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重庆半数区县党政一把手攻读博士学位。
这么多年来,领导干部捞文凭的热潮一直长盛不衰,而且所捞文凭有越来越高端化的倾向。人们不再以获得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文凭为满足,而是动辄瞄上了更高的目标:博士。在佩服领导干部于百忙之中好学不倦的同时,根据以往的情况,有几个问题还是提得提出来。
一,学费由谁出?领导干部攻读博士学位,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政策和法律也没规定领导干部必须具有何种文凭,上级领导和组织也没有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取得某种文凭,纯粹是个人志愿的行为,因此,公共财政不应为此埋单,学费得个人自负。但实际上会怎样呢,不得而知,反正没人去追根究底。
二,身为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上的负责人,有正常人攻读博士学位那样多的功课吗?如果有,这些功课究竟是谁做的?要知道,领导毕竟不是专职学生。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主要是读书并做好功课,但作为领导,其职责所司决定了他首先要把工作做好,在此基础上才能去考虑学习方面的事,这就很难保证领导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功课。如果所有的功课真要由自己亲自做好,那他要付出比专职学生更多的辛劳,甚至要牺牲很多八小时以外出入楼堂馆所的时间。如果在功课的安排上仅仅为领导们量身定做,谁来保证这种文凭是货真价实的?
三,论文由谁写?以往,领导干部的论文由他人代劳的事多有发生,现在要做到这点也不困难。只要有了论文,即使不是写论文的人去进行答辩,在有关各方的操作下,也可以获得通过。
上述三个问题,对于普通人根本就不成问题,仅仅因为领导干部是特殊的群体,才真正地成了问题。
其实,如果领导干部真的是为了增加知识、提高能力而学,后两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果真如此,这么多的领导崇尚学习,应该算是官场上的盛事了。知不足然后学,还有什么比学习能够让人尽快地进步的?怕只怕领导们学习知识是假,把文凭当成加官晋爵的敲门砖是真。没有真才实学,混个博士学位又能怎样?就好比一个腹中草莽的人,外面的穿着总能跟上潮流,而里面货色照旧,有什么用?自欺欺人罢了。这完全用得上一个成语:沐猴而冠。
我真想弄明白那些将文凭当加官晋爵的敲门砖的人,他们这样做到底是为了取媚于下还是邀宠于上,抑或是为了吓唬别人?如果是为了取媚于下,老百姓不需要。老百姓看一个官员做得怎样,不在乎这个官员的文凭究竟有多高,而是看他究竟是否在为老百姓办事。不为老百姓办事的官员,文凭再高,老百姓也不会对他有好的评价。如果他是为老百姓办事,文凭低一点,老百姓照样会给他崇高的评价。反过来,一个官员文凭虽然很高,但成天只会夸夸其谈,不能为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总有一天要嫌弃他的。天地之间一杆称,称砣就是咱老百姓。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仅仅靠文凭来吓唬人,则是一种愚蠢的想法。如果是为了邀宠于上,领导干部们热衷于捞文凭,以便在官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说明在用人方面存在错误的导向。
很多时候,领导要学会为老百姓办事,并不在乎他的文凭有多高,也不在乎他是什么级别,关键在他是否有这种责任心。如果没有这种为老百姓办实事的责任心,官员们的文凭再高,高到所有的领导都是博士后,级别再高,高到所有的官员都是正厅级,又有什么用?
知识、能力与职责相适应就是胜任。能力的提高并不一定要通过取得某种学位才能获得。新近上任的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在回应网上关于他是大专学历的议论时说:学历不等于能力,没必要沽名钓誉。完全正确!
200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