管薪酬的制定因素,部分反映了高管领导企业的报酬,部分是为留住他或她,以免为同业对手所诱。

  那多少才是合理的?那就看一看竞争对手付了多少,看一看同业的薪酬水平,即同行业的、规模差不多、盈利状况相当的公司。但是符合该标准的公司还是很多,薪酬委员会往往会选择薪酬较高的作为比较对象。董事会在决定高管薪酬时,希望本公司的高管薪酬能够略高于同业的平均水平,常见高5%左右。一则董事会往往与高管的关系较好,愿意对高管加以适当照顾。为了防止这一点,美国证监会在2006年要求公司披露其比较的对象;二则反映本公司的实力比其他公司强;三则为了表明本公司的高管能力比同业强。换言之,高管的薪酬成了一家公司实力的表征。就像雄孔雀的长尾毛,是为了炫耀自己一样。

  而一个公司高管薪酬的提高也成为其他同类公司提高薪酬的理由,即当大多数公司都采用类似的标准时,公司高管的薪酬就会因互相支持而快速提高。

选择同等规模的企业作为比较的对象,以高管的薪酬反映公司的实力,这样的薪酬决定机制与逻辑,也大体上解释了大型企业高管的薪酬高于中小企业的原因。如美国一位大学教授Kevin Murphy对1992年到1996年间美国上市公司总裁薪酬进行分析发现,标准普尔500中位线以上的大型企业,其总裁的收入大体上是小型企业总裁收入的5倍。统计显示,企业的规模每增加10%,总裁的薪酬就大约增加3%。

  但是这样的解释则无法说明,为何不同行业间的高管薪酬会长期有较大的差异。Murphy教授对1992年-1996年间不同行业的总裁薪酬进行了比较,将企业分成四类:分别是矿产与制造业、金融业、公用行业,以及其他行业(主要是服务业),发现金融业总裁的收入最高,要比其他行业高30%左右,其他行业要比矿产与制造业高15%左右,矿产与制造业的总裁收入又要比公用行业的高100%左右。用最高的金融业与最低的公用事业相比,前者大约是后者的3倍。大家都是管理者,你是行业的龙头,我也是行业的龙头。有些公用行业的企业利润,可能比金融业或服务业的还高,规模更大,为什么金融业高管的收入就高,公用行业就低?你的管理与我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更多的智慧?

  除了以上高管定价机制之外,高管高薪是否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是否能反映高管的能力或对企业的贡献呢?Murphy教授认为,大企业的总裁薪酬高是因为大企业总裁的能力强。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与小企业相比,大企业的利润可能有部分源于规模经济,部分可能来自大企业在市场中的垄断性地位,是市场产品价格的制定者。而小企业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如此看来,大企业的利润与管理者的特别贡献或能力就关系不大。我们常听到说,大企业已经制度化了,大企业的运转不依赖个别管理者的能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现实中,许多时候确实如此。一个大公司,缺了总裁,三个月半年,企业照常运转。而一个中小企业,其发展可能更依赖个别的高管,我们常听到说某个高管是企业的灵魂,一旦他或她有个三长两短,企业的生存都有问题。相对于大企业,小企业更依赖高管的作用。但是,由于企业的规模与利润限制,市场对大企业的管理者则比较慷慨,而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则不得不吝啬?

  不过,同样是大企业,同行业中的竞争者,有的盈利水平高,有的盈利水平低,甚至不盈利,这说明,企业管理者还是起了相当的作用,或者说管理者的能力对企业的盈利水平有相当的影响。

按照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定义,管理是关于人的工作,本质上就是把拥有不同知识、技能的人,组织在一个机构里,共同实现机构的目标。因此,无论是公营机构还是私营机构,大的还是小的企业,金融业还是制造业;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欧美还是亚非,所有的管理者要做的工作都是一样的,但如何做则大不相同。人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不同,还有不同的性格、工作热情与态度,如何根据社会、行业、企业的历史、传统等特点,把这些不同特点的人组合在一起,使人的强项更有效,弱项变得无关紧要,反映的正是机构管理者的水平。

  知识越先进,往往就越专门化。知识本身不会带来财富,只有通过管理加以组织,并借助企业的形态加以应用,才会产生财富。因此,管理在财富的生产中至关重要。知识越先进,就会越专业,其组织和应用,也就越不容易。

  因此,一个企业其经营中人的因素占得越多,需要人的知识成分越多样,管理就越困难;人越是多样,管理就越不容易。对于同行业的企业而言,通常大企业的人员多,也更为多样,因此管理就复杂。如果是跨国公司,涉及到不同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人员,管理起来就更加困难了。如此看来,大企业的高管收入比小企业的高管收入高,有一定的合理性。人在不同行业或企业中的作用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行业或企业高管收入的差异。

  综上所述,企业的管理者收入水平高于一般的工作人员是合理的。大企业的利润既是其规模与市场地位的结果,也是其管理的结果。两者各占多大的成分,只能因企业、因行业而异了。从原则上说,企业所在的行业竞争越激烈,企业的垄断性越小,企业对人的技术要求越高,管理层的作用就越大,管理层的收入就应该越高。特别是,如果在某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小企业林立,其中某个企业能够从小变大,那该管理层应该很有些过人之处,他应该得到的是创业者的回报。

  然而最大的难题在于,高管的收入高到多大的程度是合理呢?高管的收入如何才能反映其价值呢?有时我们会听到一些高管因某年的高额收入受到朋友的祝贺时,会回答说,那仅是个数字。言下之意,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收入。这说明当薪酬高过某个程度时,薪酬的边际激励作用就会急剧下降。因此,以前有许多美国企业采取了“80/120”计划,即只有达到业绩基准的80%时,高管才有奖金,奖金的封顶在业绩基准的120%。

  对于过去数十年,高管薪酬相对于工人收入数倍的增长,Murphy教授表示担扰,认为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看,收入的过度不平等,会降低生产力和产品质量,减少员工的道德感,增加员工流转;而组织行为学家则关注收入差异过大所造成的潜在政治成本。

  由于只有长尾毛的雄孔雀才会吸引到雌孔雀,进化的结果是整个雄孔雀的尾毛越来越长。进化学家认为,对个别孔雀,其尾毛越长对雌性的吸引力越大,但却增加了躲避捕猎者的难度,而可能造成整个孔雀种类的灭绝。进化学家同时还认为,如果把所有的雄孔雀尾毛缩短一半,对雌性的吸引力没有变化,却会让整个种族的生存更加容易。当然,孔雀是没有这样的智慧与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