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汉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看法及其改进的建议


 

对武汉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看法及其改进的建议
曹国奇
 
注:本文虽然是自愿的对武汉市建设的一个建议,但是并非免费建议,2009年的标价为100万人民币,以后每年递增3%。连同附件中的十字坐标街道编号法,共200万人民币。
 
如果让幼儿园学生在纸上叉叉一气,是什么?答:是武汉地图。每次翻开武汉地图我都是这种直觉,作为武汉人的我的确很郁闷,为什么武汉市的街道就不能纵横交错,井然有条?如果说这是武汉地理条件决定的,那么武汉老城区的井然次序就不好理解了。武汉后来扩建及改造的城区中,大多数街道都是叉叉连叉叉,歪七梭八,比如汉口解放大道以北部分,在这大半个汉口中居然找不出一条看起来不歪的街道,居然找不出一条本可笔直通下去而笔直通下去的街道。比如建设大道在青年路以西部像正弦曲线一样弯曲。就连武汉最主要的主干道青年路居然被建成了死路,被汉口火车站堵死。这条街道是在菜地上修建的,完全可以笔直通往天河机场,可是由于被汉口火车站堵死不得不在范湖处分个岔,由常青路出汉口。常青路是拐90°的大弯后再平行于青年路通往天河机场的。
 
武汉市区这么缺乏井然性不能全部归罪于自然地理,更主要的还是人为因素,在于城建规划缺乏整体性和长期性,决策太随意。武汉城市建设是非常局部行为的,各个片区之间几乎没有统调,这样每个片区都将自己当做一块鹅卵石,于是依照鹅卵石的形状将每个片区雕琢得像工艺品一样美丽,像风景区一样迷人,可是这又导致整个武汉市是鹅卵石铺成的,街道是弯弯曲曲,蜿蜒缠绵,叉叉连叉叉,整个武汉市就是一个迷宫。比如武昌南站、汉口火车站和正在建设的王家墩商务区,应该承认其本身的规划和设计都是精美的,可是它们都无法与周边片区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交通堵塞主要因素。一个由鹅卵石拼凑的城市无论如何没有一个由方块石拼凑的城市整齐,有气势,有魅力。无论与近邻的长沙比还是与湖北一般小镇(如武当山镇)比,武汉市都是更乱的,这就是武汉城市规划和建设上的最大问题。
 
一、            对武汉基本构造和城市筛网布局理论的阐述
 
本人不知道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本理论是什么,但是为了说清武汉的乱之所在,这里仅仅谈谈个人认为的理论基础,以便说明事宜。
 
这里先分析下武汉的基本构造。武汉市是由两江分割的三镇组成,其中汉口在长江和汉江之北,呈U型;汉阳在长江和汉江的夹口间,呈V字型,武昌在长江以南,由于有东湖水系和南湖水系的阻隔,呈“山”字型。这就是武汉地理的基本概貌,这种概貌可以用一首打油诗描述:武昌像个山,汉阳似箭穿,汉口在江北,有于半月船。在这样的地理结构上,武汉街道要想北京那样纵横交错,井井有条,气势磅礴,是不现实的。但是这不能掩盖武汉的城市建设在人为方面的问题。人为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一个长期的整体规划和构思,对每个片区的改建和扩建都是就汤下面。这表现在:
 
一是在片区的改建和扩建时,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的约束,互不协调。这样尽管每个片区都被当做鹅卵石来雕琢,是精美的,但是武汉在整体上只是这些鹅卵石铺就的路面,是凌乱的。因为每个片区都是鹅卵石,所以其周边街道必定是弯曲的,于是条街道相交时构成叉叉,而非“十”字。比如正在建设的王家墩商务区以及南湖花园、赵家条片区、唐家墩片区、武昌南站片区等等,其本身都是精美的,但是这些地方从来叉叉连叉叉,是堵车的源头。如王家墩商务区,如果按照方形来建设,而非就汤下面,则周边的建设大道和汉西路可以顺势迁直,发展大道与汉西路在常码头处交叉形成的三岔路口也能顺便改成十字路口(办法是迁直的汉西路横穿发展大道延伸至三环,然后连接金山大道)。
 
 
二是主要街道没头没尾,没有做到两头出武汉,起不到主要街道的作用,同时导致大量的城中村没有被开发,大大降低武汉的密集程度,从而降低武汉的整体效率。比如汉口的建设大道和发展大道都没有出汉口,而仅仅是解放大道的两根弦。如果建设大道在于为汉口整形,则发展大道还这么做就是过度整形。显然,如果发展大道依照平行解放大道的原则修建,则其东端到竹叶山后要继续向前延伸,过后湖,穿三环由岱家山出汉口,则解放大道的交通压力迅速减轻,后湖片区也迅速被开发出来;其西端到古田后也同样要继续向前延伸,穿三环,再连吴家山的东吴大道的东端,则吴家山与汉口连成一个整体,其发展肯定比现在好。
 
三是环道仅仅是环道,建得像“O”字,缺少必要的进出口,没有起到四通八达的作用。
 
四是武汉的开发区是东一榔头西一棒,不仅有限资源被严重耗散,而且导致武汉的密集程度很低,于是荣获占地面积全国第一的美名。多数武汉人为这个“吉尼斯”纪录而自豪,这仅仅是人类偏爱“大多快”本性的表现,而非理性的表现。
 
再谈城市筛网布局理论。现在多数年轻人没见过农村筛米的筛子,这种筛子大概就是现代大型城市的基本模型,其中,城市的环道就是筛子的外框,是筛子的最大骨架;城市主要街道就是筛子中连接外框的纵横交错的梁,起承重的作用;城市次要街道和小巷是梁上面的那层网,也是连接在外框上的,也是纵横交错的,很细密,执行筛子的主要功能——筛米的功能。这种构造能确保大街小巷都四通八达,井井有序。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离筛子中心相等的四条相互交错梁(干道)将组成“井”字型,“井”字中的“口”便是城市的环道,“井”字的八个分叉正好是环道的进口和出口[]。所以这种“井”字构造正好是四通八达,四面八方[]。筛子不过就是这样的一层一层的“井”字构成的,多数大型城市也是这种筛网构造,所以井井有序。这便是个人认为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筛网理论。
 
