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我们的母亲国和情怀家园


    8月24日上午10点,新浪读书频道连线知名人文学者裴钰先生(blog),与其交流他研究明曲的心得与体会。他认为明曲的最大魅力在于“艺 术感”和“美感”,并指出明朝其实是中国人被遗忘的“母亲国”。裴钰先生还向读者推荐了他的新作《明朝那些曲》。
    实录地址:http://book.sina.com.cn/author/authorbook/2009-08-24/1728259729_2.shtml


目录:
唐代是中国人的“父亲国”,明代是中国人的“母亲国”
我和黄仁宇、当年明月的区别
寿命是人的历史的“硬道理”
独特的“明女孩”
明代是美男一代,清代是猥琐男一代
生活不仅仅是奋斗,还要追求品质
明曲,对政治的人性化拯救
一个人说自己是精英,就会被社会所耻笑
各地民间戏曲也都是世界遗产
第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
我运用思想史的方法分析问题
在GDP上要赶英超美;情怀诉求却要回归“唐明”


  以下为聊天实录:


    唐代是中国人的“父亲国”,明代是中国人的“母亲国”
  新浪读书:为什么要写作《明朝那些曲》,这和您一贯所主张的“心灵史”研究有关联吗?您发现了怎样一个明朝?

  裴钰:西方现代思想史一直是我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个领域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欧洲文艺复兴的研究。文艺复兴的全盛阶段是 1500——1600年,正好是中国的明代中后期,其中1500年是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600年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历史和同时期的中国明朝的历史,能不能比较研究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从明中后期开始,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 历史,我记得在《剑桥中国明代史》里有这么一个核心观点:“(中国)到了1644年,中国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文艺复兴在艺术上有两个最根本的特质,即艺术感和美感。这两点,我在明曲里都发现了——明代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生活创造成了 一件艺术品,他们的精神诉求是一种优雅的、有品质的生活方式。在16世纪近代文明的破晓时分,欧洲和中国这两大文明都凸显了巨大的思想 变革——前所未有的艺术感染力和美学魅力。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写一本书,把明曲重新发现,重新解读。

  心灵史,是一个全新的历史视野。它思考的对象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以及每一位中国的“草根”;它追寻的是一种文明的情怀;它帮 助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寻找感性情怀的“根柢”。我认为,唐代是中国人的“父亲国”,明代是中国人的“母亲国”,唐代是中国的力量之源 泉,明代是中国的爱之源泉!

  唐代文治武功,开疆拓土,宏阔威猛,泽被世界。对于今天来说,大唐是一种精神父亲的偶像和力量感;但是,全面塑造中国人的情商和 生活价值观的时代,比如真爱与痛恨,浪漫与务实,欢笑与哭泣,喜乐与涤荡……,则是在明代,在明曲里,在明小说里。大明是一种精神母 亲的情怀家园,“母亲国”就是“思想明朝”,她是快乐的明朝、感恩的明朝。


我和黄仁宇、当年明月的区别

  新浪读书:明朝题材是近年来中国出版界的一个热点。您认为您的写作有哪些不同于黄仁宇、当年明月的特点?

  裴钰:我一直在思考,明朝到底“热”在哪里?我认为,明朝魅力的最核心就在于“母亲国”。明朝在思想上是多样化的,在明曲中就体现了一条思想主线,即 每一个草根能够按照圣贤的标准过日子。那当然好了,但如果你达不到孔圣人的境界怎么办呢?那就不做也罢!这是明代思想家们的结论,他们是多么可爱啊!草根 们不必违心地去做什么,活得纯粹一些,活得真实一些,你能获得世俗的快乐,那就去享受世俗 的快乐;如果生活里没有什么乐趣,那么,你就去寻找“世外之乐”吧。这就是说,凡夫俗子不必按照孔圣人的书本去过生活,而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和发 展。

