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已经感到钞票有可能发毛


 7月21日,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在首届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评选颁奖典礼上表示,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回升,但是大量货币流入房市股市,一旦房市股市泡沫破灭,通胀将现。

  成思危称,我国一季度GDP增6.1%,二季度增7.9%。学界关于复苏定义的一般通用的说法,是连续2到3个季度正增长就认为是复苏。他表示,对中国经济要审慎地乐观,因为摆在中国经济面前还有几个重大的问题。其中通胀的风险不容忽视。成思危表示,现在大家看通货膨胀率并不高,但要注意的是现在大量的货币流入了房市和股市,所以没有在物价上显现出来。一旦房市和股市的泡沫破灭,通货膨胀就会浮上水面。

  他分析说,2007年就曾出现类似局面:一开始流动性过剩,但是因为房市和股市吸收了货币,所以通货膨胀率很低。而到2007年四季度股市垮掉,房市疲软,2008年初通货膨胀突然一下浮上水面。

  9月1日,成思危在出席新华金融讲堂时再次表示,"现在通货膨胀的预期已经形成了,老百姓已经感到钞票有可能发毛了,这时要买房等等也都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成思危强调,当前一是要警惕通货膨胀,第二个是要警惕资产泡沫破灭。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超过实体经济的需要造成的货币购买力的降低,或者是物价总水平的上升。"成思危表示,通货膨胀有一个传导过程,一般是一年左右。另外,当货币供应增加后,如果金融资产吸收了货币,那么到实体经济不会影响物价很快上涨。

  防止有人兜售通胀故事谋暴利。

  9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孙立坚教授的《防止有人兜售通胀故事谋暴利》,可谓是对始于下半年的通胀争论的警示语, 对于一些别有用心,抱有"目标性"的喧嚷通胀的,不啻为当头棒喝。文章从几个方面分了,在猪肉和鸡蛋的价格带动下,8月上半月,全国农产品价格出现普涨迹象。中国农产品的价格是否会成为我国下一轮通货膨胀的导火索析了所谓的"通胀问题"。

  首先,文章通过分析指出,目前表现出来的价格上涨是一种供求失衡的表现,不过,这些是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和政策措施的调节来加以解决的,政府对养猪户的政策扶持会带来今后供给增加的效果。猪肉和鸡蛋价格的上涨是不可持续的。

  其次,猪肉价格上涨的势头是否会蔓延到其他商品?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很可能导致中国式通胀预期的形成。

  因为,人们会把猪肉价格上涨等同于通胀来临前的信号,这也是有根据的,2007年中国通胀水平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推动了中国价格同涨的格局。但是,这一次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我们自身因素形成的,按理说,我们的市场有能力来调节它。

  再次,中国通胀再来的可能性首先还是在于成本输入型通胀,而不可能在目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出现消费品价格暴涨的格局。第二个形成当前通胀的可能性是我们通胀预期先行,然后自己为了抗衡风险采取提前囤积商品和对房地产过度投资,这回通过建材品和生活必需品持续的"价格上涨"推动消费品价格上涨。第三个使中国陷入通胀状态的可能性是政府主导的拉动经济的行为过猛。这种状况随着宏观控制手段和方法越来越成熟,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文章总结指出,对于当前农产品价格的迅速反弹,尽管我们不应该人为地去夸大通胀。

  贾康:中国既无通缩威胁也无明显通胀压力

  9月9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指出"目前,中国经济既没有通缩威胁,也没有明显通胀压力。"

  贾康认为,由于去年经济基数比较低,今年第三、四季度的GDP会有所回升,中国经济会由"前低"转入"后高",全年实现"保八"不成问题。他同时指出,现在的时间窗口对中国经济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促进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结构性经济调整也会为将来的通胀提供足够的应对措施。

  "总体来讲,中国属于储蓄过剩的状况,高存款会导致高货币供应,但这并不会对通胀造成很大威胁。"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指出,尽管PPI有高企的迹象,但PPI向CPI传导的机制并不畅通,需受下游产品价格的制约,因此通胀并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