依照筛网构造,城市的道路按重要程度可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环道基本是由四条一级和二级街道交错构成,其整体则是“井”字型,其中的“口”字便是环道。城市的环道并非顾名思义,是“O”型的。在理论上,城市大街小巷不是纵向就是横向,都是像围棋盘上的经络一样,是直通的,并连接一层层环道。以此,各个小街道也都与主要街道交叉,于是城市是四面八方,交通是四通八达,井井有序。毫无疑问,这种筛网构造能确保城市各个街道具有无限延长的性能,自然城市也具有无限扩张的性能。但是武汉由于是两江阻隔的三镇构成,所以在一环以后的二环、三环、四环、五环等,是由五条干道构成,将不是四通八达,而是五通十达,五面十方,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二、            武汉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本问题
 
武汉本来就是因码头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湖泊众多,所以依江傍湖是武汉最大的特点,这也是武汉整体布局必须应该遵循的特点。武汉的第二个特点是武汉主要由东南一些古镇变迁过来的新型城市,并不存在3500年的历史。从武汉周边的黄冈、黄陂、鄂州、咸宁、孝感、沔阳的历史变迁综合考查,汉口大部分最早是归邾国(老黄州,现新洲区的县城)管辖,是块沼泽地,而武昌则是以鄂州为主的东南城镇变迁过来,汉阳和汉口西则是沔阳和孝感变迁过来的。这种历史变迁与我国的经济风自古都是东南风这个大特点相吻合,这决定武汉优先扩展的地方应该是东南方向。综合上面基本分析,我们会发现武汉城市规划和建设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扩展方向是逆势而行,浪费极大
 
可以说武汉近20年经济地位迅速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发区选择上的逆势而行,优先开发了西北部。武汉由于两江相隔,湖泊众多,所以密集程度很低,从而导致城市资源利用率很低,整体效率低下,因此武汉市的改建和扩展首先应该考虑加强城市密集程度。在此基础上东南经济风是武汉市改建和扩建必须考虑的[]。依此,我们不难发现武汉最应该优先改建和扩建的地方是武昌徐家棚至青山这个片区,第二应该改建和扩建的地方是二七路至堤角这个片区。这个基本判断已经由长江二桥、二七大桥和天兴洲大桥的修建做出说明。同样的道理,武汉最应该优先开发的片区是后湖和武湖,但是这两块地方现在仍然是菜地。如果说徐家棚至青山片区是武汉的肚腹,则后湖和武湖是武汉腰背。显然如果将天河机场建在武湖片区,优先开发这个片区,则武汉城区的密集程度大大加强。不仅如此,阳逻和黄陂县城(现在好像叫盘龙城)将通过这个开发区与汉口连为一体,且武汉三镇从这儿上飞机都十分方便,较之去天河机场平均路程估计要缩短三分之一。
 
武汉当年将飞机场修建在天河意在开发汉口北部,以策应京广交通动脉,这种判断在表面上是有理的,但是忘记了那个交通动脉是叫京广交通动脉,而非京汉交通动脉。京广交通动脉是为了北京迎接经济上的东南风的,是抢武汉生意的。天河机场仍孤零零地站在那儿,需要再建高速输入能量,这已经证明当初这个决策的失误有多大。反观武湖片区,我们会发现武湖片区(含后湖)实际是武汉最大的城中村,其东有阳逻,南有武昌,西有汉口,北有黄陂县城(现在好像叫盘龙城)。这个片区的开发会直接策应黄州(含鄂州),可以通过它们垂钓合肥、九江和南昌这三条东部的大鱼,但是天河机场这个片区所策应的孝感则不可能垂钓郑州和西安这两条西北部的大鱼。
 
(二)环道自我封闭,四通八不达
 
依照筛网理论,城市的环道一定是与中心等距离的四条主干道组成,有八个主要的进出口,但是武汉的二环、三环、四环等都是为做环道而做环道,环道被密封了,做成了“O”字型,没有进出口,只是自我循环。由于环道的主要路口缺乏,所以车辆只能从有限的几个口子进出环道,于是离我们期望值的相差甚远,比如一环上的中南路就没有出口,结果武昌南的交通问题和发展问题一直不能解决。这其中一部分在于主干道被修成死路,通不过去;一部分在于能直通的街道我们就是修成不直通的街道。仅就后者问题的出现足以证明武汉市只是为修环道而修环道,并不知道何为环道。比如依照目前规划的二环,通过二七大桥的那条过江主干道两头都没有出口,其汉口端与发展大道形成密封,其武昌端与东湖路形成密封,两端共少了四个进出口。不仅如此,二七大桥这条过江干道是弧线,与长江二桥这条笔直的干道构成半月形,这样二七大桥实际是长江二桥的副桥,仅仅是执行对长江二桥的分流作用,而解决两端交通问题和发展问题的作用为零。假如过二七大桥这条干道按直通原则修建,则其汉口端将直通后湖,与发展大道的延长部分相交,然后横穿三环,再与岱黄高速直通。自然这样修建后后湖片区将会迅速被开发出来。再看二环西边部分,这条过江大道在汉阳与龙阳大道形成半密封,自己没有出口,龙阳大道有出口(直通汉宜高速);在武昌西南与珞狮路形成半密封,自己没有出口,珞狮路有出口;再看其汉口西边部分,在常码头与发展大道形成半密封,自己没有出口,发展大道有出口(直通发展大道)。按直通原则,二环的汉西路段在这里应该直通下去,横穿三环,再连穿金山大道,从而保证龙阳大道(江汉二桥所在主干道)横穿汉阳和汉口,也促进金银湖片区的发展。当然,这段环道的正确选择是从江汉二桥下来后建设一路横穿建设大道,直接通下去,与发展大道的另一部分——长丰大道相交。二环像现在这样从江汉二桥下来后拐个“Z”字型大弯再连接发展大道(常码头),是很怪异的。在这个片区,解放大道上修建了轻轨,建设大道修成正弦曲线,现在二环再来拐个“Z”字型大弯,其混乱状态和交通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要知道武汉最大商务区就在这个片区!
 
