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明:“网友曝”,无需鉴别的表达!


“网友曝”,引领着时下新文风、新体式,已然在过去的半个2009年中长袖起舞:邓玉娇和她悲怆愤懑的修脚刀、29岁市长和他祸从天降的论文、中石油和它养在深闺的吊灯。精英说“网友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草根说“网友曝”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双城记》开篇这句话是今天最好的映照。

  对媒体来说,处在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网友无孔不入的时代,是最大的幸事,也是最大的不幸。

  网友曝先曝光再逼宫

  2009721日曹林刊发在《中国青年报》上的评论《网友曝是一种很恶劣的新闻文风》,把网友曝从熟视无睹的生活细微处拉到了聚光灯下。

  对这些屡见报端的新闻,曹林归纳:网友曝式报道,不仅成为一种文风,甚至已成为一种舆论监督新文体、新范式。而这种文风最恶劣之处即是,不经过严谨的调查和细致的核实,把网友的话剪辑成新闻,并发布在传统媒体上。

  它的实质是先污染后治理——“不核实先曝光,再倒逼事主公布相关信息。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特别近年来,媒体寻腥逐臭的劣性为网友所熟谙。

  两年前那篇《史上最恶毒后妈,打断女儿6块脊椎骨》的帖子,恐怕是许多媒体不愿再提的家丑。媒体跟进报道,读者、观众在媒体的引导下付出了眼泪和同情。最终的结果却是,史上最恶毒后妈是父亲为血友病女儿筹款导演并表演的一出苦情戏。

  比两头受气更严重的后果是公信力被损。公信力对传统媒体而言,可用性命攸关来形容。但网友这个词充其量只是敢言的代表,你、我、他虽皆是网友一分子,却远谈不上严谨与公正。

  媒介生态的不同剖面

  虽然在各媒体评论中,支持曹林的并不多。但是,知识分子的思考成果并不能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来衡量。找出问题、引发思考、布置作业、寻找话题是知识分子在公共领域的首要任务。

  google过,便会发现网友曝之争,着实是一场高手与高手之间的过招,也是一次对媒体生态的有力考验。

  曹林是《中国青年报》评论部主任,继他之后许多人对网友曝提出了不同观点。其中点到疼处的两篇文章:《记者不能曝网友曝深层原因》和《扼杀网友曝是另一种越界追捕》,作者都不简单。前者是《北京晚报》评论部主任苏文洋,后者是《中国房地产报》副总编辑兼执行主编胡安东。三位资深媒体人在网友曝上碰了面,解读特殊会面,会发现这即是针尖麦芒,又是媒体生态的不同剖面,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苏文洋的评论里说“‘网友曝其实是对记者不能曝的一种反动。很多网友曝本身就是记者不能曝的作品,出口转内销而已。

  除了借口说话,恐怕更是食髓知味。网络的确是新闻富矿,网友的群体智慧让传统媒体的记者一边咬牙切齿,一边拼命追随。

  比如说,全世界的记者都恨twitter20096月,伊朗总统大选期间发生大规模游行抗议,伊朗已经进入10年来最混乱时刻。混乱本该成就一批记者的职业高潮体验,反而却成就了黑马twitter

  由于伊朗当局对信息管制,很多反对派无法发短信,更多的伊朗人通过twitter发布实时信息。博客网站Read Write Web 有篇推荐文章,亲爱的CNN,请向twitter核实有关伊朗的消息。当数十万人在twitter分享真切的所闻,表达鲜活的感受时,CNN的记者们疯了。

  爆,无需鉴别的表达

  曹林与苏文洋、胡安东之,可算是精英层面的头脑风暴。李吉明对曹林的反驳则应归类为民生视角。

  李吉明,著名网络热评人,人民网、博客中国专栏作家,现供职教育行业。李吉明从不讳言作为一个不十分了解媒体的人,更不讳言对网友曝新闻的喜爱。我是一个普通人,我的评论都是从一个普通人立场出发的纸媒乃至电视媒体所开办的网友曝栏目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为青睐和最受欢迎的栏目之一,因为它是来自于最底层的表达与叙述,是最真实的民意与心声!

  满目的网友曝李吉明感到难得一见的无畏精神。在他看来,网友曝的真假应该交给记者鉴别、甄选,表达本身才是意义之重。

  经历了,大家才能知道:一件事为众人所知,也必为众人议论,继而形成一种力量,称之为舆论。

  当然不是所有议论都能形成舆论。李吉明告诉影响力周刊,作为一个网络热评人,他的邮箱里每天都会收到陌生网友发来的案例、素材。其中大多数都是讲自己遇到的不平事以及无法解决的问题。

  对此,李吉明的态度是基本不理。一则没时间,二则是评论这种文体本身就决定着它的对象只能是具有普通意义的社会现象。至于千变万化的个案,还是交给诉状和信访函的好。

    《读者报·影响力周刊 》记者刘贞发自北京  原题:《追逐网友曝的旅程  发布时间:2009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