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书,怎一个娱乐了得


先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说什么人分三种,男人、女人、女博士。其实近两年来,图书市场也快三分天下了,图书、杂志、杂志书MOOK。如果从比喻看来,女博士显然是独立于男人女人之外的,又兼具男人女之之优势和尴尬的。同理,杂志书亦然。姑且先从几本杂志书说起:

 

比如张悦然的《鲤》,她自己讲,确实想做一个品牌,并且从五四扯起,说可以聚众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之类,并且定期沙龙活动。。。反正走的是艺术路线的一本书,虽然杂志本身不乏荒诞感、想象力和年轻、阴性的日常琐碎。

 

又比如郭敬明的《最小说》,他自己讲创办的出发点是想要构建一个更有亲和力的青少年文学平台,因为传统的文学杂志往往姿态很高,曲高和寡,对广大青少年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阅读障碍;于是这回,不曲高和寡的结果就是叫《最小说》和选秀摄影“DV短片纸上电影一大推娱乐时尚元素挂靠。

 

至于饶雪漫的《最女生》也是这一路,甚至还有“书模”。当然,请“书模”显然是比较“烧钱”的一件事儿。饶雪漫就算了一笔账:聘请书模制作一本书的封面和插图需要六七万元左右,而一本定价10元左右的书,出版商的账面利润是2元,编辑出书费只有0.5元到1元。因此只有在一本书的销量超过10万册时才用得起书模

 

此外,还有韩寒弄得那个未遂的《文艺复兴》,记得当时和几个朋友聊天,说连团队都还没有,反正就是先拿高调征稿预热。再有蔡俊的“迷小说”也是抓住了一个很好的市场空白,目标读者群就是《达·芬奇密码》和《鬼吹灯》通吃的那帮人,然后也是走中短篇的路子。所以所,现在是几方称霸杂志书市场。当然,青春文学之外的,早就有张老六的《读库》,最近许之远的《单向街》也进了这摊“浑水”。当然,这两本比之其他,显然不是一个路子。虽然许知远有必要借助磨铁的强大营销,不过《单向街》比之同样是磨铁旗下的《鲤》,显然公共知识分子情怀更多一些。比如第一期主题探究的就是“最愚蠢的一代”。

 

如此风起云涌,可见杂志书确实是利用现有品牌的一种不得不然的商业化选择,何其聪明。比如一帮玩儿青春文学的,谁也不能永远16岁,装嫩的东西,怎么看,都是装嫩,所以创作自然遭遇瓶颈。毕竟,这帮人与其说是作家,不如说更像是艺人。而这种尴尬,几乎是本土艺人遭遇的普遍现状。明明都是孩子妈了,还得戴朵花儿,无比纯情的演处女。搞得年轻的成长不起来,或者根本没有成长的机会,于是整个行业只能老黄瓜刷绿漆。所以说回这些青春文学写手,最终还是得角色转换。

 

反之,作为出版社方面,关键就是琢磨怎么将“郭敬明”一众品牌利用干净,但也不至于将宝压在他一个人身上,而是集合众人之力,然后大规模类型化的炮制“青春的伤痛”呀。最终就是流水线作业,进而继续扩大市场占有,于是杂志书不啻为上上之策。

 

总之归结起来就是明星作家当主编,通过小说培养新人,与此同时,为杂志培养稳定的作者群。当然,背后都有一个出版社作为“助力推手”。比如,郭敬明与长江文艺,张悦然与江苏文艺,蔡骏与新世界,饶雪漫、韩寒与万榕文化公司等等,并且合作模式就是编辑部有一个公司实体,负责向出版社提供内容,而至于杂志书后期的印刷制作和销售渠道都是由出版社完成。

 

当然,杂志书也有其进退失据的地方:比如发行方面,还主要依赖于图书的销售渠道——以书店零售为主,显然比较窄。而在其出现较早的日本等一些国家,杂志书已被认为是与图书和杂志并列的第三种出版物,一般书店里都设有相关的杂志书专卖区。不过中国总有中国特色,跟张老六的《读库》似的,走订阅,直接淘宝开店也行。再比如,因为本质是,所以不能刊登广告,当然,有软文这种额外利润空间,不过这都不如大家争着到手刊号更爽。

 

至于提到创办的初衷,几个人的回答就更是滴水不露了。饶雪漫讲因为读者有需要,所以我们就来做这件事情;张悦然说一个好的平台,可以鼓励很多人继续写作”;蔡骏则称因为我创造了谜小说这个概念。果然,谁都没有说到挣钱这回事儿?但是无利不起早,路金波就算了一笔账:比如作家富豪榜显示郭敬明一年有1300万元的收入。而《最小说》定价10元,一年至少1400万册,郭敬明每本收入1.5元,那他从《最小说》获得的年收入将高达2100万,完全刷新他过去在作家富豪榜上的数字。显然,这事儿是一项生意。

 

好在市场就是靠这种生意推动的。而且今天的局面就是你赢我也赢,反正青春文学的盘子足够大,远没到“巷战”的那天。确实,除了于丹、易中天算是意外,可以说是由退休老人捧起来的,一般畅销书市场都是十几岁的中学女生在捧。反正中国人口多,青少年更多,不可能要求这帮人都捧着某某名著。如果这帮人不读郭敬明之类,可不可能就转头读名著了?这事儿谁也不知道,也无法想象。反正放着这么大的市场空白,谁也懒得去想象,先赚了钱在说。虽然说,出版方当然有责任去引导读者的口味,但当大家都必须从读者兜里掏钱的时候,这种责任难免变得模棱两可起来。“谁有欲望谁可怜、谁买单谁老大”。虽然估计很多出版方也觉得这种书难免傻×有余,但是既然有钱赚,大家就都可以闭嘴了。

 

再者,读者确实是衣食父母。比如《最小说》每个月都会统计读者调查表的意见,公布每期作品的受欢迎度排行榜,其官网已经有12万多的注册会员,说郭敬明、落落等主力人员都是版主,参与讨论、回复相关的帖子。姑且不论回帖枪手之类,至少这种姿态是有的;《最女生》也是如此,在全国各地有12个读者QQ群。有些读者连自己是不是怀孕了,都得问饶雪漫。看来现在出版也得玩儿感情投资,尤其对付这些特一往情深的青春文学的读者群。

 

所以看来,娱乐化绝对是青春文学市场的一个根本性趋势。相生相长,高产出、高回报。当然,至于这种娱乐化,到底仅仅是一种手段,还是就是唯一的目的,也未可知。更可能的情况是,以手段开始,以目的剧终。以为是用娱乐兼具文学的形态,对青少年生存状态的探索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但其实,也仅仅是种潮流和市场必然。并且最终的剧情就是青春文学裹扎在这种嘈杂的图书市场中,为追求青春而青春,一华丽、二晦涩、三忧伤,连第四招都没有。所以最终怎么个活法儿、死法儿,谁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