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就是让全民买彩票致富——驳李吉明(之三)


驳李吉明《教育厅长,谁在曲解和误读中国教育?

首先申明:我只是为了澄清是非,也欢迎所有人批评。

李先生说:素质应试教育与灌输应试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不可能抛弃应试而独立存在的。

驳一、反对应试教育并不是反对考试选拔制度

选拔是发现录用人才的唯一的、必不可少的方法,也是培养人才的前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考试有诊断检测、反馈校正、终结评价、选拔有潜力的继续教育对象等重要作用。考试选拔制度是一种有效的选拔所需人才的手段。国家招聘录用公务员需要考试,企业招聘录用员工需要考试,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招生需要考试。所以,教育不能没有考试,中考、高考也不能没有考试。但是,这并不是应试教育存在的理由,也不是只有取消考试选拔制度才能终结应试教育。

李先生说在中国以考试形式来选拔人才的大背景之下,在无法限制不正当权力的时候,只有考试才能体现出一种公平

驳二、不能用追求高考公平来回避其他不公平

应试教育的社会根源

应试教育是围着中考、高考转的教育,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有其社会根源,这个根源首先是巨大的民意基础:许多家长和学生对于上大学尤其是上名牌大学有着超乎一般的渴望,产生这种渴望的原因则是社会资源分配极度不公的社会现实。正如发表于2009210日《珠江晚报》的zhouy的文章《减负不力,板子不应该打在教师身上所说家长和学生对于上大学尤其是上名牌大学超乎一般的渴望更反映出了社会资源分配极度不公的社会现实。在当下的中国,各个阶层之间、各个行业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在一个资源分配合理的社会中,即使生活在社会下层,生活仍然有基本的保障,就算是当农民,也是一名快乐的庄稼汉,就算是工人,也是一名快乐的蓝领。这种情况下,就算这个社会还是存在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制度,但生活状况足以让人们对高考有一个平常心。这在现实世界中也能够得到印证,事实上,通过接受高等教育通往社会上层,在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都是比较普遍的制度。但在发达国家,由于其社会下层的生存质量能够得到基本的保证,使得人们对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渴望不是那么死去活来地强烈。而在我国目前的现实中,社会下层的生活仍然是非常艰苦的。不幸的是,这个下层的数量庞大。他们要摆脱这种生活,只能寄希望通过高考,通过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旦失败,就要重复前辈的命运。zhouy说:高考制度就在那里摆着,要上大学,尤其是上名牌大学,归根到底是靠成绩说话。我不否认有些学生的好成绩是靠天赋而取得,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还得靠有关应试的各种训练,这些训练绝大多数都是以做大量的作业来完成的。zhouy指出:假如老师真的给学生减负,不布置作业或少布置作业,大家都会拍手欢迎吗?大部分学生自然会兴高采烈,因为他们是真正的苦主。但家长未必会领老师的情。那些在大会上慷慨激昂要给学生减负的学校领导也不会实心实意地要求老师落实。 学生成绩下降,升学率下降,事关学校声誉,更事关校长个人办学成绩。事实上,这也关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各级人民政府的政绩。这种政绩既是上级评定下属德勤绩能优劣的依据,也是下级的本分,是下级称职的证明、升迁的要素。(当然,官员应该凭德勤绩能升迁,而不应跑官、买官。)同时,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要的需要。一个地方高考升学率下降了,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都被当地老百姓弄得灰头土脸。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试教育便应运而生,且愈来愈红火了。

应试教育是对解决底层太苦的问题错误药方

那么,应试教育能解决底层太苦的问题吗?能解决下层向上流动的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教育只能使极少数底层人士进入社会上层,大多数底层人士不可能由此进入社会上层。因为社会结构有橄榄型,有金字塔型,但不管那种类型,上层都只能是少数,不可能是大多数。因为,上层人数太多,比如说公务员、国企管理人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太多会大大增加底层和中层的负担,社会将更加不堪重负甚至崩溃!因此,有多少下层进入上层,就要有多少上层离开,上层会高姿态么?一般来说,他们会想方设法使自己、使自己的家族长居上层的。这种情况,在一个权力和金钱紧密结合的社会中,尤为明显。上层可以运用巨大的金权资源使自己几乎战无不胜,无权无钱的底层人士又能从这个锅中分多少羹呢?在同等学历下,甚至在权贵者学历远远不如贫贱者的情况下,谁容易找到工作?容易找到好工作?起点高?薪水多?易升迁?答案不言而喻。

教育变成应试教育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zhouy指出:残酷的现实使得高考这个制度背负了太多的东西,以至于中小学教育整个基调都是沉重的,也使得这个制度欲罢不能。

