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语寥寥胜过大论喧喧



短语寥寥胜过大论喧喧
——再议作家巴特尔的短语写作

张阿泉(呼和浩特)






在作家巴特尔著的短语集《随想录》(内蒙古大学出版社二○○八年八月版)出版时,我曾写过一篇序二《随想体文字的生动之处,一在于“随”,一在于“想”》。现值《一个思想者的远行——作家巴特尔随想录精选集》集萃付梓之际,我再次应邀缀文于前,这是巴公的信任,也是我的愿望——前序中没有说尽的一些感受,正好再拾掇整理,衍成一篇散论。
作家巴特尔的随想文字,已经坚持写作多年,逐渐形成了一种简洁扼要、讲求实效、直击事物内核的典型美学特征。
譬如:

拥有很多时间的人自在,不需要很多钱的人自由。

多么简洁扼要?毫不玄虚的“惊鸿一瞥”中,已经清晰攫住了“拥有很多”和“不需要很多”的哲学逻辑关系。
再譬如:

钱多的人比钱少的人吃得好,钱少的人比钱多的人睡得香。

何等讲求实效?只举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吃得好”、“睡得香”来对比,就极有说服力地阐明了“有一得必有一失,反之亦然”的自然辩证法。这个短语,使人想到另一句含有悖论智慧的格言:“皇宫里也有哭声,茅草屋里也有歌声。”
还譬如:

一个高度,一个境界;一个角度,一个世界。

是不是直击到了事物的内核?四个“一个”,两个排比,没有一丝晦涩和迟疑,明明白白告诉你世界的丰富、宽广、多元和变幻,而“认知之妙,存乎一心”。这个短语,有着水净沙明、拈花微笑般的禅意。
仔细体味,上面三个例句,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出语非常简淡,青菜萝卜、竹头木屑一样不经意写来,却总能出奇制胜,从“生活现象的海”里网住一条两条跃水而出、极易脱手、活泼泼的“思想小鱼”。纵观作者的整体短语写作,也都遵循着这一“不花俏,重内涵,传奇思”的话语格调,这是更高难、更考验作家捕捉能力和思维深度的写作方法,俗语云“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片花上说人情”,此之谓也。
在短语集《随想录》跋语《“随想”的随想》中,作者曾说:“随想写到最后,拼的不是语言,而是思想:思想的诚实,思想的深刻,思想的智慧。我写随笔,总想简约一点、美丽一点、意外一点。”这段话,正是作家追求“不花俏,重内涵,传奇思”写作理念的脚注。在这种理念贯注下,哪怕是随手写下的一个短语,都彷佛成了“指明问题所在的神奇魔杖”,能够简捷、有力、准确、概括地评点现实,评点人的行为和思想,达到针风砭俗、崇实斥伪、启迪心智的作用。
关于“格言”,《汉语大词典》和《辞源》(修订本)的标准解释是“含有教育意义的、可作为准则的话”。不少读者和评家把《随想录》当成了“格言集”,是不够恰切的,因为“格言不能成批制造”、“格言是饱经沧桑、千淘万漉后偶然得到的几粒金沙”,还是称之为“短语”更为宽松和从容。短语里面包含着若干格言,但短语不都是格言——格言是“短语中的短语”,是“短语的精华”。
我还以为,即使超拔如马可•奥勒留、拉罗什福科、帕斯卡尔、葛拉西安、富兰克林一般的大智慧者,他们写下的语录也不尽是格言,很多也都属于松弛而精悍的短语。譬如德国杰出思想家、讽刺作家、政论家利希滕贝格所著的《格言集》(辽宁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三月版),虽然名曰“格言集”,其实大部分文字是日记似的笔记,与俄国契诃夫所写《契诃夫手记》(百花文艺出版社二○○五年五月版)之素描短札接近。而像《塔木德》里面的格言,则往往是犹太民族五千多年集体智慧的结晶了。
把文字写短,不仅是提纯的能力,更是高度的修养。人们大多不会写短文章,所以长文章才不断泛滥成灾,以冗言耗时。寒斋插架藏有几本倡导“减法主义”的书,譬如法国彼埃蕾特•弗勒蒂奥著《要短句,亲爱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二○○三年八月版,“要短句,亲爱的”是作者母亲对女儿写作的教导与叮嘱,作者以此为题表达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钟叔河著《学其短》(安徽教育出版社二○○四年五月版)、英国E.F.舒马赫著《小的是美好的》(译林出版社二○○七年一月版)、美国里奥•巴伯塔著《少的力量》(江苏人民出版社二○○九年七月版),都传达出了“减法思维”——这里的“短”、“小”、“少”说的都是一种“自我设限”、“去粗存精”、“化繁为简”、“全神贯注”的力量,因为“越简单越厉害”是工作和生活的双赢法则,没有限制就永远不可能强大。
短语写作看似容易实艰辛,恰“冰山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而另“八分之七”都藏在了水下。这里的“短”,以“长”为前提和铺垫。有时候,“短”即“长”,“长” 即“短”,所以不能轻易从字面上论“短长”。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著名短语集《智慧历书》(哈尔滨出版社二○○五年十一月版),写作过程超过十五年,动笔时已接近八十高龄,并先后修改增删三次,出版过三个修订版;拉罗什福科的代表作《道德箴言录》(西苑出版社二○○三年一月版),则是根据他近五十年的人生驳杂体验而“榨取”出的一本人生断想录,尖锐、刻薄而透辟,书中每一个短语都渗透着谋生和与人周旋的机智。同样,您手中持读的这卷《一个思想者的远行——作家巴特尔随想录精选集》,其写作时间的跨度虽只在一二十年间,但其素材准备的跨度则至少在四五十年间,是“厚积薄发”、“春蚕吐丝”、“燕啄春泥”的心血成果,是光阴与生命的双重产物。
为什么作家巴特尔会如此痴迷和擅长短语写作?我想,天然的兴趣是一个原因,人生经历和心智的饱满积累是一个原因(他有执教、从政、读书、创作的完整历练),惯用精短句子表达深刻思考还是一个原因。他把平日的想法、观感、即兴文字、小评论、准备写成文章的断片灵感等等都随手记下来,落叶一样积累成“脱口而出”的札记,正像他自己所说“……我写随笔,是无意插柳,因为它是半路起家,只是一发而不可收”(现仍在《北方新报》和《呼和浩特晚报》的副刊上“顽强地”开着专栏)。“一发而不可收”,这最是理想和谐的“失控态势”,凡事能达到这样欲罢不能、水满自溢的“下意识”、“宿命”的境界,把事情做好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但这种状况却“可遇而不可求”。
短语写作类似“电报体”,其效果是短语寥寥胜过大论暄暄,意思完整而深永,弥漫着无穷的魅力。有人评价说精彩的短语“读之如饮甘露,如啜醴泉”或“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禁不住回忆起中学时代珍爱过的《名人名言录》(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那本“集权威性、经典性、时代性于一体”的短语书,开启了一个嗜读少年的灵慧和志向(记得当时写作文常引用其中的格言警句,为文章平添了不少“亮色”)。如今,这本《名人名言录》继续长销不衰,据说二十八年里共修订了五版、印刷了三十八次,累计印数达三百二十万册之巨,可见对高端思想的探求守望是读书界“永恒的时尚”。二十八年后的我,虽早脱徙了“抄录和吟咏名人名言”的青涩,但那份“沐浴光辉,饱尝甘露”的诚挚,仍然萦绕在怀。
想来这个世界的格言箴语已经太多太多,古今中外触目皆是,而吸收领会的分寸全在我们自己——几乎所有的格言箴语都是偏颇的、有历史局限的和有指向性的,不能完全当真理去信奉;格言箴语是浓缩的,类似“语言中的盐巴”,摄入量不可超标,需不断佐以社会实践的“主餐”方可正常消化;格言箴语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见识,但不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因为它只是前人留下的路标,脚下的路还得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何况“条条大路通罗马”;阅读格言箴语,就像与许多伟人一路同行,但“尾随其后”总非长计,要领略人生最迷人的风光,必须学会“一个人背着行囊远行”。
在《随想录》序二中,我曾把作家巴特尔的短语文字命名为“巴特尔式随想”,因为它独特、融化了个人哀乐与体悟、富于北方草原粗犷风貌、原创、草根,不是“随团旅游”而是“独自探险”,不属于“名人名言”,但绝对像毡房早晨刚挤出的鲜牛奶一样清香而饱含营养。
人生奥秘无穷,关乎学问、存养、持躬、养生、敦品、处事、接物、齐家、从政、惠吉、悖凶等方面的格言也累牍联璧,不断谆谆诲教于人,但往往亲切的朋友比严肃的导师更重要、更有亲和力、更实际和有功用。而《一个思想者的远行——作家巴特尔随想录精选集》,即属于这样一个“亲切的朋友”,有时“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时“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一如作家巴特尔本人一样率真朴茂。

二○○九年八月三十一日晨动笔,至九月一日晨写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