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手记四:自己找到不用生气的办法


首先对母亲表示感谢,是她基本承担了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事务,让我很解脱。爱妻上班好远,每天开车都得半小时,而我也不愿让孩子享受所谓汽车接送的待遇。不过,说到这点,又有话要说,我曾让孩子蹬着滑轮车上学,而我只是跟随在旁,可惜只实行了一次就做罢。老实话讲,儿子自己蹬车上学的感觉很酷。只是我非常痛苦地遗憾地发现,城市汽车的尾气实在太厉害,成人有时候可能不很敏感,但孩子身体的高度正是最受影响的。所以用汽车接送应该是最卫生的。有点矛盾,郁闷!

不过,接送孩子是一件蛮有趣的事情。每次都能和孩子轻松地说说话。个中美好滋味今日才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了解许多好玩的事情。所以我只要有时间或认为必要的时候就去接送孩子。

早些日子接孩子下学时,总有一个小男孩(就称为H)总是缠着我儿子,要儿子去他家玩,或者一起去超市买玩具,亲密的不得了。有时连中午都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来,自然双方家长总是赶紧劝阻。很能感觉俩小孩的关系的密切。我问过儿子,你最好的朋友是谁啊?儿子高兴地说:当然就是H了,我和他可好了。

可惜好景不长,前些日子接孩子时发现这俩孩子居然形同陌路,连再见都不说就走向各自的家长回家。我感到有些问题,便问孩子:你和H不好了吗?儿子开始还不大乐意说,后来总算是明白一些原委。原来他们在一起玩的时候,H要玩那个,我儿玩这个,玩不到一起,所以不玩了。孩子说的虽然轻描淡写,还强调说他现在不缺朋友,有好几个同学特别爱找他玩呢。但我分明能感觉到孩子很不开心,甚至有点负气。

原来如此。虽然孩子们一起合合分分很正常,但我还是感觉有些隐忧。我儿基本没有上过幼儿园,我总担心他和别人的交际方式会出问题。因为在家自养的孩子多少都会自我,任性,不善于和人相处,不懂得为其他人考虑。在我看来,学习根本不算一件大事情,关键是学会与人相处才是大事情。与人相处好的人才会快乐,才会更有效地学习和生活。在现代社会,你即使有过人的技能,但不会与人相处,那么你也不会成功和幸福的。

在我的家训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不高兴就想想为什么,不顺利就想想怎么办,不知道就想想问谁。这件事情上,因为对那个孩子不了解,我没有说太多,只是对孩子强调了一点,生气是没有用的。如果你足够有才,或许人家愿意接受你的玩法。说到玩,今天和儿子的数学老师聊了一会儿,感觉这个老师很棒。不知话题如何转到玩上,这个老师说出一句我也很认可的话来,“现在的孩子们太不会玩了,玩的实在没有意思!不会自己做玩的。”所以,我经常建议儿子自己发明玩法和规则,让别的小朋友乐意和他玩。(其实,我也是在今天发现自己这个观点的不足和偏颇之处。因为这个办法的根本还是让别人来服从,风险实际是很大的啊。)

当然,我主要是针对生气这件事情。生气总归来说是很不好的一种表现。生气、情绪不良的根本原因还是认知障碍,有个情绪ABC理论讲的很好,其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赶火车,结果两个人都误了车。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今天的道路太堵了,反正下班车很快就来了。另一个人可能说:我怎么那么倒霉,竟然没赶上。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不过,最重要的还不只是如何调整B,而是如何改变A。今天接儿子放学,儿子开心地和我说:我和H快和好了!我有些惊讶地问:为什么?儿子回道:我和H说了,以后如果他想玩那个,我想玩这个的时候,我们就用猜更起的办法来决定。突然间,我发现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双方处于斗鸡博弈(Chicken Game)状态的时候,当你无办法去证明并说服对方的时候,大家随机选择就好了。采纳一种不丢面子又让心理平衡的办法,既能使游戏和友谊保持下去,又能使自己的心情不受到影响。哎!这道理很简单,可惜人们遇到事情的时候都是想着怎么让别人服从自己。真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未必要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而挪一步便是地狱到天堂。

当然,从这件事情上来看,我以为更重要的收获是让孩子体验到了一种成就感,就是——遇到问题不是用生气(自虐)或者逃避(转移方向)的方式来解决,而是勇敢和智慧地直接面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对策。这才是令我最开心的,而我在这件事情上并无太多建树,完全靠孩子自己来解决的。希望我儿以后能在其他问题和困难上也依然如此。NLP里讲的一句话非常好:凡事至少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所以,就看你想不想!办法总比困难多!

问题的出现不是让我们收获生气的,是用来让我们成长的。想明白这一点,无用的情绪化反应自然会少很多。

对了,我为什么也经常生气啊?得让儿子教教我啊!我的反思:我也爱生气,虽然一般不超过十分钟。那是因为什么?因为着急,因为不满意,等等。细细想来,其实都是对后果没有足够的预见导致的。因为没有预见所以没有准备,没有准备所以导致失误。根本上还是自以为是结论:自以为是的人都爱生气!我得好好注意了!看来,以后这“教子手记”应该改成“教父手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