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到底如何?


经济复苏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到底如何?

 

傅勇/文

《东方早报 理财一周》 名家专栏 2008年8月29日

 

 

 

市场的调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个问题:中国经济复苏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到底如何?主流的意见认为,经济基本面已经确立了持续向好的态势,经济复苏正在全面展开,真实性和可持续性方面不存在问题。工信部最近的预测是,工业产值增速将进一步加快,三季度同比增幅可能在11.5%左右,全年增幅在11%-12%左右,与去年12.9%的增速基本一致。由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45%左右,因而下半年GDP在上半年的基础上加速增长是可以预期的。此外,从沿海企业的用工情况看,出口部门复苏迹象明显。

这可能只是故事的一半。笔者此前曾撰文指出,从宏观数据上看,经济的确正在上演V型反转;但复苏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府部门推动,内生型的增长动力并为接过复苏的接力棒,并且,微观企业的盈利没有随着宏观指标的反转的同幅度改善。这构成了复苏故事的另一半。

中国实施大规模刺激计划已有十月之久,现在有迹象显示,4万亿投资的刺激效果已经开始下降。渣打银行发现,中国财政政策的刺激效力在今年二季度大幅走弱:二季度财政刺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0.3个百分点,7月份或将继续收缩;也就是说,中国的财政政策目前可能接近于中性,而不再是刺激性的。

投资推动型复苏实际上加剧了经济失衡,其隐藏的系列风险日益暴露。最近产能过剩的问题浮出水面,这只是系列问题中的一个。

今年经济保八目标将会顺利实现;在此前提下,未来的政策更多地强调了对高投资模式的调整。这些调整针对的是,半年多来压倒一切地刺激放松之后可能隐藏的种种风险。继7月信贷大幅萎缩之后,8月信贷增速看上去也不会有明显反弹。货币政策的动向看来只是冰山一角。最近,银监局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所收紧,二套房贷也得到了更严格的执行;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则强调了产能过剩的风险。

在大规模投入取得预期效果之后,现在是考虑让经济自己恢复增长的时侯了。人们在考虑,政府的刺激资金一旦耗尽,经济复苏将何去何从。中央层面透露的信息是相当谨慎的,一旦工作力度松懈,问题还可能出现反复。从现有信息看,政府不大可能出台新的大规模投资计划,而是要启动复苏的内生型引擎,并且是可持续的。从最近的政策动向看,

全球经济实际上也都面临类似困境。法、德、日等主要经济体早于预期恢复经济增长,美国经济也复苏在即。但这并未对市场带来多少兴奋点。有很多的证据显示,全球经济的复苏将是缓慢的。随着美国消费者削减债务并重建退休储蓄,他们刚刚步入会历时多年的紧缩开支之旅。全球衰退不同寻常的广度和同步性,将会阻止美国的出口需求成长为一个新的增长引擎。

在我看来,在经济增长目标初步确定达到的情况下,政策的重心正在发生转变。这些转变意味着,政策面希望提升经济复苏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即便是这样做会牺牲部分的增长速度。从短期来看,即便是对产能过剩产业继续进行投资,也会制造GDP,但政策面意识到不能再投资于这些无效率的领域。这会对经济复苏构成一定影响。

如果经济的自发性动力无法培养迟来,即使中国经济看起来复苏势头很好,政策也会无法抽身而退。发改委等部门提出了深化改革、结构调整等系列措施。这些措施方向无疑是正确,但还主要是框架性的。政策面应该会得到逐步充实,这或将是未来的主旋律。

现在市场正越来越被后一半故事所支配。所有好的预期此前都被考虑在内,政策拐点的出现确实不容小觑。在短期目标实现之后,政策面更多地关注长期目标,是合理的。兴奋剂的药效开始逐步减退,对经济的长期健康也来,这是件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