整个二环本应该是五通十达,但是现在只有三个出口,是五通三达,这意味着二环与三环间只有三个地方相通,车辆在两个环道间的流动十分困难。尤其是西边部分武昌的八坦路,如果走直线将直接与南湖大道相连,构成一条笔直笔直的大道,直达东湖高新,但是它偏偏没这么走,而是多修建一段完全多余的弯路,与南湖大道错开了。是的,这条过江大道与南湖大道直通时得向那儿几所高校征地,有难度(武汉大学已经带了个好头),但是这不是理由。如果武汉政府没有能力向武汉的高校征公共建设用地,则要么是武汉的高校太横,要么是武汉政府太菜,倒霉的都是市民的纳税钱及武汉市的前途。显然,未将八坦路与南湖大道直通也是武汉城建惯于就汤下面的结果,借原来菜农拉板车的道路做二环主干道了。
 
(三)干道被修成死道,武汉发展和交通严重受阻
 
武汉的半截子路特别多,比如江汉路和中南路。这其中,部分是历史和地理原因,部分是人为原因。比如新华路没有横穿发展大道至杨叉湖,被发展大道上的海鲜市场堵成死路,就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毫无疑问,凡半截子路必然增加交通堵点,也必然使得城市更乱。在汉口解放大道以北部分基本都是半截子路,这块地方在地图上除了叉叉还是叉叉。毫无疑问这部分以前都是菜地,在菜地上修建的街道居然叉叉连叉叉,尽是死路,其井然程度远不如解放大道以南的老城区,这一定是城市规划上出现重大失误。这里不谈小街道,只检讨几条主要干道,让我们看看武汉的这种失误有多严重:
 
1、青年路所在的干道是武汉长江大桥所在的过江干道,是武汉承接京广大动脉的干道,是武汉最主要的干道,但是它被汉口火车站堵死,不能出汉口,是条死路。这部分街道(青年路)是在菜地基础上修建的,如果笔直修建它将直接通过汉口火车站和常青花园,再直通天河机场。但是由于被汉口火车站堵死,不得不在范湖处向汉口西修个岔道——常青路,再让常青路弯90°至拐向常青花园,然后出汉口到天河机场。这便导致在汉口火车站正面至其西南面出现一个巨大的堵车三角区,车辆到此地段都要乱拐一气才能过去。毫无疑问,如果当年让青年路直接穿过火车站到常青花园,再至天河机场,则这个堵车三角区不可能出现,而用来修建常青路的那块地皮及因这个三角区存在而浪费做公园的地皮要多修很多房子。不知正在修整的汉口火车站中是否包含青年路横穿汉口火车站的内容,如果包含这项内容那将是武汉市的福气。
 
2、新华路是汉口的次级主干道,武汉最繁华的街道江汉路是它的岔道,但是它到发展大道后被海鲜市场堵死。在地图上看,如果新华路笔直修建下去(或平行于青年路修建下去),它正好连接三环在姑嫂树出的交汇口,再笔直修建下去(或平行于青年路修建下去),便连接盘龙城大道的西北端(注意:如果黄浦大街笔直通下去正好连接盘龙城大道的东南端)。但是很遗憾的是,武汉的市政规划就是在菜地上画不出一条直线,修条直路。
 
个人觉得武汉市政府当初规划发展大道时是城墙理念,将发展大道当做城墙在修建,所以汉口绝大多平行于青年路的纵向街道到发展大道后都变成了死路。
 
3、发展大道两端没有出口,都是连接上解放大道,实际是的一根弦,解放大道的副道。也许这样修建发展大道更直些,更符合筛网理论的直通原则,但是武汉市是依江傍湖的城市,这个原则要有点变通。在武汉三镇,只要街道平行于长江或汉江便是直通的,是直线的,也是最实用的。按此,则发展大道应该平行于解放大道,两端都出汉口。如果这样修建,则其西端(长丰大道)将横穿三环,通往吴家山,连接吴家山的东吴大道,这样吴家山至桥口间大片空地将被开发出来,直接带动吴家山的发展。同理,发展大道的东端在竹叶山处向后湖延伸,与堤边路和三环交汇,这不仅使后湖片区迅速被开发,也为黄陂县城和武湖片区将来的发展留下重要的通道。很遗憾的是,发展大道到竹叶山止住,然后通过二七路这条斜道与二七大桥形成密封。按照筛网理论,发展大道与二七大桥所在的干道都应该笔直向前延伸,它们将在后湖交汇。其中二七大桥所在干道将与岱黄高速直通,而现在斜向与带黄高速连接的黄浦大街应该是与盘龙城大道直通。
 
4、武昌南站至大东门一带的堵车问题一直不能解决,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南路被中建三局那栋楼(原煤炭公司)堵死。当长江二桥修建起来后,中南路(含中北路)便突然升级为武昌的横向主干道,是武昌的第四主干道,其作用与汉口的解放大道相当,是一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这样的主干道是必须横穿武昌的,两端都有自己的出口。这意味着中南路应该且必须延伸下去,这样它将直接通往武昌南站后面,再横穿南湖花园、二环、三环,外环。一旦中南路这样延伸了,则二环、三环、京珠高速的车辆将很方便地通过中南路横穿武昌,到达城区中心,自然武泰闸、武昌南站至大东门一带的堵车问题迅速缓解。但是事实表明我们市政规划中根本没有意思到这一点。为何这么肯定说呢?因为堵死中南路的中建三局的那栋楼原是乱尾楼,乱了好几年,假如市政规划中意思到这一点则那栋楼根本不会让它修。现在的状况是,中建三局的楼修了,南湖花园的楼也修了,其它的楼还是修了,它们将中南路延伸的可能性层层堵死。武昌像个“山”,武昌沿江大道、友谊大道(含中山路)和中南路(含中北路)是打通“山”字下面一横的三条干道,可是它们至武珞路后都不怎么通,京广大动脉很难与他们有效连接,这严重制约武昌西南片区的发展。
 
