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群众监督 (原创)


今年5月,中央组织部公布了一份对组织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近8万名中央机关、省、市、县、乡、村各层次的干部和群众在随机的抽样调查中,给干部选拔任用的满意度打了67.04分,给防止和纠正用人不正之风的满意度打了66.84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组织工作满意不满意,群众说了算,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暂且不说分数高低,当今社会,社会监督体系不健全,干部监督渠道不畅,群众参与不够广泛,信息不灵现象仍普遍存在。笔者认为,健全的由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监督体系,是搞好干部监督工作的基础。社会监督除在继续坚持原有的如干部监督举报制、领导干部接待日、民主评议干部等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的基础上,还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挥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职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望,有参政议政的渠道。组织部门应定期向人大、政协通报干部任免情况,认真听取人大、政协反映的意见,并及时给予答复。同时,从这些代表、委员中聘请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联系通报有关情况。二是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干部的优劣和是非功过,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无论是推荐,还是考察、考核,都要坚持注重群众公认,同时尽量扩大干部考察考核座谈面。要定期到基层了解民意,听取基层党员、干部对干部任免和领导干部本人的意见。同时,在各基层单位设立干部意见箱,定期开启,广泛收集群众意见,把群众舆论和呼声,变成指导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使组织部门能够更加全面了解干部,促使干部坚持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三是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大量例子证明,新闻媒体的监督,如跟踪调查、事件爆光等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干部监督的重大案例和典型事例的调查中及时请新闻媒体参与,扩大影响面,增强宣传轰动效应,提高干部监督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