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位当代建筑师/怎么排到老外队里了?(马纳斯鲁之1


    香港凌晨,睡眼惺松,04:20尼泊尔航空飞加德满都。

    乘客大都赶回家乡过宰牲节的。

    黑夜飞行,瞌睡间隙翻读莫内欧的《八位当代建筑师》。

    作者莫内欧1937年生于西班牙,1965年起执业至今,1996年获得國际建筑師協协会UIA)金獎、法国建筑师协会建筑金制奖章以及普立茲克建筑奖等, 1985年-1990年成为美国哈佛设计学院建筑系主任,世界著名建筑师。书中,他以评论家身份检视与他同期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八位建筑大师,讨论他们德理论态度、技术创新,以及設計贡献。库哈斯(Rem Koolhaas) 、赫尔佐格与德穆隆(Herzog & de Meuron),讨论他们的理论态度、技术创新以及设计贡献。

    瑞姆.库哈斯(Rem.Koolhaas),是其中的一位,其设计的北京CCTV新大楼在辅楼遭大火后,其设计造型又遭网民质疑。

    北京近年起了一批造型新颖的建筑,以国家大剧院、鸟巢、CCTV新大楼为代表,因为设计新颖、大体量,又是外国设计师设计,争论免不了,最被病诟的就是库哈斯的CCTV新大楼,被谑称大裤衩。古老的北京需要出现超越时代精神的建筑,对三个代表作品我最喜欢国家大剧院,其巨型的简洁造型同对面红墙的古老皇宫建筑强烈的对比,感觉是现代同传统,西方同东方的对话,既充满张力又相处和谐。鸟巢吗,是三个建筑中令消费大众易懂的作品,只是奥运后的商业运作有待检验,毕竟钢鸟巢用了17万吨钢铁,成本不轻。最难找感觉的就是库哈斯的CCTV新大楼。

    莫内欧对这位荷兰建筑师是如何评价德?

  《颠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 1978年)是了解库哈斯城市理论的最重要的文献。这部集论文、方案、作品于一体而编织的美学文本,对当代大都市密集性文化现实进行超现实主义的批评。一般的理论模式都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从库哈斯来看,他只注重了第一步骤的渲染和铺陈,偶尔涉及到第二点的研究方法论,而绝少提及第三点。这种似乎从记者生涯中养成的恣意文风形成了库哈斯的研究习惯。

  在对城市的认识的过程中,库哈斯的思考路径不是顺着建筑学的既定理论框架进行思考。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诸如网络对社会形态的影响、新时代生活方式的变革、建筑不得不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对城市发展速度的思考、资本财富在城市进程中作用的再认识、建筑师的收入与建筑作品及建设速度之间的关系,都被库哈斯纳入了对建筑学的反思之中……

    舷窗外一抹橙红色,飞机下降,绿色山脊上点缀灰白色建筑,加德满都到了。

    过移民局,尼泊尔公民和外国者分不同通道,外国通道口人少。

    一位督察官员凑近站在我后面的大梁质疑:“你是外国人吗?”

    嘿,大梁晒得黢黑皮肤同长期照射紫外线得尼泊尔人没有什么分别了。

    “啊,中国来得,攀登玛纳斯鲁。”

    此次登山活动,老王、大梁、HH来自深圳,北京WJ,江苏的两位,还有新疆组队的春风和张维以及辅助人员。

    马纳斯鲁峰,世界第八高峰,海拔8163米,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马纳斯鲁出自梵语“Manasa”,意思是幽灵山峰。

    在马纳斯鲁峰早期的探索历程中,日本登山者占据了重要地位:1953年,一支15人登山队尝试了东北壁路线,其中三位成员攀登到了7750米的高度;1956年5月9日,日本队员今西寿雄和夏尔巴协作从北坡首登马纳斯鲁,两天后,另两名队员沿相同路线登顶;1971年,日本登山队从西北山脊路线完成历史上第二次登顶。1972年,梅斯纳尔随奥地利队开辟西南壁路线,并在4月25日登顶,但同队的两名队友同一天在顶峰平台的暴风雪中失踪,这是人类首次从南壁登顶马纳斯鲁。

  1974年,第一支女子队登顶,为日本队。1981年,法国队首登西壁路线。1984年,波兰队Krzysztof Wielicki(第5位完成14座)和Aleksander Lwow首登西槽转南山脊路线。1986年,Jerzy Kukuczka(第2位完成14座)、Artur Hajzer和Carlos Carsolio(墨西哥人,第4位完成14座)登顶马纳斯鲁东峰,随后两名波兰人以阿尔卑斯方式开辟东北侧新路线登顶主峰。1996年,中国西藏队登顶(A组:次仁多吉、边巴扎西、仁那、阿克布;B组:旺加、加布、洛则、达琼)。

   中国民间组队第一次尝试到国外攀登8000米以上山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