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的悲哀和觉醒之道


  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的悲哀和觉醒之道

  中国陈旧的教育理念有一个源头,那就是“塑造”。在现代汉语中,也许大家对“教育”和“塑造”的区别不大注意。这其实是有很大不同的。

  教育有两个含义,一是教,二是育。前者是“上施下效”的意思,而后者是西方人所谓“成长”的意思。但是千百年来,我们只强调“教”的功能,完全忽视了“育”的作用,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下一代的成长。

  在教育方面,我们国家强调“塑造”,而西方国家主张“成长”。强调“塑造”,就有古代的科举考试和当代的应试教育,家长也会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而主张“成长”,则是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不干预他们的兴趣和选择,让他们在独立、民主、自由的氛围中成长。这才是杰出人才成长必须遵循的规律。

  西方的这种教育理念,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存在于人的心里,教师的作用只是唤醒潜藏于学生内心的知识,使之达到意识的层面。因此他主张教师应该利用提问和对话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潜在意识,而不是传授所谓的知识或智慧。正因为如此,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相比之下,所谓“塑造”,“就是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具,把原料注入到模具中,然后出来的就是流水线上规格相同的批量产品。”这种说法与老一代学者如出一辙。“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我们国家现在仍然是执行三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建立的“以课堂、书本和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但是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摆脱了这种教育模式,因此,我们与世界教育的趋势格格不入。大学应该采用以自学、课堂讨论和科学研究为内容的创造教育模式。

  面对我们国家统一招生、统一考试、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的办法来管理教育,管理学校。这种“大一统”的计划管理体制不仅大大影响了各级各类学校独立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且还很容易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标准化工具。

  特别是国内的高等教育,80%的大学教师没有实战经验,50%的教师不具有较好的演讲能力,而如此的“教师”却在“传道”,这不能不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同时一批批深具实战经验的培训师、咨询师深具咨询顾问公司,由于大学体制原因,非博士不接纳,却不能进入大学任教,这又不能不说是国内高等教育的又一个悲哀。

  而国内的MBA教育,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有实战经验的人就读MBA时学习不到更上一层的经验的升华,更缺乏实战教师,不能针对现实企业的现实问题,进行实战授课。而仅仅为了MBA学位而读的书生,拿着MBA学位证,也仅仅做个一线员工,这与MBA培养的对象又背道而驰。又一个国内教育的MBA悲哀。而在同时,还有不少业内人士在说:“中欧和长江商学院不会持久,因为他们没有研究院”,看看这两家商学院的发展,再看看国内绝大多数商学院的发展,就知道结果,市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育界的高管和学术界的精英以及各位在校学生,面对今日中国教育悲惨的现状,您的感悟如何,您有何很好的建议?请发出吧,为了国家的明天,为了我们下一代的发展,发出您内心的话吧!(本文部分内容选摘自南方周末和凤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