  黄仁宇提倡“大历史观(macro-history)”,通过对明朝社会的整体面貌的分析,掌握历史性社会的刚性特点,也就是大的原则、大的规律、大的特点。我的特点是放弃政治史的权力叙事,改为心灵史的情怀探求,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角度,去解读明代历史社会的情怀密码、爱的原则、爱的规律、爱的 特点。

  黄仁宇追寻的是“父亲国”,他关心明朝的军国大政,我追寻的则是“母亲国”。黄仁宇关心皇帝大臣,我关心草根平民的生活哲学、信仰和理念;黄仁宇关注 的对象是海瑞、戚继光,我关注的对象是黄娥、王氏。黄仁宇评价明代“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而我则认为,明代是我们的“母亲国”,是我们的“情 怀家园”,在思想启蒙、人文主义等方面,走在了16世纪世界文明史的前列,并且对今天的中国 人人格重塑、价值观重建有着重要的启迪。所以,我和黄仁宇在方法论上,是泾渭分明,各走一边。相同的地方就是我们都是南开大学学生, 都做过记者。

  当年明月是罗贯中式的笔法,类似民国著名通俗历史小说家蔡东藩,我觉得“文艺著作”更能体现他杰出的价值和鲜明的特色。

  黄仁宇的作品是“以文学的手法写成的历史著作“,当年明月的作品是“以历史的手法写成的文学著作”,我的作品是“以历史的手法写 成的思想著作”,三者的区别即是如此吧。
  
寿命是人的历史的“硬道理”
  新浪读书:提到,明曲的思想根基是人,它表现人的思想情感,提倡人的个性自由,那明曲为什么没有能够带来类似于欧洲文化复 兴或者思想启蒙的结果呢?

  裴钰:我给你举一些例子吧。在明朝中后期,人们的寿命估计比康乾盛世要长了足足5岁!寿命是人的历史的“硬道理”!明曲给明代中国 的文化带来了文艺复兴式的绚烂,就像我刚才说的一个是“艺术感”,另一个是“美感”。值得一说的是,我们的“母亲国”开放而又灵活, 比如,明代包容了《金瓶梅》,而清代却查禁了这部文学经典。不仅如此,它自己的《红楼梦》都会查禁,我们今天还有“黄书恐惧症”。可 是,明朝人大大方方,拥有主见,从来没有这种“黄书恐惧”。所以,明曲是中国中世纪野蛮文化向近代文明的一次转型努力,是中华文明自 发的思想启蒙和文艺复兴。

  明曲虽然在清代继续发展,但是她所承载的“母亲国”却灭亡了,一条大辫子毁灭了所有时尚和品质。同样是西方人,西班牙人门多萨认 为明朝人“文明富于教养”,英国人马尔嘎尼参观圆明园,竟然在嘲讽清朝人。雍正皇帝劝导农桑,但是他在重复1000多年前汉武帝的作为, 这就是刻舟求剑。明曲沉寂了,变成一堆堆文字,它所承载的多样性的价值观被扑灭了。

  独特的“明女孩”
    新浪读书:您在书中介绍了大量刻画女性形象的明曲,明代女性总的来说有哪些精神气质?明曲如何表现一个时代的女性的“美丽与哀愁 ”?

  裴钰:她们是独特的“明女孩”,她们的精神气质是:情太痴,肠太软,心太“狠”,胆太大……这些也是中国女性的历史倩影。比如黄 娥,她苦等罪犯老公四十年,不离不弃,这就是情太痴;戚继光夫人王氏,毅然休掉了荒唐淫乱的戚继光,敢爱敢恨,爱得如痴如醉,恨得淋 漓尽致,这就是心太“狠”;胆太大,是说“明女孩”在曼妙的青春期会主动追求自己的最爱,大胆示爱,倒追男生。

  知音便是知心,相思便去相寻。知心才是生活的知音,重情重义。爱了,不要去等,而要动身去寻,去主动追求,大胆的勾引,纯粹的真 爱,灿烂的享受,猎男、品男、挥霍男、糟蹋男,多么快意人生!所以,“明女孩”不是“美丽与哀愁”,而是“魅力和喜乐”!


