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学说与求谐
喻建国
常见人较长时间处于灾祸或较长时间处于积郁之中,便会引发人的疾病。这是什么道理?其实人的疾病起因是非常复杂的,有细菌感染、本体运转失衡、其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人体的侵扰,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体的侵扰,本体遗传、年龄、性别等因素对本体的影响,其他条件对人体的侵扰等等。
关于本体运转失衡在人体患病的比例中居于很高的比例,其中本体运转失衡中的心理运转失衡又是居于重要的位置。中国医学在这一方面自古以来就有比较深刻的研究,明确本体心理失衡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运转是这一研究明确的一项结果。本体心理运转失衡在发病的诱因中居于重要的位置。本体心理运转是决定本体致病因素能否对本体发生作用的关键,疾病是个体心理运转失衡与其他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在个体身体上的反映。这也就是为何在同样的条件下的不同个体,有的会患病,有的安然无恙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个体来说,能够调整好个体的心理正常运转,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隔绝患病。调整好个体的心理正常运转等于消除了个体患病的一个源头,切断了个体发生疾病的一个环节。
在人体疾病的减轻症状和消除症状方面,保证个体心理运转的正常运转,免除个体心理运转的失衡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疗疾病方面,保证个体心理正常运转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这几乎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治疗手段。常用的医疗手段重在祛除疾病的外因,但是疾病的内因不祛,遇到适合的条件,疾病还会重现。可见祛病健体多么需要保证个体心理正常运转的操持。
中医常说的心平实际上就是心理正常运转的一种说白,“心平学说”认为:人受制于心,心法于自然,心合于自然则平,人就平安健康;心若悖于自然则乱,人就会受到疾病的侵扰。“心平健康学”则是运用这一理论,通过对传统中医内因辩证施治理论的继承和发掘,同时借鉴现代医学、现代心理学、心身医学等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它揭示出人的生理、病理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人的精神因素和心理活动的失调。为了保证健康、祛除疾病,必须运用平衡论和心平法修正个体的观念,调节好心态,转变不当观点,控制不良情绪的产生,达到心平。正心祛病,获得身心双重健康。中国医学的“病由心生”,从此由抽象走向了具体,从“心生”走向了“心治”。
“心平”究其所以,就是个体追求心理和谐的实现。本人在十多年前提出的求谐就是个体追求和谐与操持和谐的过程与状态。求谐就要追求平和、渐趋、圆润和共赢,而平和、渐趋、圆润的状态就是个体心平的真实而具体的写照。要求得个体的身心健康吗,那就好自追求个体的和谐吧。领悟平和,推进渐趋,运用圆润,思念统赢,追求至善,塑造至圣,常施微力,定必和谐延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