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把1840年当作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纪年,其实,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1839年林则徐兵进澳门,在1839年,英国内阁决定正式出兵。来自西方文明的军事铁拳,跨越万里,砸向腐朽不堪的大清国。到了1840年,英国舰队抵达中国南海,大战爆发。
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我则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文明的转型,在明中后期就已经开始。而1839年开始的鸦片战争,则说明封闭和倒退的清朝中国,走到了崩溃的终点,鸦片战争,只是一个封闭和腐朽的清代中国的葬礼,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先看1839年的历史纪事,
1839年纪事
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开始虎门销烟,在6月3日-6月25日将英国人贩运到中国的鸦片销毁。这些鸦片库存,大部分在法律上是属于英国人的私有财产,而与此矛盾的是,清代法律并不承认在英国人有权在中国库存鸦片。
1839年7月,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激起中国军民的极大愤怒,林则徐要求英国商务总监义律交出凶手严厉法办,而义律却因为醉酒行凶,免除了死罪。
暴怒的林则徐,在8月15日,下令禁止一切贸易,不仅在中国大陆驱逐英国人,而且,派兵开进澳门,更进一步驱逐英国人出境。这让在华的英国人几乎都被赶到了大海上。这件事,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1839年10月1日,英国内阁以商务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胁为理由,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大英帝国正式出兵。
1839年后纪事
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然后北上进攻浙江舟山,并攻陷战略要地定海县城。
8月,英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准备登陆天津,进攻北京。道光皇帝见此,彻底动摇,下令法办林则徐。开始求和。
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中英签订《穿鼻草约》。
2月23日,英军攻克虎门炮台;中英签订《广州和约》。
8月27日,英军再次北上,陆续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今宁波)、乍浦(浙江平湖)以及吴淞。其间,江南提督陈化成奋力坚守吴淞,最终不敌,战死殉国。可是,镇江驻防副都统海龄,得知乍浦、吴淞沦陷,误以为是汉人通敌,纵兵大肆杀害汉人。事实证明,海龄的做法只是自相残杀而已,后来,他也战败自杀。
1842年8月4日,英军直逼南京。1842年8月29日,中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鸦片战争是中国签下不平等条约的开端,签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分别为《穿鼻草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虎门条约》和《黄埔条约》,美国人更是通过《望厦条约》中取得治外法权。从此之后,世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滚滚而来。而割地和赔款,自元、明、清(嘉庆前)的大一统中国,这还是第一次。
清政府签订的这些不平等条约,要到半个多世纪后,由中华民国政府陆续废除。而香港,则是150多年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97年7月1日回归雪耻。
世界和中国内部,都在“改变中国”
鸦片战争不是孤立事件,也不是两个国家的双边冲突,而是有着深刻的文明背景。
在英国看来,他们有权利拥有与巨大的中国市场自由贸易的机会,有权利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和中国开展平等的贸易和交流,英国希望清朝政府能够承认,英国是和清代中国是地位平等国家。
而清代中国则以天朝自居,以腐朽的天下秩序和朝贡理念,来轻视世界,在当时的北京,不允许设立外国使馆,也没有近代意义“平等外交”的外交部,这和当时的国际社会彻底孤立,格格不入,也就造成了清朝对世界无礼,而世界与清朝为敌,在鸦片战争中,没有一个国家对中国表示同情和援助,清朝也不懂得利用国际关系的矛盾来进行制衡。只是到了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在李鸿章的操作下,清朝才利用日俄矛盾,赎回了割让给日本的辽东半岛。
鸦片战争的失败,没有给清朝带来巨大的震动,相反,清廷继续以天朝“羁縻”蛮夷的自我麻醉政策来面对近代世界。而是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平等的关系感到巨大的不安,继续沿袭旧有的政治、文化制度。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的清朝才真正地承认国与国的平等关系,北京才允许设立大使馆,出现了兼有外交部职能的“总理衙门”。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腐败不是清代覆灭之因,必须“还原中国”
清朝亡了,中国却没有亡,反而获得了新生。有人说腐败是清朝失败的原因,这是错误的。中国文明向开放性和多样性转变,有人说这是西化的,是外来的,其实,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还原中国”,通过文明比较和文化重建的方式,来还原一个真正的“文明中国”。
16世纪的中国,传统哲学、民族宗教意识和社会习俗的结合体,逐渐走向解体,价值观体系呈现多样化,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市民阶层出现。发自于中国本土思想的人文主义关怀,在中世纪时期,悄然地拉开启示录式的曙光。1500-1644年,是中国真正融入世界的开端,世界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明代中国文化也由此呈现了开放和包容的特性。
中国近代文明史,不应从19世纪1840年算起,而应该从16世纪开启,从文明研究的角度看,没有一种人类文明只经历了100多年,就实现了近代文明的转型。10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个思潮的洗练,但我们发现,中国文明还是保存了自身的特质,这说明,我们的“改变”,其实只是一种“还原”,经过了开放,经历了多样化,中国只是在一步步地更像“文明中国”,更回归中国文明的本来面目。
“改变中国”是一个文明话题,历史表明,我们其实在做的是“还原中国”。今天,我们通过文明比较和文化重建的方式,来还原一个真正的“文明中国”。今天,大国和平崛起,沿着“还原”的路径,寻找真正的“文明中国”。我所进行的明曲研究和明代思想探求,在《明朝那些曲》里,也是从一个角度去努力地“还原中国”。
参考文章:
明曲:中国新的世界遗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eudo.html
明代是我们的母亲国和情怀家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etn8.html
Preface to Songs of the Ming Dynasty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esny.html
明曲:被复活的思想蓝调——《中国社会科学报》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et5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