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康乃馨----我的媒体观兼授课观


绿色康乃馨----我的媒体观兼授课观 

新的学期开始了。依旧是在奔向深秋的日子里将与我的学生们度过一个个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与知识不断交流与增长的日子。

法大亲爱的小梦同学,在新学期第一节课上捧着满满的一束康乃馨来了---绿色的,竞然!

这是我第一次收到特别颜色的康乃馨。乐乐的冰水差不多让我没有开讲的喉咙已然湿润…..上学期课上的好几位老学生再次出现在新课堂上,亲切且幸福!

北大90后孩子们的面庞比我们曾经的那个年龄与时代要成熟与复杂得多,而且眼光充满质疑与批判,在上课之初,穿着去广场演练的粉嫩西服,与我探讨的是:“能否早些下课?”

我从来认为,兴趣是一切事情能成功的本源动力。比如讲课,比如做媒体,写报道。

在某种程度上我的授课观与媒体观有很大的相似性。

传播学研究是一门实践学科,我的第一个授课观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说我们的理论要对纷繁复杂的媒体现象有所观察,能够阐释,并且能够提出解决方案。而我们的媒体报道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针对社会现存的问题单子给出解答并引向良性运动的。

我的第二个授课观是“应教给学生知识,并启动大家的智慧”,这学期开设的新媒体方面的课程,以及新闻理论方面的课程,都有一些基本的知识需要学生们掌握,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应该是一个个发动机,做为老师应该是那个能启动他们智慧的人。

一个好的案例,一个好的分享,都应该做为启动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出现,而不是灌输者。我一直在想,好的媒体报道,新闻策划同样是那些能“点亮人生智慧”的东西,是那些“总有一种力量会让我们泪流满面”的精神。

我的第三个授课观是“不断更新的知识与不断沉淀的智慧”。如果一本教案能够使用终生,那一定不是传播学这样实践学科的教案。媒介现实天天发生,媒介理论不断更新,这要求我要不断充实、更新我原有的教案,丰富且扩大我原有的认知。

差不多,每一学期我在讲同一门课时都需重新备一遍课,每周都会将当周的案例加入其中,因为“新鲜”是媒介课程的精神特质,正如听了好几遍同一门课的学生们说的那样:“每一次都像上新课,压力大啊!”

同样,做为媒体而言,新鲜始终是第一要素,要不怎会叫“新闻”呢!

为了让小梦同学的绿色康乃馨能活得更长久,久到至少要等他们考完残酷的“司法考试”,我给它们喂养了VC泡腾片,事实证明,生命需要VC,它们果然强壮。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WEB2.0时代,课程的生产与消费和媒体的生产与消费越来越具有相似性,都是一个越来越“主动参与”,越来越“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的时代!

以此文送给我新学期的学生们,期待你们与我一起进行一场精彩的“知识与智慧的发现之旅”。

刚接到一位老学生的短信说:栾老师,一位学妹问我上栾老师的课是不是将要付出非常的努力与时间啊?我回答她说,是的,还得在“避风塘”与“牛大碗”呆上几个不眠之夜,头脑风暴着…….”

我亲爱的学生们,实际上,不像想像的那么“惨”,放下包袱,带脑上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