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先生生前最后一次接见老鸭,老鸭给先生拍的照片。 老鸭摄
季老“七七”静悄悄,唯一的,是季老“小友”发来一首诗。有一些读者给老鸭写信。时过境迁,老鸭选一篇来信祭奠先生。原信有乱码,要求对方改正,但至今没来。老鸭懒惰,以此纪念先生。
唐师曾老师:
如果你能收到这个信就太好了.我是您的读者,今天得到您公布的邮箱.特来信打拢.
您的书及博客我都非常欣赏.没有太多的堆砌,只有真实的场景和情感.让我看到外面的世界,.我已40,但见识少.你的书籍及博客让我体会了不一样的人生.上个月季老的去世让我一家十分难过,我儿子十二岁.在昨天写了一篇暑假读后感,准备交差的.他在班里文科成绩(指语文,英语)从来是倒数三名之内,也不喜欢写作文,这篇也是即将开学,实在不能拖了,我催了几数次后才动笔的.写完后让我修改,我看还成,稍改了一下,现在传给你,目的只有一个:能否转达给季老的家人:季老这样的人,会活在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的心中.我喜欢他这样的人,现在我从儿子的文章中体会这个孩子的美好感情.他这一代人也将从老人家的书中汲取力量的.
浪费你宝贵的时间了.
还有,得知你存在出版社的手稿及珍贵资料被偷,心中愤闷.这世界真不太平.
田放梅
于杭州 新青年广场X-XXXX
读季羡林的书,走好人生每一步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以98岁高龄逝世于北京。
我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有点悲痛又觉得很可惜,”悲痛”是因为季老是我们全家都很喜欢的大师,我家里专门买了季老写的很多书。今天他离开我们了,所有喜爱他的人肯定会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可惜”是因为我国又少了一位在世的学问家,他身体状态很不错的,原本能过百岁诞辰。
我了解季羡林是从看了他的《我的童年》开始的。他出生于1911年, 我们国家百年历史通过他.他6岁时被他的叔父接到城里去读书,还报名上了补习班,如“英文”“国文”,他终身受益,最后一直送他上清华。如果没有叔父对他儿女般的对待,季老可能只是在乡下耕田的老农夫呢!”不幸”就是季羡林离开父母10年多,当季羡林在清华读书时家乡发了一封电报“母亲病危”,等到季羡林回到老家时,只看见了母亲的一口棺材,当时季羡林就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永远她。季老费尽心思,花了10年时间,翻译了一本誉为“天书”的印度佛经,文革之后,这本书一发布就震惊中外。《牛棚杂忆》详细回忆了文革期间的遭遇,让我明白……
我对季老很崇敬,特地在这次暑假中去了北大,来到季老生前生活过的“朗润园”,在那里季老的房子没什么特别的,很普通,甚至有些简陋。可见季老的朴素是从小陪伴他的。季老从来没有抱怨过。在文中提到过这个家,他很满足,非常爱他的家人,爱他的猫,爱他的学生。在未名湖畔,我寻找着 “季” 荷,《清塘荷韵》这篇散文中讲到,当年老人家亲手投进湖中“洪湖荷”种子,一度生根开花结果,每年盛夏湖中碧叶连连,季老书中提到他最喜欢的就是那一池的荷花。如今,人已逝,荷花也不见了踪影,他们仿佛也通人情,不愿自己孤单地活在人间。
当我站在东语系大门口时,仿佛看到一位老人,他就坐在办公室看书呢。
季老是东语教授,也是个文学家。一生著书无数。我们怀念他是因为他身上的具有的中华优秀的品质:朴素,节俭,努力,严谨,谦和...,,但愿世上的人都能记得他。
五(3)班周田力
击下方目录,亲临新闻现场: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53531973_0_1.html
无计划无腹稿,每天看图,即兴乱侃,短兵相接,随看随说……漏洞百出,欢迎补漏。
视频《火炬手唐老鸭语像奥运》http://video.sina.com.cn/tanglaoya/index.shtml/index.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