明代是美男一代,清代是猥琐男一代
  新浪读书您说明朝男人追求时尚、最前卫、最叛逆,这是一种符合历史真实的解读吗?明朝男人为什么会发展出这样的传统,然后是什 么原因导致这一传统的“死掉”?

  裴钰:明朝男人追求时尚,具体论证都在书中,书中的观点都有历史依据。多样化的价值观,引导着男人们去追求成功和喜乐。事业之外 ,还有生活,明朝男人注重生活的质量和品位。所以,明朝的男孩子不仅渴望成功,还追求美丽,他们把长发盘起,把面容施加粉底,把嘴唇 涂抹唇膏,可是,他们依然威武,依旧阳刚!

  明代是美男一代,清代是猥琐男一代。明朝大臣张居正,是品质之男!清代大臣和珅,是猥琐之男!清代男人的一条大辫子,扼杀了时尚 和美,他们木讷了,粗糙了,丑陋了。当时人们甚至认为,愚笨的男孩才是朴实的,呆傻的男孩才是可爱的,男孩子的美感哪里去了?品位哪 里去了?想象力哪里去了?创造力哪里去了?我当初为何批评许三多,因为,许三多的成长道路,就是在培养一个八旗子弟!

生活不仅仅是奋斗,还要追求品质
  新浪读书:你说明朝人把生活创造成了一件艺术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对今天的中国人有什么借鉴呢?

    裴钰:明代之前,“生活”的涵义就是劳作,是解决生存问题,明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市民阶层活跃,“生活”的涵义也就变成了“享 受”,上升到生活品质的层面。一本书、一条小溪、一副画、一首歌,都能给人们带来美学享受。艺术沙龙、文学party,商业性娱乐演出极其 活跃。明曲,就像今天的卡拉 OK一样,茶馆、戏场、民间说唱舞台数不胜数。中国最早的“驴友”,民间旅游也是在明代达到全盛,胆子大的 人在亚洲大陆玩起了自助游;服饰时尚一年一变,甚至一年多变,男孩女孩乐此不疲;我们都爱看王刚主持的收藏节目,在明代,这种民间收 藏活动极其丰富;民间阅读成为风尚,图书馆林立,1424年,英国剑桥大学藏书只有122册,还不如明代中国一个县级学堂的藏量。生活不仅仅 是奋斗,还要追求品质;经商不仅仅是发财致富,还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我们的 “母亲之国”的心灵召唤!

明曲,对政治的人性化拯救
  新浪读书:王阳明是中国历史唯一一位堪称“立功、立德、立言”的名士,您却称他为“官员抑郁症第一人”,应该怎么样来理解这种提法?

    裴钰:明曲里有一个特殊群体,叫“明朝干部”。比如,王阳明的人生经历极其悲惨,被迫害,被追杀,靠着伪装自杀躲过一死。他立功、立 德、立言,但是能说他是一个快乐的人吗?所以,他的心学强调个人顿悟和心性合一,是充满着个体关怀的哲学。在明曲里,公务员们出现了 自我忏悔的新意识,对仕途官场给予激烈的批判,对自己的政治罪孽深表忏悔,在忏悔中寻求个人的救赎,陶渊明止于批判,而没有“政治赎 罪”思想,明曲中的这种对政治进行人性化拯救,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一个人说自己是精英,就会被社会所耻笑
  新浪读书:您的写作语言非常“草根化”,与其他介绍古典文学的著作差别非常大,是什么原因促使您采用这样一种语言风格?

  裴钰:思想研究和文学鉴赏是两回事儿,在我的眼里,明曲不是一个文学体裁,而是一个文明系统,是综合了语言、音乐、戏剧表演等因 素的世界遗产,对明曲的思想研究,自然不同于文学鉴赏。

  其次,明曲的属性就是草根艺术,是明代中国各个阶层人们的心灵写照。所以,研究和介绍的语言自然要有“草根味道”。无论是精英, 还是草根,我们精神上的“母亲之国”只有一个,中国人在“心灵”上,是不分等级贵贱,不分阶级差别的。我们看《诗经》中的“风”本来 是民间艺术,结果几千年下来,完全失去了“草根味道”,成了士大夫们的赏玩旨趣。这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讲,就是被他们传承死了,这是 对文化传承的一种犯罪!

