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


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

——发给新入学的语言学研究生的第一份学习资料

 

赵元任,祖籍江苏常州府阳湖县(现并入武进县),1892年出生于天津。 1910年7月,清廷游美学务处在北京招考第二名被录取(这次招考共取正榜70名)。这批学子于同年8月赴美。赵元任入康奈尔学习数学。1914年获学士学位,再入该校哲学院研究一年,1915年考入哈佛大学,1918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

 


    清华四大导师之一
    1919年,28岁的赵元任被聘为康奈尔大学物理讲师。越年,作为清华学校“史前期”的优秀生,赵元任应聘回校任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讲师。1921年,再赴美任哈佛大学哲学讲师。1925年,清华学校增办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33岁的赵元任被聘为国学研究院导师兼哲学系教授,并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自然竖为研究院的“四大导师”。1929年,清华国学院结束,赵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1931年清华留美监督梅贻琦回国接任清华大学校长,赵元任受命接替该职,经一年,再回国。


    一生任教63年
    赵元任最后一次出国是在1938年,以后便定居美国,入美籍。从1939年起,历任美国耶鲁大学访问教授(1939-1941)、美国哈佛燕京社《汉英大辞典》编辑(1941-1946)、美国海外语言特训班中文主任(1943-1944)、美国密执安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1946-1947)。194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拍电报请赵元任出任南京中央大学校长。赵元任回电:“干不了。谢谢!”从1947年起,专任美国加州大学教授,1965年退休,任该校离职教授至逝世。1981年回国探视,北京大学又授予他名誉教授称号。这样,他一生任教职63年,这在中外教育史上,实属罕见。

 


    非凡的语言天赋
    赵元任具有非凡的语言方面的天赋。据说,他的耳朵可以辨别各种语言。在一星期以内,他就可以学会一种语言,能听,能说,而且说得很好。1920年,哲学家罗素(英)来清华参观讲学,赵元任任翻译,并陪同罗素周游全国和地,每到一个地方,他就用当地的方言翻译。亲友们都鼓励他向语言方面深造,于是他于年底辞去清华教席,准备到国外去专攻语言学(那时,语言学在中国尚属空白)。1921年6月,他与杨步伟医生结婚后,便一同出国。赵先觅定哈佛大学哲学讲师的职位。于1922年又去法国莎娜学院专门研究语言学一年。至此他已初步奠定了“中国语言学之父”的基础。
   1925年回国后,他在清华担任课程有方音学、普通语言学、音韵练习、中国音韵学、中国乐谱乐调、中国现代方言等,并先后去江浙、江西、湖北、广东等地考察方言。从1922年至1848年,他共发表语言学专著14种,论文21篇。1948年以后、他在国外任教期间,又用英文写了《中国语字典》、《奥语入门》、《中国语语法之研究》、《湖北方言调查》等专著。50年代后期,他曾在台北作“语言问题”的系统讲演,系统地讲了语言学以及同语言学有关的各项基本问题,讲述了他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心得和结晶,讲稿汇集成书,并已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外,他还灌制了许多有关语言方面的唱片,单是中国华中、华南各省方言的录音唱片,就有2000多张。
     赵元任曾“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这趟“旅行” “走”遍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便用当地方言土话,介绍名胜古迹和土货特产。他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研究者称,赵先生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因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种外语的规律。


