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深圳大学大三学业优秀校花级女生杨倩从自家楼顶跳下,一个19岁的鲜活生命瞬间结束——当这一不幸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开来时,不仅引起了网络世界一次轰动,同时也给还正鲜活旺盛的后生一代生命警示。此时,距她在博客上写“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不到4个月。警方认定杨倩为跳楼自杀。 9月17日网摘:
呜呼哀哉!一个19岁的鲜活生命就此魂归天国,杨倩去了她理想中没有烦恼、没有压力的世界,她的眼睛永远地闭上了,彻底隔绝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是她的死却留给她那本该幸福的家庭无尽的伤痛,也给社会留下了感伤和遗憾。
痛定思痛,当整个社会在深究杨倩到底因何而死?或者网友们不断把这名深大校花的靓照贴到网上增加悲情氛围的时候,我们是否能这名90后的大学生之死上得到一些反思:大学生的青春缘何越来越显得脆弱不堪,他们的有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大学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其实也是一座围城,没有进去的时候,总是豪情满怀、踌躇满志,但是进到了象牙塔里面,却发现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过于“放羊”化的教育让很多大学生的理想在这座知识的殿堂里迷失甚至湮没。
最近颇多师弟师妹向我“取经”,和他们交谈中,发现他们用得频率最大的一个词是“迷茫”,甚至因此不知所错。笔者也是刚刚从“围城”顺利突围,很清楚没有方向时那种恐惧和焦虑,因为从小就有父母帮我们做好选择,当我们真要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是无从选择。这样的青春缺乏张力,而缺乏张力的青春宁折毋弯。
有个性是这一代的性格特征,但是个性并不代表着张力,只能说是一种莽撞,而另类的性格更是导致了他们的孤僻不善交流。网上的“寂寞族”很大一部分来自大学生就足以说明,在张牙舞爪的外表下面,掩藏着他们的恐惧和无奈。
杨倩死了,或许我们会笑她懦弱、笑她愚蠢,但是谁又真正能够知道她生命能承受的极限呢?真希望她是最后一个悲剧,也希望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以此警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路要走,任何人不能替代和帮忙。“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本以为是句玩笑,但从杨倩之死,我们发现现在的年轻人面临选择的时候,真的已经山穷水尽。
多给青春增加一些张力,多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否则,用鲜血祭奠那缺乏张力的青春的悲剧难免再次上演。
资深网络策划人、网络流行文化专家温浩溟先生指出“校花门”事件深刻反映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以下特征,简言之: “大学生也是弱势群体”,媒体和社会的持续关注,也反映出当代“中国大学生依然还是社会宠儿,社会骄子。”社会宠儿与弱势群体的综合体,一起非常普通的“校花门”事件以一个青春的陨灭而终,不断诠释和丰富自杀的形式,社会舆论过度的从压力,潜规则,个人承受力角度诠释事件本身,本身反映中国当代社会浮躁,媒体和社会严重患上了“妄想症,窥阴症”,一起“校花门”应从思想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