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战争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作者:本报记者 袁媛   来源:山西青年报

  

  主持人开场白:
  我们会关注一些自然资源,比如粮食战争、石油战争,但是对于人才这个资源,可能我们关注相对来说会非常薄弱。但是实际上可能人才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实力的根本,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的话题。中国如何才能从一个人口的大国成为一个人才的强国,如何能够把外流的人才回流,包括用不拘一格的手段吸引海外人才,这就是《人才战争》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
  
  大量高材生从中国流向海外

 

  主持人:为什么说人才会引发战争?


  王辉耀: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产生是由人带来的,为人所掌握的,知识经济实际上就是人才经济,而且世界大国首先要是一个人才大国。那么人才战争的成败实际上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走向世界的命运。所以,当前世界对人才的争夺战实际上是非常的激烈,我们可能意识不到,这些人才战所争夺的对象正是那些能够左右全世界经济、军事、金融、能源、科技等重要领域里的顶尖人才。


  主持人:你刚才用激烈来形容全球对人才的争夺战?


  王辉耀:是的,全球人才竞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的程度。有的发展中国家去发达国家工作的人才甚至超过了60%。在中国、印度、俄罗斯都有超过50万以上的这种科学家或者是工程师流失到发达国家。美国在1990年到2000年之间,就接受了415万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才的移民。欧盟这十五个成员国,在同样的十年间也接受了200多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这个可以看出人才的流向非常的明显,争夺战非常的明显。


  在今天的世界上,全世界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一半以上流到了美国,四分之一的留学生是去美国深造,大约有一半的留学博士最终都会留在美国工作,美国是全球第一的人才大国。美国只培养了全球4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却拥有70%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工作。


  主持人: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中国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王辉耀:中国有大量的人才流失。到2008年,中国送出的留学生达到了140万,居世界第一,但是回国只有39万,回归比例只有26%左右。而博士回归的比例还不到两成,还不到20%。自1985年以来,清华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大这个比例是76%。2006年,清华和北大已经成为美国博士生来源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学校。由于大多数毕业以后都留在美国,所以美国科学杂志把清华北大称为最肥沃的美国国土博士培养基地。当然,人才流失的渠道不只是留学,还包括移民等各种方式。美国“全国科学理事会”还有一个数据,美国约有三分之一有博士学历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是外国出生,其中这些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22%来自中国大陆,4%来自中国台湾,远高于排在第二的印度14%。


  中国是一个人口的大国,但是离一个人才的强国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人才的流失现象是十分严重的。中国其实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花费那么多的物力和人力培养人才,最后把教育成果奉献给别的国家。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一些人才政策。
  
  人才流动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主持人:你这样说,可能很多人听了会觉得,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减少中国人才外流海外?


  王辉耀:我想这里人们得先弄清楚:“人才外流”不意味着“人才流失”,“人才流入”不等于“人才归化”,人才的外流与流失,人才的流入与归化,在人才流动当中其实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人才流失”是毫无疑义的国家损失,但“人才外流”带来的影响则不能确定,人才出国的学习、深造、交流、工作,都是人才外流的一部分,是否带来人才流失也存在不确定性。外流的人才很可能是暂时“滞留”在海外学习或者工作;很可能不确定将来是否留下,甚至很可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国外为祖国的政府、企业等工作。简单地说,只要是有正常国际交往、不选择“闭关锁国”的国家,只要有本土企业跨出国门去海外发展,从官方到民间就都不可能没有“人才外流”。


  另外,即使“人才滞留”在海外,也可能是拿着留学或工作的签证,不一定意味着人才流失。留学生毕业后立刻回国,也不见得是个理性选择。一个公认的研究结论是:留学生滞留海外“较长时间之后(一般5到10年)”,将自己在西方所学付之实践,获得足够的海外经验,再从海外返回祖国。因为有足够的积蓄与海外实践,往往更容易融入原籍社会并发挥作用。我在2007年进行一项海归回国创业成功的调查,结果发现300位回国创业成功的人士平均都有5到6年的海外工作经验。


  主持人:这样说来大家就都明白,人才外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还是一件好事,我们不能抱怨门打开了,人走出去了,而要开发自己的优势把外流的人才吸引回来。


  王辉耀:对的。现在我们知道每个国家都有一些移民政策,这些政策实际上为很多人才战争服务。比如绿卡、入籍制度是各国引进顶尖人才一个根本的门槛保障。


  还有就是双重国籍也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有利武器。为了争夺人才,很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始承认双重国籍,这个双重国籍现在成为一个新的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趋势,对于留住人才、挽回人才起到了很有效的作用。
  
  打造中国梦让人才愿意来中国

 

  主持人:刚才说了那么多,都是谈怎么留住我们自己的人才的。但是我想既然是人才争夺战,那我们能不能也把世界的高端人才吸引到中国来?


  王辉耀:你的这个想法太好了。随着中国的经济发达起飞的话,也会吸引很多人移民到中国来,成为中国国籍的这种外国人士。这就要求首先我们应该建立一个顶尖人才扎根中国的制度,就是我们应该开放中国的人才引进,包括开放外籍人才的移民到中国来。

 

  招收外国留学生就是发达国家人才竞争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像美国,为了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青年,把三分之一的科学和工程的博士学位都给了外国留学生,并提供丰厚的奖学金,实际上最终是为了挽留这些人才,让他们成为美国人才。而根据最新的统计,我们目前在华的外国留学生只有二十万人出头。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和海外在中国留学生的比例差距五倍,这个赤字非常大,我们要去尽量地改善。如果能把外国留学生招来,实际上也是吸收外国人才的一种方式。


  其次,应该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吸引机制,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回来,包括打破体制内、体制外的差距,包括体制内的经历跟体制外的经历怎么样衔接,比如在跨国公司做高管,是不是也能在国企做高管,我们有这样的例子。包括公务员,在国际机构担任的职务,能不能进入中国政府直接做一定的行政领导。


  另外,我们对这些企业,特别对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录用是不是可以不限国籍,可以开放。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能够增强我们吸引人才回归,吸引人才回流的很主要的方式。


  当然最后我要强调,其实我们可能还需要打造一个中国梦。因为这个中国梦的,一定是能够让全球的人才愿意来中国发展。我们不是说这些人到中国来一下,我们希望他们长期定居中国,来中国发展,来中国安家的梦想,能够在中国挣到钱,但是也能把挣的钱留在中国。这样,中国梦获得的不只是在中国获取财富的中国机会,同时也是留下财富和人才的中国归宿。所以,中国如果有了大批的海外归来的人才,能够广纳天下人才为我所用,那么中国才能在二十一世纪实现真正的崛起。

 

  相关链接http://221.204.237.152:8080/epaper/uniflows/19/20090730/19_39.htm

  

  《人才战争》,中信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