5、二七大桥所在的干道两端都没有自己的出口,两头实际上都与黄浦大街(含徐东大街)相连,它仅仅是黄浦大街(含徐东大街)的副道。这条干道如果按直通原则修建,则两头都有自己的出口,其汉口端将直通百步亭花园至后湖,最后连接岱黄高速;其武昌端将通过九女敦连接东湖中间那条路,再通过磨山横穿三环,然后横穿严西湖至外环。这样修建后,这条干道的汉口部分将带动二七和后湖的发展;其武昌部分将使葛店、武东、东湖高新和江夏区的车辆轻易克服南湖和东湖的阻隔,通过它方便地到达汉口下游,既为武珞路分流,也为即将建成的我国第一火车站——武汉火车站的南面疏通经络,还将大大策应鄂州的发展。
 
武汉像这样应该且本可修成直通的,但是又没修成直通的街道实在是太多太多,比如金山大道与金银湖大道就应该直通,通过月湖桥的江城大道就应该直通宝丰一路,再穿过王家墩商务区,然后直通常青路。过月湖桥后的桥口路与宝丰一路和解放大道相交处,是“Z”字型路口,从桥口路到解放大道后得沿它向下游走约10米,再横穿它至宝丰一路。这种路口的交通情况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桥口路的这个路口向下游移10米,则它与宝丰一路直通,这儿便是个十字路口,而非现在的Z字型路口,交通将流畅很多。那儿现在还是块空地,只需将桥口路这个出口向下游移动10米便可将这个“Z”字路口弄成十字路口,可是n年来我们就是没这么做。在建设大道与发展大道之间至少应该有一条像顺道街这样的副道,它可以由南泥湾大道延伸过来,横穿王家墩商务区,再连北湖西路(或马场角路),然后连唐家墩路至新华路的拐弯部分,再横穿三眼桥路、黄孝河路,最后横穿黄浦大街至二七路,再按平行解放大道方式向堤角路延伸。这个大片区域至少有这样一条副道,以整合各个歪七梭八的小型街道,不然这个区域的交通问题不可解决,而将来进出王家墩商务区也是大问题。这个大片区域的小型街道全部都是歪七梭八,从王家墩商务区的规划图上看,里面街道一样是歪七梭八。这些鹅卵石里面的街道从来就没想到要与解放大道、建设大大、发展大道、青年路、黄浦大街、新华路等等主干道平行或垂直,从而与武汉市的整体规划相匹配。武汉为何总是在一片空地上画不出一条直线呢?为何局部建设总是与整体规划不匹配呢?很多去市委片区办事的司机抱怨不断,实在太难进出这个片区了。市委所附近的片区不过如此,其它片区就更难奢望什么了。
 
(四)片区建设就汤下面,街道歪七梭八,
 
由于武汉在整体规划上高度缺乏筛网思想,必然结果是各个片区的规划都是各自为政,于是片区里的街道歪七梭八,既与主要干道不平行,也与相邻片区间不相连。这样从这个片区到另一片区得先绕道至主干道,再由主干道弯进另一片区,被转得晕里晕乎。比如从市委片区到花桥片区就得这么走,比如南湖花园片区到武昌南站片区也得这么走。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武汉市地图怎么看都是一堆鹅卵石的拼凑,混乱不堪。
 
由于各片区的新建和改造缺乏武汉市整体规划的约束,于是大家都随意而为,怎么省事怎么来。这样结果都是就汤下面,街道都是歪七梭八。比如去天河机场的常青路就是当年菜地的送水渠以及沿送水渠的乡村小路改建而成的,唐家墩路与新华路交汇部分的那段弯路也是原来的乡村小路。可以这么说,除红钢城、东湖高新、沌口车城三部分外,解放以后武汉所改建和新建的片区都是就汤下面,街道都是歪七梭八,井然次序全无。相反解放以前的老城区基本都是井然有序。王家墩商务区的街道规划得像旅游风景区的道路,弯弯曲曲,缺乏必要的整齐性,这是美小之美(实为病态之美),失之大局。
 
(五)街道命名逻辑混乱,属种难分
 
我国传统文化是不讲逻辑的,连标点符号也没有。看来这个传统糟粕在武汉街道命名上被发扬光大了,我们很难从街道名称上判断街道的主次。本来武汉的习惯是按道、路、街、巷属种关系命名街道的,其中道最大,巷最小。但是这种习惯现在也被改革了,打乱了,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在于街道重要程度发生化,而其名称没变,比如武珞路,其现在的级别肯定是一级主干道;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命名当局制造的混乱,比如黄浦大街,其“大街”的称谓从未构成武汉街道命名的逻辑体系,与“道”是重叠的。过长江一桥的那条街道是武汉最主要的街道,可是它是以“路”命名,而非以“道”命名。这种乱还不够,现在由突然将北京街道命名的属种逻辑搬到武汉来了,将“道”命名为“街”,比如雄楚大街、徐东大街。不言而喻,街道命名上的这种混乱只能降低武汉市的形象,而绝对不会因为所谓的文化内涵而增加武汉市形象。在现代化大都市中,街道命名的主要功能不再是彰显文化内涵,以纪念某某,表示某某,而是定位功能。怎么使街道名称具有良好的定位功能,将在附件中具体阐述,这里只是列举几个街道命名上混乱供我们关注。
 
1、一条直通的街道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而是有n个名称。比如过长江一桥的这条主干道有9个名字,各管一段,它们分别是:常青路、青年路、利济北路、武胜路、鹦鹉大道、龟山南路、武珞路、珞瑜路、珞瑜东路,且下蛇山那段路好没有名字。更且的是,著名的航空路居然与这条干道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多数武汉人(包含在航空路高架桥下执勤的交警)都以为那段路叫航空路。真正的航空路在那儿?恐怕街道命名当局也不清楚。以致本文一直不得不用“过长江一桥这条干道”来表示这条街道。
 
