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新闻场的智慧》
文/栾轶玫
2009年中国的新闻界如果有亮色的话,那不可避免的是广播成为这一轮新闻改革的主角,特别是以国家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代表的广播界,开始了继上个世纪90年代广播城市化之后的再次新高。
“中国之声”是这次新闻改革的试验场与探路者。经过一年市场的考验,我们看到两个事实:一个事实是“新闻,特别是硬新闻很有市场,即使在全民娱乐化的后现代的今天!”;另一个事实是媒体只有靠做新闻,占领主流新闻场才最终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流媒体。
主流新闻场自有其生长的逻辑与生存的智慧,我以为,首先是“让思想者发出声音”,中国之声的成功案例可以用来支持这一判断,中国之声不是全国新闻界中最先建立评论员队伍的媒体,但却是最成功地调动这些评论员,让这些思考者不但思考还能够发出声音,不但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还能教给人们知识,并帮助人们形成观点与判断。
差不多我周边的朋友们都会说:“每早8点钟,我们都听曹景行的点评”,“中国之声”正是在节目中架起一座听众与思想者沟通的桥梁,每早8点与专家“约会”,与思想“面对面”成为听众早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思想者的声音”正是主流新闻场的点睛智慧。
“让聆听者成为参与者”是主流新闻场的另一智慧。主流新闻场不但要有硬的新闻,这要靠一流的记者队伍来完成;还要有独特的观点,这要靠一流的思想者---评论员来实现;此外,主流新闻场还要靠卓越的“大多数”----忠实的聆听者成为参与者与响应者来最终实现其主流影响力。
我以为一个比较现实可行的方法是,让更多聆听者的声音出现在节目中,以此补充来自民间的信息与智慧,从而改变先前传者与受者“呼唤的人与被呼唤的人很少能够相互应答”(哈代 语)的老套局面。
主流新闻场,应该是一个“我要传播,你必在场;你要倾诉,我必倾听”的良性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