     音乐天才与成就
     1892年11月3日生于天津。父亲赵衡年中过举人,善吹笛。母亲冯莱荪善诗词及昆曲。1900年赵元任回到老家常州青果巷,在家塾二中读书。早年所受民族文化熏陶,对他一生事业有着深刻的影响。赵元任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一学就会。十四岁进常州溪山小学。19O7年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成绩优异,英语、德语都学得很好,深得美籍英语教师嘉化(D。J.Carve)的喜爱。嘉化常邀赵元任去他家中作客。嘉化夫人善于弹钢琴和唱歌,赵元任跟嘉化夫人学唱过《可爱的家庭》(Home, SWeet Home)和《离别歌》(AuldLang Syne,亦译《天长地久》)等歌曲,是为他接受西方音乐之始。1909年赵元任考取了留学美国的官费生,在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向姜斯东(E。Johnstone)学习作曲,向夸尔斯(J.T。Quarles)学习钢琴与和声,向席佛曼(S.P.Siwerman)学习钢琴,还上过多年的声乐课。1914年获数学学士学位。在该校哲学院研究一年后,1915年人哈佛大学主修哲学并继续选修音乐,在哈佛期间的音乐教授有希尔(E,B.Hill)和斯帕尔丁(W。R。Spaulding)。
    赵元任在音乐方面造诣颇深。他出版的歌集有《新诗歌集》、(1928)、《儿童节歌曲集》(1934)、《晓庄歌曲》(1936)、《民众教育歌曲集》(1939)、《行知歌曲集》和《赵元任歌曲集》(1981)。1987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提议并推动下,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五线谱版的《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由其长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赵如兰编辑),收有歌曲83首、编配合唱歌曲24首、编配民歌19首、器乐小品6首,总计132首作品。


     法语说得比法国人好!
     赵元任在语言上,他有天才般的能力,各种方言一学就会。据说他能说三十多种方言,并精通英、德、法、日以及西班牙、希腊、俄罗斯等多国语言。在外国语方面,据他自己说:“在应用文方面,英文、德文、法文没有问题。至于一般用法,则日本、古希腊、拉盯俄罗斯等文字都不成问题。”特别是出国定居以后,他有机会遍游欧美各地,了解和学习各国各地的语言现象,简直到了广通博达的地步。     
他讲古今汉语和各地方言,能够用上述随便哪个国家的古语和方言举例作比较。他操各国语音同他说汉语“国语”和方言一样细致入微。有一次,他在索邦(sorbonne)用法语讲演,用纯粹的标准国定的法国语音,讲完了,听众对他说:“你法国话说得真好,你的法语说得比法国人好!”


     轻轻松松“玩”学问
     “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三更云去作行雨,回头方羡老僧闲。” 这是南宋诗僧显万的一首《庵中自题》。1947年,著名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相邀任该校教授及东方语言系主任后,他将新居定于伯克利半山腰的一座西式楼房里,好朋友胡适特意录了这首小诗赠他。
    赵元任生性平和幽默,如闲云野鹤,一生不问政治,只做学问。即使做学问研究,也是抱着“好玩”的宗旨。而此时的胡博士,恰为政治上的失意时期,所以“回头方羡老僧闲”,倒也颇能反映胡适对赵元任的一点羡慕之意。
    但说来奇怪,赵元任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所修的专业是数学和物理,而他对语言、音乐、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却是全凭着兴趣和觉得“好玩”获得世界瞩目的成就。赵元任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在今人看来,淡淡一句“好玩儿”背后却藏着颇多深意。世界上很多大学者研究某种现象或理论时,他们自己常常是为了好玩。“好玩者,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一本万利。”
对于赵元任的才学,胡适非常服膺,并说其“生性滑稽”,即使做学问也是如此。赵元任认为没有四声,就无法理解语意。在语音和字义的问题上,他曾写过一段著名的《施氏食狮史》,用一个音来幽默阐述他的观点。文中说: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这段文字被收入《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短短百来字,如果光读而不看文字的话,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的。这也是赵元任先生幽默的性格所致,他常常喜欢用轻松幽默的方式与态度来对待学问。
    他在1948年的《国语入门》中,讲到语尾助词“吧”字时,很幽默地举例子说明不要和“王”、“鸡”这两个字合用。如,问人姓时不要说:“你姓王吧?”在请人吃鸡时,也不该说:“请你吃鸡吧!”
    与胡适比起来,赵元任的人生态度似乎更为轻松与潇洒。对于学问的研究,他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赵元任做学问,纯粹是为了兴趣和“好玩”,所以他写的字,是那样气定神闲,和他做学问一样,让你感觉也是在一种放松状态下的“玩”,而且“玩”得还游刃有余!
    他有一句名言非常有趣:对于学术,要怀着“女人对男人的爱”;而对于艺术,要具有“男人对女人的爱”。对于这句妙语,我理解为前者要保持恒心,后者要具有激情。因为,女人和艺术一样,唯有激情,才能爱得更投入。