2、街道命名属种混乱,明明是一级主干道,但是它不是以“道”命名,而是以“路”命名;而明明是次级街道的却又以“道”命名。比如武胜路、武珞路,它们是武汉最重要的干道,但是叫路。中南路(含中北路)现在也明显升级为一级主干道,按武汉街道命名当局的习惯,这条干道的名称也是不会升级的。比如南泥湾大道,不过是古田片区的一段平行于解放大道的小路,它无论如何不是“道”,但是它却以“道”命名。同理,青山区的冶金大道也不过是连接和平大道与友谊大道的一条斜向街道,但是它却以“道”命名,与和平大道和友谊大道平级了。
 
3、在小区这样的小地方也是被我们的命名当局搞得乱不可言。武汉市习惯在小区采用数字命名,按区(村)、栋、门、层、号逻辑关系命名,但是现在多数小区不是这样,被改成文字命名,定位功能迅速丧失,比如南湖花园和复兴村合作小区就是这样。尤其是复兴村合作小区,本来是按栋、门、层、号数字逻辑关系命名的,后来被改成幸福里快活巷这样的文字命名。现在该小区一点不快活,如果不是拿着户口本,没有谁知道自己家是什么里什么巷了。在这方面像常青花园这样坚持传统的区(村)、栋、门、层、号逻辑关系命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街道的叠名太多,导致街道名称的定位功能丧失
 
武汉人是喜欢在地名路名上大做文章的,但是最该做文章的地方武汉人就是没做。武汉长江大桥既是中国桥梁历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中苏关系的见证者,可是有谁能将这个大桥所在街道名称说清楚?没有这样的人,因为这条街道有9个名字,其中还有一段没有名字。如果武汉将这条主干道用“武汉长江大桥”命名(比如叫大桥大道),以纪念这么重要的里程碑,那么武汉人才算会玩文字游戏了。
 
在武汉很难找到一条只有一个名字的直通的街道,就连解放大道也不例外。比如过武汉长江大桥所在的这条街道有9个名字;江大路所在那条街道有3个名字,两头都叫唐蔡路;省电视台和省高法所在的街道是新建的,共两站路的长度,但是有三个名字,在友谊大道这头叫公正路,在中北路这头叫中山北路,穿过中北路后叫白鹭街;发展大道所在街道在过常码头处的天桥后叫长丰大道。不仅如此,有些街道干彻没有名字,比如连接集贤二路与集贤三路的那两条小路。武汉街道名称的最显著特点就是路名繁多,不管用,定位功能基本丧失。武汉命名街道基本是一段街道叫一个名字,街道延伸一点便起一个名字,再延伸点又起一个名字。这种方式命名真的很累很辛苦。
 
在这里强烈建议实行街道一名制,凡直通的街道只有一个名字,其它名字一律消灭。一旦这么做了,武汉街道名将大大压缩,至少减少2/3。比如将过长江一桥的那条干道统一命名为“一桥干道”则可减少8个路名,过长江桥的街道统一命名为“二桥干道”则减少一个名字;比如东西湖大道、工农路、原解放大道、谌家矶大道就是一条平行于江的直通街道,我们可以将它统一命名为解放大道,可以减少3个名字;比如中山路从江边至友谊大道部分与公正路(含白鹭街)是直通的,它们可以统一命名为公正路,减少3个名字;而中山路另一部分与友谊大道和白沙洲大道是直通的,可以统一命名为友谊大道,减少2个名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减少街道名称对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加强名称定为功能意义重大。
 
当直通街道只有一个名字后,则公汽站牌的定位功能也十分明确。此时我们可以实行双名报站法,规定车辆行驶方向的街道名在前,与行使方向垂直的街道名在后。比如比如某车从汉口火车站出发,沿0干道行驶,则其报站为:0干道范湖站、0干道北湖西路站、0干道建设大道站、0干道航空路站。假设该在航空路处拐向解放大道,则报站为:解放大道航空路站、解放大道中山公园站、解放大道新华路站。请注意,其中报了两个航空路站,但是我们能准确知道方位,且知道车辆行驶方向。如果按照现在的单街道名报站方式,我们往往不知道这两个重要信息。目前在航空路处有3个方位的公汽站,之间相差一站路程,但是都是报的航空路站,下错了是一件很倒霉的事情。
 
如果我们的服务在细致一点,则车辆从一个街道拐向另一个街道前应该提前预告,以便乘客掌握跟多的信息。比如还是这两公汽,则它到0干道航空路站时就应该预报车辆即将驶入解放大道下游方向,那么乘客就知道车辆将载他去武广,而非同济医院。假如乘客目的地是航路,则他也能依此决定他是现在下,还是等会下。
 
(七)水文化建设的缺失是东湖让西湖的重要因素
 
我们一提到建设武汉水文化,就会想到道路和楼宇的建筑,其实这些硬件设施只是一方面,更重要可能是软设施的建设。如何搞好武汉水文化的软设施建设会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集体智慧的协作。本文只是提点建议,算是穿针引线。
 
1、我们应该将武汉主城区内湖泊统一编号,通过号码告诉世人武汉的湖泊有160多个。显然别说是外地人,就是武汉本土人也很少有人知道武汉有160多个湖泊。通过这个数字统一宣传,其震撼力是惊人的。
 
2、对长江大桥和汉江大桥进行统一编号,以让武汉的桥梁文化和水文化混为一体,相互辉映。桥梁编号方法参见附件。上世纪八十年代本人刚来武汉时,同学们在江边意气豪迈,要做个盖子将江盖起来。也许盖子永远不会做,但是众多的桥梁的确展现了武汉人的盖江气概。对桥梁统一编号能凸显武汉特有的这种盖江的本领。
 
3、由武汉市政府出面,要求临江河湖泊的各个单位和企业在对外宣传时注重标明江河湖泊。比如武大、华工、地大、省委、省政府、东湖高新、口腔医院等等单位就应该注重标明它们南邻东湖;湖北电视台、省高级法院就应该注重标明它们南邻沙湖;武汉市政府就应该注重标明它们北临长江。当大家都这么做时,武汉水文化自然得到突出和宣扬。
 
(八)桥文化建设的缺失导致武汉桥多而不骄
 
武汉桥梁众多,但是多而不骄,这是遗憾的。比如武汉长江大桥在我国建筑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我们完全可以将这座大桥所在的主干道命名大桥干道,以突出和纪念这个历史意义。依照附件中的给定的十字坐标街道命名法则,这里建议武汉做如下处理,以使武汉的大桥娇起来:
 
