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看出了教育的什么问题


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去到北京一所中学调研,做起了细致的听课评课工作。他连上五节课,每节课后都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与学生老师们一起用餐,近距离交谈。他表达了几个方面的想法,一是国家重视教育,正大力发展并改革教育;二希望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更多的成绩,努力探求提升教育质量之道,培养国家未来的人才。

温总理在整个过程中表现了国家领导人对教育的关心与支持。结合正在制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们相信,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话,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落实到政策层面,继而落实到教育实践当中。

中国历史上,教育是个人改变命运、脱离底层跻身庙堂的工具。到了现代社会,教育作为一国发展的基石,是每个政府都需要承担的职责。民间教育教的是修身齐家,安身立命,最高的目标才轮到治国平天下;而在学校,国家教育则强调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掌握知识和技能,建设国家,并对思想与观念进行灌输。这两者本身并不矛盾,但是当国家教育发展到极端的时候,便会挤压人的个性、思维与人的发展空间,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要求、时代的要求也被抛到了脑后。

温总理显然看到了教育工具化的弊病,因此他提出“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

体现工具思维的主要载体之一,就是教材。教材统一,令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在培养人的思维与创新能力方面,只有质量的差别,没有程度和档次的差别,连评价标准也是统一的。学生只读一本教材,读烂读透,读成了死脑袋,根本没有为怀疑、求索与创新留下空间。可想而知,这样的教育必然无法带来科学思想文化的“繁荣兴旺”、“百花齐放”。

现行教育政策还有一个取向是“一大二公”。大,是在教育的设施和规模上求大求全,办学标准都向最好最全的看齐,并以此来分配资源。小规模的学校、有独特风格与优势的小学校被指浪费资源,没有生存空间。二公,是指公办和公立,现行教育管理最看重的部分,相应的,民办的教育资本以及民间教育管理资源就被排斥在外。一大二公,体现为教育资源分配与政策倾向,令教育的“二元分立”现象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因而将一部分无法享受到体制资源的人群排除正规教育之外,将来也将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成为社会不公平的缩影。

温家宝总理指出“当前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其实已经抓到了教育的主要矛盾。但是,什么才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冲破什么样的传统观念和体制束缚?都是需要再三考量的。重视教育,是负责任的政府表现,然而政府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目标,也非常重要。作为一国总理,强调教育要冲破观念和体制的束缚,真是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