高考这个制度背负了太多的东西,怎么改革高考制度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它根本背负不了那么多;中小学教育整个基调都是沉重的,它也背负不了那么多。即使学生累死,教师累死,家长累死 ,教育还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把教育变成应试教育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我不否认有些学生的好成绩是靠天赋而取得,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还得靠有关应试的各种训练,这些训练绝大多数都是以做大量的作业来完成的。正确。如果个别学校、个别学生通过做大量的作业,进行有关应试的各种训练,可以取得好成绩,在高考这道关口胜出,使那些做得少、训练少的淘汰出局,那么,大家都会学习效法,结果,只是提高了录取分数线,谁也不能占便宜。这种把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世界变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噩梦,把教育变成应试教育并发扬光大只是提高了高校入学分数线,于国、于民于世何益?

 

推行应试教育就是让全民买彩票致富

要想富,先修路、先……,招数很多,但绝不能是买彩票,因为买彩票发财,,只对少数人有效,对绝大多数人只是支出增加而已。如果鼓励甚至逼着绝大多数人什么事也不做,买彩票发财,那会让绝大多数人越来越负,钱越来越少,债越来越多,直至没人玩彩票,甚至和发彩票的人玩命。

即使没有腐败后门暗箱操作,通过高考来步入上层也跟买彩票中大奖一样,只能是多数人玩,同时帮极少数人致富。当然,买彩票本意不在致富,发行彩票本意不在帮购买者脱贫致富。教育本意不在使受教育者进入上层,高等教育本意也不在于使受教育者进入上层,尤其在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如同我们不能把发行彩票当作使所有彩民发财的高招,鼓励大家买彩票一样,我们也不能把教育、高考当作使所有受教育者进入上层的高招,炒高考,大搞应试教育,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摇旗呐喊。

买彩票发不了财的道理似乎谁都懂,上大学进入不了上层的道理似乎没几个人懂。懂了的也必须不懂,学校不能懂,教师不能懂,学生不能懂,家长不能懂。必须所有家长苦供,所有学生苦学,所有学校苦抓,所有教师苦教,大搞应试教育。这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统一。这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底层之所以太苦是他们先天不足,受的教育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实现教育公平,使上层、底层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要下大力气提高教育质量,使他们能够通过个人努力,用考试改变命运。真是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用心良苦啊!只是你们真的因为高贵而愚蠢,相信这一套歪理邪说,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优越地位理所当然,为了保持自己的优越地位而忽悠底层,忽悠大家?忽悠中华民族?

中国教育问题需要靠解决社会问题求解而非相反

中国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根源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方面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中国教育目前的许多问题就解决了。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要通过教育给底层一个摆脱底层太苦、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但正如上文所述,教育即使变成应试教育,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二、教育高度行政化。管得太多太死,学校、教师、学生只能疲于奔命去应付,有些要求、任务根本不合理,纯属瞎折腾,但下面只有拼命配合,这里面有些是猫腻,有些是官员心血来潮,有些是官员太多,无事生非,这个问题教育部门存在,各地区各部都也存在;三、教育目标不明确。目前教育,除了围着分数转,就是围绕检查、评比、验收、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转,没有回到教书育人的本位。上述这些问题都要靠解决社会问题来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很多,比如底层太苦,缺乏向上流动机会,上层腐败等这些问题不能仅靠教育来解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这句话本身不正确,它假定上层本是学而优则上”—未必、只要学而优就能上未必、只要实现教育公平,底层就有机会上,社会就公平”—不是这么回事、底层太苦源于学不优不是这么回事。所以,教育问题需要社会解决,而非社会问题教育能够解决。

怎样解决底层问题和社会流动问题?

这个制度真的欲罢不能。

能。要解决社会不公的问题,变金字塔型社会为橄榄型社会,扩大中间阶层,减少底层比例;改善底层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企业用人方面只听市场,因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它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政府用人要民主,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录用升降,同样也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样就可以解决上下流动的问题,做到公平效率兼顾。

教育部门呢?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有正确的质量观、政绩观,不应该随波逐流,把抓分数、抓升学率当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把分数、升学率当成自己的政绩,为备受诟病的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大唱赞歌,误导社会、误导教育;而应该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高瞻远瞩,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真正为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着想,为千千万万个家庭着想,不为浮议所动,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坚决纠正应试教育的错误做法,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好处和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倡导素质教育,摈弃反对应试教育的风气。这才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才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才叫实施素质教育,这样才能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摘自本文作者在《浅议基础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一文的内容。