1、在长江一桥中间设立我国东西南北分界点——0点,同时这个点也是武汉的中心点。这种标志只有武汉具备使用条件,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以突出和宣传武汉的水文化及武汉在全国中心的地理位置。依次,桥的东面一律用“下游”命名,桥的西面一律用“上游”命名;桥的北端一律用“江北”命名,桥的南端一律用“江南”命名。其它的长江大桥上不可以设立“上游和下游”分解点,但是可以且必须设立“江南和江北”分界点。
 
2、命名长江一桥为“0号大桥”,则下游各个大桥依次按123……进行数字编号,长江二桥为下游1号长江大桥,二七大桥为下游2号长江大桥,天兴洲大桥为下游3号大桥,阳逻大桥为下游4号长江大桥。同理,白沙洲大桥为上游3号大桥,军山大桥为上游4号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享受0号待遇是当之无愧的,全国也只有这座大桥能享受这种待遇。武汉具有这个条件,我们就应该通过必要措施让我们的大桥骄起来。
3、顺势推舟,则过武汉长江大桥的这条主干道应命名为“0号干道”。以此,该干道西南边各个地名及街道一律用“上游”进行定义,该干道东北面一律用“下游”进行定义。比如雄楚大街可以命名为武昌上游1号纵道,黄浦大街和徐东大街可以命名为下游1号纵道。
 
武汉的街道应该用“纵”和“横”进一步定义,以表明街道的走向,其中“纵”表示是垂直于江的街道,“横”则是平行于江的街道。这样,过长江一桥和二桥的干道可命名为:一桥纵道和二桥纵道,新华路和西马路命名为新华纵路和西马纵路。同理,中山大道和解放大道为中山横道河解放横道,顺道街和江大路为顺道横街和江达横路。武汉的街道都是弯弯曲曲的,通过“纵”和“横”我们可以知道它的基本走向[],但是通用的东南西北方位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武汉由于地理限制基本不适合用东南西北这种方位来命名,这是对武汉命名很不利的事情。在武汉用东南西北方位来命名时,多数时候会名不达意,闹出乱子。比如建设大道上采用的方位标识是南和北,为建设大道南和建设大道北,但是与其垂直的新华路也是采用的方位标识也是南和北,为新华路南和新华路北。这样当我们站在建设大道与新华路交汇处时,我们找不到东和西方位。这种有南北而无东西的情况在武汉比比皆是。传言某位武汉高级领导抱怨中央政策对武汉不公时说武汉不东不西,不是东西,那么现在该怎么说呢?说武汉没有东西不过分吧?既然武汉没有东西自然就不是东西。
 
再如沌口被命名为“武汉西”,结果这个命名被汉蔡高速借用了,用来欺骗过路车辆。从宜昌来武汉下高速后便面临去蔡甸和进武汉(沌口、白沙洲大桥)的岔道选择,进武汉(沌口、白沙洲大桥)路牌上标识是“武汉西”,去蔡甸路牌上标识为“武汉城区”。但是由于真正的武汉西包含沌口、蔡甸、汉口古田和吴家山这一大片区域,这样在高速行驶下很多司机以为“武汉西”是去蔡甸,或是去汉口古田和吴家山的,于是上“武汉城区”这个岔道,结果跑到蔡甸去了。这就是武汉的特点,武汉不适合用东南西北来定位,我们在街道命名时应尽量不用“东南西北”这四个字。这种不利是武汉的水特点造成的,但是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利用武汉得这种水特点,则我们可以用“上游、下游、江南、江北、纵、横”来确定武汉路名和方位,既强调武汉的水文化,也张扬武汉的个性,大大提升武汉的影响力。比如解放大道,我们首先命名为解放横道,通过“横”知道它平行于长江和汉江,再通过“上游”和“下游”定义其方位,于是我们摆脱东南西北的困境。同理,对过江的干道我们应该用“江南”和“江北”定义其方位。
 
 
 ======================================================================================
 
 
 
附件:
城市街道十字坐标编号命名法
曹国奇
 
说明:本方法于2008年在网络发表,是对该文的整理,售价100万元人名币。此售价以武汉市为标准,其它城市按其GDP与武汉GDP的对比值进行折算。自2008起,本方法售价依照世界近十年来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每年涨价3%。发表网址之一:http://qbar.hb.qq.com/hbnews/3357.htm
 
现代化城市是不断扩张的,这对城市整体规划和布局提出更高要求,对城市街道命名和编号带来新的难题。比如武汉的解放大道如果其两头向外延伸,则必定有一端延伸部分的门牌不好编号。也许正是在于这个难题,所以干彻给解放大道延伸部分重新起个名字,叫工农路。这自然不是好事,因为多了一条不必要的路名。由于这个问题不断积累,我们现在发现城市很多街道是一段叫一个名字,有n个名字。当很多很多街道有n个名字的时候,整个城市不必要的街道名多余牛毛,城市形象混乱不堪,街道名字的定位功能全面丧失。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确定城市的中心点,在于我们改造和扩建城市时缺乏整体规划和思想。我国多数城市没有设立城市中心点,结果街道的编号以及街道的门牌编号都是随意而行。
 
我国大型城市基本没有对街道进行编号,只是对一条街道的门牌进行编号,通常是选择街道一个端点为起点,定义为0点,然后按123……编到街道另一端点。这样当该街道的0号这端延伸后其门牌编号不能随着延伸,于是问题来了。对此特设计十字坐标编号命名法,以解决这个问题,以帮助我们厘清城市扩张中的规划思路(主要以武汉为例)。
 
在这里先谈谈个人理解的城市建设理论。我国农村以前筛米的筛子,外面有道环形框,里面有大小经络纵横交错,且每个经络两端都直接固定在外面环形框子上。其中大经络起城中作用,更细密的小经络执行筛米的功能。理想的城市街道的布局都是按照这种筛网结构进行的,各个街道纵横交错,井然有序。其中每个离城市中心等距离的四个方位的四条主要街道组成“井”字型,“井”字中的“口”便是我们所谓的环道。汉语中四通八达和四面八方两个词汇可能就是描述城市的以“井”为基础的筛网结构的。所以这里的关键是确定城市的中心点,一旦这个点确定了,则十字坐标编号命名和筛网布局便可以混为一体,天生地配。
 