 
     罗常培、王力评价赵元任
     赵元任是中国语言科学的创始人。关于他在这个领域里的成就,还在30年前,北京大学教授、前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主任罗常培先生曾作过这样的评价:“他的学问的基础是数学、物理学和数理逻辑,可是他于语言学的贡献特别大。近三十年来,科学的中国语言研究可以说由他才奠定了基石,因此年轻一辈都管他叫‘中国语言学之父’(father or Chinese philology)。”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在清华大学校庆70周庆座谈会上的发言中说:“赵元任可以称为中国第一代语言学家,我学语言学是跟他学的,我后来到法国去,也是受他的影响。”


     亘古难得的通才
     赵元任是清华校友中屡见的那种博通人才之一。他的知识面和文才是多方面的,并不仅限于他所从事的专业范围以内。早在1915年前后,他与任鸿隽、章元善等十来个留学生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时,就曾写过专著《中西星名考》和论文《生物界物质与能力代谢之比较》;他在清华任教时,除担任前面举过的课程外,还曾主讲过哲学系的课程论理学。在校时,他还曾为了振兴学校戏剧社而改译并导演西方幽默剧《三角》(triangle),并在每一句台词上都注明抑扬顿挫和声调高低。由于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他成为刘易斯科乐耳(lewiscarroll)的专家,逝世前不久还曾被邀参加L.C的研究年会。

 

 退休后仍致力写作
    1965年退休后,他仍致力于写作,已公开出版的有《语言学跟符号系统》、《中国语文法》、《白话读物》等。此外尚有《绿信》(green letter)五册,用给友人书信的形式,记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因写作时经常使用一个绿色外夹,因以得名)。他还把《康熙字典》里两万多字,“浓缩”为2000个字,取名为《通字》,他认为日常的中文行文,用这两千字就足够了。

 

 教我如何不想他
    赵元任是中年定居国外的华裔学者之一。那时,他的贫弱的祖国受到内忧外患的夹攻,正处于一片“鸡鸣四野声寥寥”之中。赵元任去国四十年时,祖国大地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中间,在赵先生的思想中曾引起过哪些波澜,局外人便难臆断。但从一些事情上,似乎也有一些丝迹可寻。他在去世前几年中每有聚会,他总爱高歌一曲他自己谱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他解释说“‘他’可以是男的、女的,代表着一切心爱的他、她、它。歌词是刘半农当年在英国写的,有思念祖国和念旧之意。”1979年,刘达校长访美时,他曾数次高歌此曲,并曾忘情地说:“你们是真正清华园里的人。”
     1973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刚起步,赵元任夫妇就偕外孙女昭波和女婿迈克回国探亲。5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还跟赵元任谈到文字改革和赵元任致力研究的《通字方案》。在座的还有郭沫若、刘西尧、吴有训、竺可桢、黎锦熙等老友。
     1981年,丧妻不久的赵元任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之邀,偕长女赵如兰、女婿卞学磺、四女赵小中再次回国探亲,受到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的热情接见,并接受了北京大学授予的名誉教授称号。


     溘然长逝

 1981年回国,几乎全部的日程都用来寻访故园,故乡,故校和故知。那年6月中旬,大概是他到达的第四天,他就来到清华,由刘达校长陪同畅游故园。但几天后,他却支开亲属和陪同,又一次单独来到清华园,长时间地在他的故居照澜院(旧南院)一、二两号徘徊。据他的学生王力讲,在那时赵先生已有回国定居的打算,清华大学也为此做了安排。至少,他已决定再回国一次,分别到大陆和台岛会一会亲朋,但这一切还未来得及实现,赵元任先生于1982年4月24日溘然长逝,享年89岁。

 

(综合各种资料改写,小标题为博主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