不正当权利难道无法限制吗?否

只有考试才能体现出一种公平这种公平不能无限夸大,素质教育并不取消这种公平,在保持这种公平的同时,我们更应努力实现其他的公平。

李先生说:笔者之所以出面替应试教育辩护,并非就是认定应试教育没有瑕疵不值得批判,而是实在看不惯当今形而上学、假大空、自欺欺人的教育现状。

驳三: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演绎出了多少的形式主义这不能怪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是违背教育规律,以危害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换取学生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提高,侵占了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演绎出了多少的形式主义,这不是素质教育,而是瞎折腾,在这种既搞应试教育,又要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学生教师的负担更重了,这根源在于高度行政化,岂能怪罪素质教育

李先生说: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理想,一个必要的乌托邦。乌托邦是一个彼岸,一个永远也不需要达到也根本无法达到的彼岸。

驳四: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想,但不是一个乌托邦

李先生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代表发表了如下的言论:

目前大家都体会到了应试教育的苦果,但中国现阶段是不可能取消高考的。在当前社会诚信不足的时期,如果取消高考,那会极大影响教育公平,将是另外一个灾难。”——中国教育报

目前,大家都体会到了应试教育的苦果,但是中国现阶段是不可能取消高考的。在当前社会诚信不足的时期,我们如果现在取消高考,会极大影响教育公平,那将是另外一个灾难。——光明日报

评:这是偷换概念,是傲慢与偏见

李先生说:特级教师魏书生先生在讲学的时候曾说,其实,中国的教育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现在的教育改来改去其实也并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只不是一些好事者到国外溜达了一圈儿以后,为了给自己的出国找到一个说法而收集了一些材料拼凑出一些所谓的成果而已,中国的教育改革就是这么开始的。我想魏书生先生的说法可谓一针见血,说出了中国教育的弊病与症结。

评:前半句话对,后半句是傲慢与偏见

李先生说:就拿新课程改革来说吧。不管教育部讲得多么的冠冕堂皇,多么的欢欣鼓舞;无庸质疑的是,中国的教育依然没有能够培养出诺贝尔奖,依然没有改变国民素质的落后现状,依然没有让中国的文明万世流芳。相反的是,教育者的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频频,教师们题海法宝依然存在,学生们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机制仍然没有取消,甚至于走进了意淫与迷失的旋涡,走进了混乱与没落的泥潭。这就是课程改革的真实效果,这就是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

或许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对学校的评价标准是有问题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才要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必须大改。于是中学的改革便翻天覆地开始了,以前所有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全部作废, 现在中学的教材,全部作废,一本也不要,一个文件不留。国家更是如临大敌,初中改革给了1个亿,高中改革给了1个亿,用两个亿的科研经费做这个课题。动用了134个院士做顾问,从北京140个大使馆,下载有关资 料,根据这140个国家的标准,制定我们的标准,中国的标准,一概不看。同时派12个代表团,到欧洲、美国、日本去考察学习,每个人都出过国。教育部派9个团去考察,看人家是怎么办的。到瑞士去考察,回来就做方案,初中的各项标准都出来了,改26了次,高中的改了17次。四年做了美国40年做不到的事。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们的课时就大幅度减少,且明确规定不得补课,教师上课不得多讲,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谁胆敢违反,就撤校长的职。于是,正课老师在课堂上不讲了,收费的课再讲正课的内容,才把那些所谓对付中考高考的真才实学讲出来。——如此的荒诞与可笑,又是谁的罪过?

评:这是教育部、厅口头搞素质教育行动搞应试教育的叶公好龙的恶果

赞同:以下观点我们赞同,请不要以为我们不赞同

李先生说:笔也认为,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应该是具有扬弃精神的,而不是全盘否定的抛弃。素质教育是没有继定的、固定的模式的,我们只有吸取并借鉴或保留应试教育中的优点,才不至于让素质教育误入歧途,才不至于让教育走向荒废,才能真正实现科教兴国的理想!

事实上,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演绎出了多少的形式主义我们是新知肚明的。这岂能不是不懂教育者管理教育所导致的结果?所以笔者再次认为:

一、教育必须由懂得教育的人来当家做主。

二、必须将素质应试教育与灌输应试教育分开来对待。

三、人才的评定标准与选拔制度必须有新的改观或突破。

 

 

李先生问废除应试教育,我们究竟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作为人才的评定和选拔标准?

问题之回答

人才的评定和选拔标准不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都可以用多种适当的方法,当然,也不废除考试的方法,但是,评价教育质量的好坏,不能主要看考试平均分和升学率的名次。应试教育的弊端和评价基础教育的标准可参看鄙人的《浅议基础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学韩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