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价应有的出发点是什么?
因为编写教学资料的原因,无意中触及到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于是,孤陋寡闻的笔者竟然发现:早在几年前俄罗斯官方已经在重新评价斯大林了。
一、重评斯大林与我们何干?
中评社北京8月26日电(08年)/:一本即将在俄罗斯中小学广泛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中这样描述斯大林所做的一切:“斯大林所做的一切,结合具体的历史环境来看是完全合理的,他作为一个面临战争的国家领袖在带领国家走向工业社会方面做出了正确选择。”该书一改以往对斯大林的批判态度,认为应从“当政者行为的动机和逻辑”对其进行评判。
以上评论及其所奉行的历史观是否正确尚且不说,单说斯大林并非中国人,他的国人爱怎么评价他是他们的自由,于我们似乎不甚相干。但仔细想来,又不尽如此,未必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理由有三:毛泽东等一些共产党人曾虔诚地称自己是“斯大林的学生”,按斯大林意图编写的《联共(布)党史》从延安时期及至解放后曾长期是我国党校、大学的政治教材,斯大林与中国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其一;斯大林所领导的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曾有过重大失误,而在对于外蒙以及中苏边界等一系列问题上,可圈可点之处是很多的,说斯大林必然连带着中国,此其二;新中国建国初期,前苏联曾给予大力的援助,这不可抹杀,但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走过的曲折路程,有许多也与斯大林及斯大林路线密不可分,此其三。所以,面对俄罗斯当今重新评价斯大林,我们似乎并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二、历史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点”究竟应当是什么?
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教授巴尔新科夫曾经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说:“历史的评价应该有个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就是爱国主义。”这里,这位历史教授提出了一个历史评价的“出发点”问题,这是值得关注的。然而,笔者并不敢苟同。
笔者不明白的是:我们评价历史除了从史实出发,还能有什么别的“出发点”?如果真正是一位爱国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一旦基于史实我们就会对他们做出错误的判断了吗?史实在这位莫斯科的历史教授眼中似乎没有什么价值了。在这方面,中国的历史学者沈志华教授的态度倒是很值得推崇的。在一次讲座中,有听众问沈志华教授对中国某段历史的看法,沈志华说:“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史实,至于如何评价,那留给你们或政治家去做吧,相信你们都会有判断力的。”
再说“爱国主义”问题。什么是爱国主义?其实这是个最容易被曲解和利用的概念。
1940年,毛泽东为抗日而战死沙场的国民党将领张自忠题词“尽忠报国”,延安军民悼念他时挽联上写的是“为国捐躯”——这里的“国”是国家还是祖国?笔者以为自当是后者。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一些人是将爱国主义之“国”等同于“国家”、“政权”及国家机器的——然而,政权、国家机器并不是爱国主义之“国”,也不是毛泽东所题词的“尽忠报国”之“国”,爱国是指爱客观存在的祖国,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8—169页);而国家是什么?列宁说“国家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列宁选集》第3卷第176页)。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没有人,没有人民,便没有社会的存在,也就无所谓祖国的存在,更没有“国家”的存在。因此,“爱国”是与“爱民”不可分割的。如果为了所谓国家利益而置千百万人民的利益于不顾,我们实在不知道这样的“爱国主义”有何价值?
忽视或无视史实,而以并没有界定清楚的所谓“爱国主义”为评价历史的“出发点”,这就很难不误读历史,曲解历史。如果以国家疆土的扩张和霸权的成立为某种“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那历史上的可称为“爱国者”的暴君、独裁者还真的不少。希特勒就曾经使他自己的国家迅速崛起,令世界瞩目,甚至失业率低于当时的美国。笔者难怪最近居然看到有人为希特勒唱赞歌,说“德国人民”曾歌颂希特勒是“大救星”。看来“重新评价”似乎如甲型流感一样也有某种蔓延之势?呵呵……不过,流感终究是要被克服的,健康最终还是属于人类。
所以,笔者以为,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除了以史实为出发点是别无选择的;而“归宿点”则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做出客观、全面的判断与分析。这样评价历史才不负于历史,才有益于今天和未来。记得——“实事求是”似乎是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
三、历史评价中竟有如此荒谬的逻辑?
在《俄罗斯教科书重新评价斯大林》一篇的报道中有这样一段阐述:“在关于‘大清洗’的章节中,该书写道,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促进国家的工业发展,而且最终成为了解决人民经济问题的合理工具。关于‘大清洗’中的遇害人数,教科书认为应该对这个数字进行重新统计,幷且认为应该只计算被判死刑和被枪决的人。专家认为,如此一来,那些在劳改营和流放过程中死去的人就将不被计算在内,‘大清洗’的规模就将被缩小许多。”如此说法就应了本文开头所引述的那句话:应从“当政者行为的动机和逻辑”对其进行评判。
然而,这是何等荒谬的逻辑?
使无数人蒙冤蒙难的实为剪除异己的“大清洗”(甚至多次动用暗杀手段)如何就成了“解决人民经济问题的合理工具”?这其中有何必然联系?有何事实来论证这种联系?真的是奥妙无穷啊!而所谓应当“从当政者行为的动机和逻辑”来对历史人物进行判断,这就更加荒谬绝伦了。照此逻辑,似乎为了上大学筹学费而进行偷盗抢劫也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甚至可以说成是某种迫不得已的“合理手段”?因为自己的亲人遭到无端陷害,所以家人就可以去杀了对方而无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因为斯大林的“动机”和出发点是“为了国家利益”,所以数千万人的性命和尊严就变得一钱不值?……呵呵,难怪前苏联垮了,其实原因正在于此。
四、对斯大林的不同评价所说明的问题
前苏联解体后,对于斯大林的评价历来就是多元的:“暴君”、“独裁者”和“民族英雄”、“伟大领袖”这样性质迥异的词语集于斯大林一身。其实,这种极端化的多元评价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前者一般是指向他镇压反对派的国内政策,而后者则对应于他反法西斯战争及缔造社会主义超级大国的功绩。至于斯大林的领导究竟惠及了百姓民生没有,在某些时候已经被忽视了、忘记了。
网络上看到过这样的报道标题:“普京施压 俄罗斯重评斯大林”。其实,不管是不是普京施压,普京本人曾经对斯大林的评价是历历在目的。俄塔社莫斯科2005年5月6日曾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德国《图片报》的采访时说,斯大林时代的教训之一就是独裁、压制自由,这使国家和社会走上了绝路。”“专制和不受监督必然导致犯罪。斯大林时代就发生了诸多罪行:政治镇压、许多民族的人受到驱逐。这一评价是原则性的。”当然,普京强调不应当把斯大林与希特勒相比,并且斯大林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是有功的。——其实,普京2005年的这番评价已经比较客观公正了。实在是无须搞什么“重新评价斯大林”的。
任何人物——无论真正的伟人抑或十恶不赦者——其实都是多面的,评价人物只能以史实为出发点、为依据,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力求全面、客观,非常简单。只有那些忘了历史和思维片面的人或者抱有某种不可告人目的的人,才会不以史实而以主观意志或某种可笑的逻辑来评价历史和人物。而无意间看到网上有个帖子,题目叫做《给“民住”祥林嫂一耳光 普京为斯大林翻案》——这倒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2009年9月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