  我的思想主线之一是中国当代文化需要转型,要从精英文化向平民文化转型,要从士大夫文化向民生人文转变,作品既不是所谓“精英作 家”写的,也不是只供所谓“精英读者”读的。在美国的开放型文化中,一个人说自己是精英,就会被社会所耻笑,我的个人写作就是要贯彻 我的这一思想。我的这本书,摒弃任何 “精英情调”,真正站在民生文化的立场上,我的写作语言是写作的核心价值观传递的形式,真正对读 者有感染力的,还是我的思想魅力。

  各地民间戏曲也都是世界遗产
    新浪读书:你曾批评过现代戏曲中的洋务运动,但现在是一个文艺多样化的时代,多搞一些莎士比亚版的戏曲,这不是很正常的吗?

  裴钰:昆曲是明曲的一个分类,她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民间戏曲也都是世界遗产。现在的人文世界,尊重母语艺术,从心灵史的 角度,我提出 “母亲国”,她是中国人自己的情怀之国,是自己的心灵之国,需要我们珍惜的是戏曲的核心,即剧本创作和价值观承载。我们做文明比较的,归宿是坚守东西方文明的多样性,而非“混搭”。搞一点莎翁戏曲,作为搞笑的商业性演出,未尝不可,但“多搞”,就会违 背现代人文的原则,它不是莎士比亚版的戏曲,它是俄狄浦斯式的戏曲!



第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
  新浪读书:在书中,你很推崇一个思想——男人应该“温柔不住住谁乡”,可我们都知道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比之下,你的思想很颓废,为什么这么说?

  裴钰:“温柔不住住谁乡”一句,是清代大思想家龚自珍说的,他的话充满了对个体的人文关怀,倡导人们要追求精致的生活品质,要拥 有真挚的情感世界。按照范文正的标准做人做事很难,连他自己也做不到。那怎么办?

  有一次,我看某个电视节目,有位老者说,爸爸妈妈培养孩子,第一位是要能为社会的需要服务。我非常反对这一点,爸爸妈妈的育儿责 任,第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一个无法让自己快乐起来的人,他又怎能让社会和他人快乐起来呢?

  让我们从道德教条中释放出自己吧,做自己能做的,活出你自己的本色,而不是按照孔圣人、范仲淹的方式活着,不把范仲淹当作唯一偶像,我们发现,草根们很快乐,自由自在。听龚自珍的话,人们不会颓废,而是相当灿烂,相当活泼。


我运用思想史的方法分析问题
  新浪读书:你的上本书《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是研究红楼梦的,这一本书,又是明曲,感觉你研究的对象跨度这么大,从红学,又到了明曲?

  裴钰: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西方现代思想史和当代文化重建,我今后的创作还是这个方向。我运用思想史的方法来分析问题。我倡导并推进“《红楼梦》的海外传播”,力挺了红学研究的软肋。今天,我提出“思想明朝”,提出明曲是失落的世界文化遗产,需要申请世界为物质 文化遗产,对明代做心灵史“补白”。其实跨度不大,一脉相承,只是现在很多人对“文化重建”这个工作很陌生而已。

在GDP上要赶英超美;情怀诉求却要回归“唐明”
  新浪读书:是否能够向新浪网友透露下您今后的创作方向?

  裴钰:我们的力量偶像是美国吗?我们的情怀源泉是欧洲吗?不是。在GDP发展上要赶英超美;在情怀诉求方面却要回归“唐明”。我运用思想史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追寻这条回“家”的路,这是我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今后的创作方向。我们不是俄狄浦斯,不哭泣,也不双目失明,我们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