一、            对城市中心点的确定
 
顾名思义,十字坐标编号命名法就是要在城市中画个十字坐标,通过十字坐标给城市每个地方进行数字定位。这个十字坐标的纵坐标在我国通常是正南北向,横坐标是正东西向,两个坐标将城市分成四个区,这四个区分别是东北区、西北区、西南区和东南区。所以这里的关键是坐标原点的选择——即城市中心点的选择,一旦这个点确定了则城市的坐标系可以确定,进而城区的每个地方可以通过数字准确定位。
 
对武汉而言,应该将坐标原点选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汉人称为长江一桥)中间,纵坐标就是通过该桥的那条主干道(为表述方便,本文下面将称该干道为0号纵道。“纵”表示街道与江垂直,与坐标系的纵坐标平行),由常青路、青年路、利济北路、武胜路、鹦鹉大道、龟山南路、武珞路、珞瑜路、珞瑜东路等九个路段组成,横坐标就是长江。一般城市的坐标系可按地图上的坐标系来定义,这样一旦其坐标系确定后可按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分区,共四个区,但是武汉由于特殊地理的决定不能这么分区。武汉的合理分区应该是汉口、汉阳和武昌三个自然区。纵坐标(0号纵道)将武汉分成上游和下游两个区域,这样汉口、汉阳和武昌都将分成上游和下游两个区,则武汉共有六个区,而不是一般城市的四个区。比如汉口将被0号纵道分成汉口下游和汉口上游两个区,武昌也将被0号纵道分成武昌下游和武昌上游两个区。汉阳虽然也被0纵道分成上游和下游两个区,但是由于下游区太小可以当做一个区考虑。
 
二、            城市主干道数字命名方法
 
城市主干道在多数情况下不是平行其纵坐标就是平行其横坐标,这样可以依照“纵横”给其它主要街道命名,以实现初步定位。坐标系本身占用的两条街道可分别命名为0号纵道和0号横道。这样凡平行纵坐标的街道,在纵坐标东部可按东1号大街、东2号大街、东3号大街……命名(也可按东纵1号大街,东纵2号大街……命名);在纵坐标西部可按西1号大街、西2号大街,西3号大街……命名(也可按西纵1号大街,西纵2号大街……命名)。同理,平行横坐标的主要街道,在横坐标北部可按北1号大街、北2号大街、北3号大街……命名(也可按北横1号大街、北横2号大街……命名);在横坐标南部可按南1号大街,南2号大街、南3号大街……命名(也可按南横1号大街、南横2号大街……命名)。
 
武汉的街道都是平行于或垂直于两江的,“东南西北”这种方向性不适用,所以得以“纵”和“横”命名街道,用“上游”和“下游”标识方位是最佳选择。在武汉另一个特点是凡过江的主干道都比平行于江的主干道更重要,所以可以定义过江主干道为“纵道”,平行于江的主干道为“横道”。这样凡过长江的主干道,且在0号纵道上游的分别命名为上游1号纵道、上游2号纵道、上游3号纵道……;在0号干道下游的分别命名为下游1号纵道、下游2号纵道、下游3号纵道……。过汉江的干道有点特殊,凡汉江的干道只能连接汉口和汉阳,与武昌无关,且只有晴川桥在0号干道下游,所以可以直接定义晴川大桥为1号,依次向上按汉江1号纵道、汉江2号纵道、汉江3号纵道……命名。此时汉江一桥由于是武汉市的0号干道的一部分,不必参加过汉江的干道命名,这样月湖桥尽管是排第三,但是过该桥的干道将是汉江2号纵道。如果要更明确地区分长江和汉江,则过长江的干道前面应高加上“长江”二字,于是有长江上游1号纵道、长江上游2号纵道……;长江下游1号纵道、长江下游2号纵道。
 
武汉的大桥特别多,名称也很混乱,所以应该参加相应干道命名,以达到桥和干道浑然一体的功效。这样,由于武汉长江大桥处于武汉的纵坐标上,所以应该命名为长江0号桥(武汉还可以将该桥设定为长江上游和下游、江南和江北的分界点,这是武汉的特权),用“上游”和“下游”分区,则:武汉长江二桥为长江下游1号桥,二七大桥为长江下游2号桥,天兴洲大桥为长江下游3号桥,阳逻大桥为长江下游4号桥……;白沙洲大桥为上游2号大桥(1号桥待建)、军山大桥为长江上游3号桥……。这里编号遇到过江隧道时会出现难点,它们是与长江大桥分开编号,还是浑然一体进行统一编号,不是很好定论。个人倾向于将二者分开命名。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可以仿照武汉桥梁编号方法对其重要城市设施进行编号,既突出其特点,张扬其个性,也便于识别和定位。比如长沙就应该对其湘江和浏阳河上的大桥进行编号和命名,以张扬那条红色的河——浏阳河。
 
武汉由于有汉口、汉阳和武昌三个自然分区,所以平行于江的主干道可以直接由汉口、汉阳和武昌三个概念进行分区。再以此为基础进行数字命名,则汉口沿江大道为汉口1号横道(或汉口沿江横道),中山大道为汉口2号横道,京汉大道为汉口3号横道,解放大道为汉口4号横道……;武昌临江大道为武昌1号横道(或武昌沿江横道),和平大道为武昌2号横道,友谊大道为武昌3号横道,中北路(含中南路)所在的大道为武昌4号横道。汉阳有两条沿江大道,应该定义沿长江的滨江大道为1号,因为长江是武汉的横坐标。以此可命名滨江大道为汉阳1号横道(或汉阳沿长江横道),鹦鹉大道(含龟北路)为汉阳2号横道……。对汉阳的大道进行编号,完全按照汉口和武昌方法,不做必要修改,是否一定可行,是有疑问的。这里不讨论这个问题。
 
