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地比捂盘更应该严打


地荒在全国各地疯长

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8月20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国内知名开发商于2003年—2009年上半年间获得的住宅土地中,目前“在售”和“售完”的地块占43%,剩余57%的土地尚未形成实际供应,其中27%的土地“待开发”,30%的土地“规划在建”。

报告称上述数据是由万科、保利、金地等40家知名开发商6年多来在北京、广州、深圳等12个重点城市的拿地及开发情况统计而来,统计地块共计270幅。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据此认为,正是大量已出让的土地没有转化为商品住宅而上市,造成了目前楼市短期供应的紧缺,形成了“地荒”假象。开发商由捂盘到捂地,在全国范围内造成地荒假象,不断升级的招数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害,房产开发商这种带有欺骗性质的捂地行为,将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市场后果。

捂地比捂盘后果更严重更可怕

房地产商捂盘,让地段好的铺面和楼盘突然全部卖光,一些楼盘的单价一夜之间上涨几百元,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92%的认为“开发商捂盘惜售会造成房价上涨”,近半年来北京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房地产商捂盘。

捂地使得供求关系混乱。目前“地荒”的舆论是人为制造的,房地产开发商们在供求关系上花了大气力,使得供求关系失衡,但是广大的消费者并不知情,消费者们因为担心供求关系进一步失衡会导致他们买房更加困难,因此都匆忙入市。消费者都成了房地产业的牺牲品,但是他们并不会因为这样而觉得遗憾,反而会认为出手比较及时,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近期的供求关系还会像以前一样继续失衡,房价继续上涨的趋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捂盘惜售只是在短时间之内让房价上涨,消费者多花一部分钱也能够买到,但是捂地对消费者不仅带来经济上的压力,而且会更多带来心理上的恐慌,不利于社会的安定,毕竟消费者不知道能够建房的土地是否还够用,这样就会让消费者饥不择食,不管价格多高,都会急匆匆的购买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事实上,建房土地在目前来看是够用的,这样的事实会严重的伤害消费者的感情。从另一个层面来讲,现在开发商捂地被揭穿,广大的消费者都给与了极大的关注,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极大不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一定会向房地产开发商施压,届时开发商的如意算盘很有可能落空,落得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下场。

总的说来,不管从消费者还是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捂地比捂盘更为可怕。

政府应保护消费者利益购房者信心,严罚捂地开发商

消费者在购房时,处于弱势地位,基本上完全被房地产商们鱼肉,如果这种情况一直发展下去,消费者们的信心渐行渐远,最终会造成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所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势在必行。

政府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应该起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宏观调控作用,阻止房地产的供求关系继续失衡。监管部门应该及时掌握一线的数据和信息,监管已经卖出的土地按照合同中的条件进入市场运行中,严防开发商囤地,给那些囤地的开发商施以限期开发压力。针对开发商 “下有对策”,缓慢施工,捂盘惜售的行为,应该取消其开发资格,让愿意按照合约执行的开发商来开发。

国土资源部已于近日发文,明确规定一系列具体措施,一是要求实行“净地”出让,二是合理控制单宗土地出让规模,三是规定每宗土地开发建设时间,四是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我们高兴地看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对开发商囤地、变相囤地行为已经出重拳予以整治。接下来应该进一步在全国开展房地产开发商整治活动,依照规定从严惩罚囤地开发商,奖励诚信开发商,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护地市,保护市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