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危机最坏的时期过去后,我们将从依靠刺激政策的“保增长战略”向依靠深化改革和培育新增长点的“促增长战略”转变,而深化改革和培育新增长点绝非易事。因此,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不可能达到前面若干年的高速度,但仍可能将在震荡中前行。
国际经济危机已持续了将近一年,在带给中国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这些挑战有的已经减轻,有的正在加重,有的还在发酵。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经济持续高增长有待转型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保持了年均9.8%左右的增长速度,2001年以来,我国更是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但国际经济危机给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了挑战。从过去的一年多来看,2008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从2007年的13%高位一下跌到了9%,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更是分别跌到了6.8%和6.1%,2009年第二季度回升到7.9%。2009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很可能继续回升,全年完成8%的任务悬念不大。
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目前的这种经济增长,是通过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经济回升属于“政策性回升”,而不是“基本面回升”。“强心针式”的刺激政策,一方面会逐步出现政策作用效果递减的趋势,另一方面很可能带来资产价格泡沫、通货膨胀、坏账增加、“国进民退”等后遗症。
当危机最坏的时期过去后,我们将不得不从依靠刺激政策的“保增长战略”向依靠深化改革和培育新增长点的“促增长战略”转变,而深化改革和培育新增长点绝非易事。因此,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一方面,不可能达到前面若干年的高水平,另一方面,很可能将在震荡中前行。
稳出口和扩内需任务艰巨
我国过去多年的高速增长有1/3以上的动力来自出口。2007年,中国成为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第二大货物出口国,出口占全球贸易总额的8.8%,中国经济增长出口依存度达37.5%,外贸(进出口)依存度达66.3%。中国出口产品近80%是出口到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美国约占中国总出口的20%。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分析,美国的增长率如果下降1%,中国的出口就会下降4个百分点。但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出口这驾“马车”不仅不能发挥正面拉动作用,而且起着负面拉动作用。据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11月出口同比下降2.2%,为1992年2月以来首次下降,2008年12月出口同比下降2.8%。2008年全年出口增长仅为17.2%,远低于2007年25.7%的增速。2009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出口分别下降17.5%、25.7%、17.1%、22.6%、26.4%、21.4%和23%。估计2009年全年出口下降2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没有走出危机之前,出口的形势难以好转。
外需不灵了,只好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但国际经济危机同时也对我国的内需带来了冲击。内需扩大取决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国际经济危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加快了我国医疗体制等改革的步伐,但给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在危机影响下,我国的实体经济受到直接冲击,许多中小企业面临严重困难,甚至停工破产,使很多人的就业和收入受到影响。据国研中心农村部2009年年初的典型调查,目前在岗农民工的收入同比下降15%左右,再加上下岗农民工的收入损失,估计2009年农民工群体的工薪收入同比减少5000亿元以上。
保就业形势严峻
国际经济危机主要从两个方面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就业:一是出口大幅下降,影响了外向型经济部门的就业;二是通过使整体经济快速下跌,影响所有其他部门和行业的就业,据测算,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就业岗位将减少60万~70万。2008年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提高了0.2个百分点。2009年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受危机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农民工就业和大学生就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摸底调查显示,200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亿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亿人,其中约有15.3%的农民工无活可干。2008年底,国家统计局对四川、河南、安徽、湖北、湖南5个劳动力大省进行了快速调查,得出的数据是提前回流的农民工占整个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7%,与农业部根据固定观察点对10个省市的数据调查得出的农民工提前回流量占农民工总量的6.5%大致相同。到2009年2月中旬,7000万返乡农民工中有2300万没有找到工作。2008年有100万大学生没有就业,2009年有611万高校毕业生。人保部称,2009年上半年全国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就业签约率为68%,仍有近300万毕业生未实现就业。
留住和吸引外资需要努力
国际经济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急剧下降,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出现了快速下降。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由2007年的1.83万亿美元减至1.45万亿美元,下降了约21%。发达国家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比2007年减少了32.7%,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仅增长了3.6%,增幅远低于2007年。2008年,若不包括金融行业在内,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924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23.58%。自2008年10月至今,外商直接投资连续出现负增长,2009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同比分别下降32.7%、15.8%、9.5%、22.5%、17.8%、6.8%。
科学发展时不我待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国际经济危机的逐步恶化,2008年下半年我们不得不将宏观调控政策做了方向性的调整,将年初的“防过热”转为“保增长”,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
毫无疑问,这是应对危机及时而正确的举措。但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推进科学发展的进程。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等科学发展的行动被迫让位于“保增长”这一主战略。大规模、高强度、短时间的财政投入、信贷投放和产业振兴计划,难免让一些不一定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行业、企业和项目得到了激励。今后几年,我们仍然不得不在保增长和推进科学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宏观调控面临挑战
国际经济危机为我国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必须站在全球视角推进国内宏观调控;二是必须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新形势做出快速反应;三是必须对各种相互矛盾的病症进行综合治理。
目前,中国经济已前所未有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之中:中国的产品大量出口到国际市场;中国不断从国际市场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中国大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和铁矿石等重要原材料;中国大量购买美国的国债和国外的资产;中国开始大规模地进行国外投资等。同时,世界各国也越来越依赖于中国的廉价产品、劳动力、庞大的国内市场、外汇储备和东方文化等。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在此背景下,宏观调控绝不能只局限于国内,而要综合考虑全球经济状况来科学实施宏观调控政策。
同时,在危机形势下,由于各国都采取了强有力的刺激政策,使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速度加快,几个月前还是经济急剧下跌,几个月后就可能出现快速回升,几个月前还是通货紧缩,几个月后很可能出现通货膨胀。这就对政府及时调整宏观政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在危机演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经济现象,如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资产价格膨胀与通货紧缩同时出现,这也对政府如何选配调控“药方”提出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