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天下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渗透着侠义精神。菩提祖师,乃是海外老仙,这位大仙只用了三年功夫就使孙悟空学会了长生不老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本领。这对悟空今后大闹天宫,以至最后成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孙悟空闯龙宫,闯天宫,闹蟠桃会,吃仙桃,喝圣酒,窃仙丹,戏天神。而后在花果山上扯起“齐天大圣”的旗帜,把天兵天将揍得人仰马翻,完全一幅不服天朝管的拽样。但也正是因为这种“革命精神”,恰恰切实迎合了年轻人压抑良久而又好奇好胜的心里。这种精神也正是当今创业者具备的大无畏精神,而这种“离经叛道”,在儒家文化里鲜有的。或者是讨厌的。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悟空看到许多妖怪欺负黎民百姓的事情,这些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悟空就爱“管闲事”,这种精神就叫做侠义精神。
刘梦溪近日所作《季羡林先生的精神履痕》谈到国学大师季羡林生前曾经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传统的“士”和“侠”的问题。他说“士”的问题值得研究。中国古代的“士”,不仅讲学问,而且讲骨气。中国古代的“士”有文士和武士的区别,武士需要有“侠”的精神。他感叹现代的“士”和“侠”不容易看到了。不过也不是根本没有,他说他最欣赏的一个有“侠”的精神的人,是和人吵过架的彭德怀。
这使我想到了上初中的时候中午一放学,回家就打开听收音机,边吃午餐,边听《萍踪侠影》、《三侠剑》、《七侠五义》、《白眉大侠》等武侠评书。这些侠义小说里一方面彰显了江湖与庙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在庙堂之外,另设一个价值中心。因为侠的意义不只是他帮助别人,他树立的民间声誉和人气是直接威胁王权的。明末清初的方以智,清末民初的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秋瑾都是道义之侠。他们都具有“天遣人间报不平”的侠客精神。你看贺龙、彭德怀那都是侠,直接威胁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就有些“侠”的气质。
无论是现实的还是小说里侠,事实上他们所负载的是古老淳朴的文化传统,它源于中华民族的种族根性。侠义精神的核心是“替天行道”,此“天道”即人间公道。的确,没有侠文化,仅仅由庙堂文化所构成的文化体系,毕竟是苍白和片面的。侠入于江湖,获得道义,又出于江湖,放眼天下之时,常常颇有一种满含着道义的豪气,社会清平时有为国立功的愿望,世道不平时有张扬正气的作用。甚至在某些特殊时候,还成为振兴民族的期望。长夜漫漫,人们仰望星空,却只有一弯冷月,几粒疏星,难得将这长夜照亮。而“侠”的横空出世,带给苦难深重的芸芸众生就是一种希望和惊叹!
刚建国的毛主席时代,旧社会留下的烂摊子需要建设性的侠,比如王进喜、雷锋。他们都是侠,因为社会相对公平,他们主要是做好事。改革开放后30年,先富起来的新阶层对青年创业者进行股权投资支持他们创业,这就是侠。成功了得到好的投资回报,算额外收入。失败了就值当是做好事。以一种帮助人的心态做创业投资,在创业者最困难的时候,你扶持他,这就是拔刀相助。当然我们希望成功的越多越好。我国的自主创新真的太落后。因为银行的钱根本不会去支持青年创业。有的银行最多也是虚晃几枪,亮亮相就结束了。这是事实,大家是可以看得到的。前不久接触了某地政府金融办的人,人家基本是不谈支持创业的。因此,我们这种对侠的定义转变,就是因为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历史任务,人们对侠客的期望也自然跟着调整。
欧美为什么强大?是因为社会结构好。现在来看,中国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结构严重失衡。这样的侠也太少了。这就要求创投机构更要有“古代侠客”精神。唯利是图不应是中国创投的气派。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小锋君说:“我呼吁银行的同志、证监会的同志、工商局的同志、税务部门的同志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我们应该让更多的资金进入PE和VC领域,通过他们进入到企业,现在企业很需要钱,但是由于PE和VC太少,他们眼睛太挑,所以大家得不到钱。”这也可以算是一种侠义精神。总之,新时期下的中国需要把侠客精神焕发出来。
赋诗一首: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疯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侠客行:乐府曲名之一。 缦胡缨:指冠缨粗乱无纹理。 吴钩:一种刀名,刃弯。 飒沓:众盛貌。 留行:《庄子说剑篇》: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信陵:指魏公子无忌,后封为信陵君。朱亥、侯赢:《史记魏公子到传》中的两个隐士异人,公子无忌礼遇之。后帮助公子击退秦军,解救了赵国之急。素霓:张华《壮士篇》:“慷慨成素霓,啸咤起清风。”侠骨香:张华《游侠曲》:“生从命子游,死闻侠骨香。”《太玄经》:西汉杨雄著,共十卷,以“玄”为中心思想,相当于《老子》的“道”和《周易》的“易”。
诗中描述行侠生活情景后,叙述了战国时的侠士朱亥和侯赢的故事,赞颂他们流芳百世的侠骨丹心。《太玄经》,汉扬雄撰,该书模仿周易,分八十一首,以拟六十四卦,李白在这里用叱咤风云的勇士讽刺了终生埋首著作的儒生,表达了自已怪行侠生活的向往。
李白自幼喜好剑术,崇尚那些武艺高强,义行天下的侠客义士。《侠客行》这首诗通过歌咏朱亥和侯赢为信陵君赴义解难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诗的开篇描绘了侠客雄姿勃发的英武形象,接着从功成自退、一诺九鼎及智救邯郸等几个方面具体描述了他们的侠义行为。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诗人的钦敬之情溢于言表。结句表明自己不愿自首穷经,欲建奇功伟业的心迹。全诗写得意气奋发,驰骋纵横,读来颇能激动人心。
侠客一道,是中国文化自远古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基因。这个文化基因的作用是,对于体制的强权保持一种个人的挑战,无论是真正武力上的,还是思想上的,使得体制的强权无法控制一切,使得这个文化不会完全丧失活力。到了宋代之后,在长期的王权的压制下,这个基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休眠了;而到了近代,更是又来了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压制,中国人吃饭、穿衣、一举手、一投足、一动念,都变得要想一想是否符合西方人的规范,是否有“绅士风度”。因此,侠客一道的文化基因在现代中国也是离死不远了。现今的中国人还是非常喜欢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但与李白诗中的那种豪侠境界却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承平世界,一切都已经由别人安排好了,管理好了,自己消闲就够了;但如果我在前面所说的新的极权世界果真降临,我们恐怕就更需要唤醒远古的基因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