在武汉不过江的街道都应该以“纵路”命名,过江的街道都是“纵道”。
 
三、            次要街道数字命名方法
 
对于北京这样井井有序的城市,其次要街道通过大街、小街、巷子、胡同这种种属关系即可编号。此时仍将面临一个问题,即同一个方位会有相互交错的次要街道都是以“小街”命名,没法通过街道名称确定街道走向,对街道定位不利。对于一级主干道而言,由于数量少这个问题不突出,也不重要,可是次要街道数量众多,这个问题便突出了,重要了。此时应该按照“纵横”种属关系来命名,为“××纵小街”和“××横小街”。
 
武汉市也应该坚持“纵横”的种属关系,按照“下游”和“上游”对次级主要街道进行数字命名。比如新华路、江汉路和香港路可分别命名为汉口下游1号纵路、汉口下游2号纵路、汉口下游3号纵路;崇仁路和宝丰路可分别命名为汉口上游1号纵路,汉口上游2号纵路;对于鄱阳街、胜利街、顺道街等横向次级街道,则可依次命名为汉口1号横路、汉口2号横路、汉口3号横路。武昌和汉阳也应依此进行。
 
对于三级以下的街道,将面临数量巨大的问题,对人脑而言巨大的数字同样失去定位功能,所以不能完全延续一二级街道编号方法,要有些变通。三级以下街道的另一特点是其街道结构只能是接近筛网结构,会有大量小型街道只是局部存在,不能贯穿整个城市,这十分不利于对一个城市的小型街道进行统一编号。解决这些问题办法是将城市进行必要分区,比如江汉区、江岸区、荆沙区、紫沙区、西单去、东单区,然后对每个小区内的三级以下的次要街道统一进行数字编号。自然此时编号同样得先确定出编号原点。比如我们可以对武汉的武昌南站片区的三级以下次要街道进行统一编号,则武昌南站是编号原点,于是有南站1号纵路、南站2号纵路……;南站1号横路、南站2号横路……。同理,也可以对古田片区也进行同样的数字编号,于是有古田1号纵路、古田2号纵路……;古田1号横路、古田2号横路……。武汉的三级以下次要街道大多是歪七梭八,这种分区显得更加重要。
 
四、            街道的门牌编号方法
 
我国街道的门牌大多是数字编号的,但是由于编号的0点没有选在街道中心处,而是选在街道的一个顶头,这样街道这头延伸后其门牌编号不能随着延伸。在十字坐标编号命名法中不存在这个问题,此时所有垂直纵坐标的横向街道其编号0点都在纵坐标上,所有垂直横坐标的纵向街道其编号0点都选在横坐标上。比如武汉的解放大道是垂直于武汉市的纵坐标的,那么在航空路至堤角方向的门牌可以编号为:解放大道下游2468号,解放大道下游1357号;在航空路至古田方向的门牌可以编号为:解放大道上游2468号,解放大道上游1357号。武汉由于有汉口、汉阳和武昌的自然分区,不必用南北来定向编号,但是为了说明编号原理我们可以假设这么编号。这样我们用通过武汉长江大桥的0号纵道上的门牌为例说明南北向街道的门牌编号。对于垂直横坐标的纵向街道上的门牌,在横坐标南面的可以编号为:0号纵道南2468号,0号纵道南1357号;在横坐标北面的可以编号为:0号纵道北2468号,0号纵道北1357号。对于武汉则是:0号纵道汉口2468号,0号纵道汉口1357号;0号纵道武昌2468号,0号纵道1357号。像新华路(含友谊路)、中华路(含粮道街),民主路(含洪山路和东湖南路)等纵向街道,其门牌编号的起点(0点)都在江边这一端。
 
对于小型街道门牌我们可以按上面方法+片区编号,实在不能用数字编号的,继续沿用文字命名。比如武昌南站周边的一些小型街道,就可以将其门牌编号原点(0点)设在南站。
 
五、            十字坐标编号命名法要求街道实行一名制
 
我国每个城市都多少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明明是一条直通的街道,偏偏被叫几个名字,一段叫一个名字。比如武汉的0号干道被起了9个名字,且其中的武昌桥头至首义广场这一段还没有名字,比如民主路所在这条路被命名三个名字(民主路、洪山路和东湖南路)。毫无疑问数字编号命名不容许这种现象存在,而是要求直通的街道必须只使用一个名字,做到车同轨,道同名,这便是街道一名制。街道一名制不仅仅只是数字编号命名特有的要求,也是整理和简化城市街道名字的必然要求。街道一名制不仅可以消除城市街道名称上的所有垃圾信息——多余名称,加强街道名称的定位功能,也必然会大幅提高城市形象。街道一名制还暗示一个重要的决策问题,那就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隐性强化筛网理念,这对科学地规划和建设城市大有脾益。比如某城市有一条像武汉南湖大道这样的半截子路,而其前方不远处又有另一条同样方向的半截子路(八坦路),显然在汉字名称下它们都有自己美名,我们不会觉得不妥,但是在十字坐标数字命名下问题马上显现出来了,因为我们对“前方不远处同样方向的半截子路”不好进行数字命名,这自然迫使我们思考问题所在,最后必然是让这两条路直通,让“前方不远处同样方向的半截子路”成为南湖大道的延伸。显然,当一个城市的各个街道都按十字坐标数字编号和命名,且坚持街道一名制,很多很多这样的问题都会被检测出来。随着这样问题的不断解决,城市的街道越来越通畅,而名称则越来越少,最终我们的城市会越来越符合筛网理论的要求,越来越井井有序。
 
 
 


[①] 任何一个城市都应该有这个中心点,但是我国大多数城市都不注意对这个中心点的确定。武汉市怎么确定这个中心点将在“附件”中阐述。
[②] 个人认为古人创造四通八达和四面八方这两个词汇是对古代城镇及其周边进出道路作出的形象描述。
[③] 看看关山至纸坊片区的发展势头大大超过吴家山、汉口以北和汉阳沌口,我们就知道经济上的东南风对武汉开发区选址的意义有多大。
[④] 参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