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起,医保定点药店刷医保卡只能购买药品的规定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松动。5月,内蒙古自治区扩大了医保卡在医保定点药店的使用范围。根据该自治区医保部门下发的《关于扩大自治区本级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使用范围的通知》,当地参保人可在药店刷卡购买的商品中,新增了50种药品类、13种防疫类、35种保健类和27种常用医疗器械类产品。
无独有偶,据了解,目前将保健品等非药品类商品纳入医保卡刷卡范围的还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山东省潍坊市两地。
4月1日,哈尔滨市参保人持医保卡不仅可以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疫苗预防接种,还可以在医保定点药店购买保健品和血糖检测仪、血压计、频谱治疗仪等医疗器械;同样,潍坊市社保中心也与医保定点药店签署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零售药店服务协议文本》,明确除药品外,部分消毒用品、卫食健字、国食健字等保健品也列入了刷卡服务范围。而此前,医保卡的使用范围主要局限于在医保定点药店购买医保药品,以及住院治疗时支付个人自付部分。
哈尔滨市的曾先生告诉记者,每月存入他医保卡个人账户的金额差不多有60元,过去他每个月购买保健品的费用也在60元左右。医保卡使用范围扩大以后,他购买保健品就不用再“自己掏腰包”了。同样,据潍坊市一家媒体报道,一位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需要常年吃具有软化血管作用的保健品“深海鱼油”,当他得知今后可以刷医保卡购买“深海鱼油”后,非常高兴……
其实,高兴的不只是参保人员,还有当地的众多医保定点药店。“过去药店刷卡销售保健品是违规行为,现在不论是消费者还是药店,都可以理直气壮了,相信这一新规定会拉动我们非药品类商品的销售。”哈尔滨市一位医保定点药店的经理对记者说。
“堵”不住
与上述三地截然相反的是,日前,从湖北省武汉市政府贯彻医改方案的常务会上传出消息,今后该市医保定点药店只要发生一次“刷医保卡购买非药品类商品”的现象,将即刻取消该药店的医保定点资格。
其实,“医保卡变身购物卡”的现象一直为各地医保部门所诟病,为阻止医保卡滥用,很多地区甚至不惜采取“一刀切”的极端办法。3月10日,浙江省金华市出台新规,规定医保定点零售药店今后不准经营生活用品,保健品的经营面积也不能超过药店总面积的25%。而此前,如石家庄市、无锡市、扬州市等众多城市早已出台了类似的规定,甚至要求医保定点药店内的非药品类商品全部下架。
“虽然个人账户里的钱都是参保人自己的,但这些钱承担着为将来预留足够医疗费用的‘任务’。”一位专家说。所以医保卡里的钱一直被称为“救命钱”。正是基于此,一些地区的医保部门才会不惜采取极端手段来阻止“救命钱”的透支。
但即便如此,药店违规刷卡的现象仍然屡屡见诸报端。“‘堵’恐怕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况且,即便是堵住了医保定点药店违规刷卡,但还是挡不住参保人自行变现。”到头来结果还是一样——“救命钱”被透支。
记者不只在一个城市看到过“医保卡换现金”的小广告,尤其是在医院和药店附近,地上、电线杆上、墙上……类似的小广告几乎无处不在。知情人透露,通过这些小广告,参保人可以以5折至8折的代价提出医保卡中的现金。据他介绍,目前医保卡套现已经形成了利益链条,通常的做法是:先是一些不法药贩打着“医保卡变现”的招牌,对过往行人招揽生意——再由参保人到定点医疗机构或医保定点药店购买药贩指定的药品——药贩打折回收这些药品后,再加价销售出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这些药贩子往往会将收到的药品集中后再通过统一的非法网络销售出去。这样一来,医保部门不仅堵不住“救命钱”的透支,还很容易给用药安全带来隐患。“一些药品通过不法渠道回流到药店,也不利于药品零售行业的规范发展。”一位业内人士说。
从另一方面看,“兑现”也反映出消费者的合理诉求。一方面,一些参保人个人账户余额长期沉淀,但同时自己又需要用钱,这一点在年轻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长春市26岁的小刘表示,自己身体好,平时很少生病,医保卡里已经积累了2000多元。“我最近要结婚,装修房子正需要钱,尽管‘兑现’要亏不少,但钱拿出来还是可以解燃眉之急。”他说。
另外,医保卡使用不方便,也成为一些人宁愿亏一些也要“兑现”的原因。一些参保人离医保定点药店较远,刷卡购药不方便;还有一些地区规定了在药店刷卡购药的限额,如今年1月1日起,福建省福州市规定,参保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大病统筹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除外)用个人账户资金到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购买医保目录内药品,限额调整为每半个月150元,而此前每半个月只有70元。在福州工作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药店刷卡购药的限额规定给顾客带来不少麻烦。有一次她要买280元的药品,可药店说每半个月只能刷卡150元,没办法,她只好隔了半个月后又去了一次药店,才把药买齐。“这已经很不错了,要是换了去年,买这点药,我得连续跑四次,两个月才能把药买齐。”她自我解嘲地说。
“疏”则通
长春市医保中心的相关负责人曾向媒体坦承,对于“医保卡换现金”的行为,他们一直在联合当地工商局、药品监管局和公安局共同治理,但由于缺少法律依据,致使打击力度不够大,使得他们抓到药贩子也不知该怎样处理,使治理工作陷入两难境地。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医保部门都面临着类似的尴尬,辽宁省医保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就表示,由于药贩子流动性强,对其实施打击并不容易。
“其实,如果让‘救命钱’可以自由支配,或者至少花得更方便,违规‘兑现’就会自动消失。”比如,每月直接将医保个人账户资金打入参保人的存折,参保人员可以自由提取,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违规“兑现”、医保卡滥用的现象。
“即便做不到自由提取,也要让‘救命钱’花得出去。内蒙古、哈尔滨等地扩大医保卡使用范围的做法就是很好的探索。”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而且,新医改强调在卫生保健、预防疾病和慢性病防治上,允许在药店刷医保卡购买保健品等健康产品,正切合了这一形势。
另外,该业内人士表示,为了让“救命钱”花得更方便,各地医保部门还需要在扩充医保定点药店的数量方面入手,“降低医保定点药店的准入门槛,让其遍地开花,才能真正方便百姓。”而且,他分析,医保定点药店数量增加后,他们之间的竞争必然加剧,应该会促进医保药店药价的降低。这样,“救命钱”就不仅可以用得更方便,也将更实惠。
8月底,广东省开始在全省范围内调整个人医保支出范围,明确提出2009年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支出范围,个人账户可以供家庭成员看病购药、疫苗接种、健康体检及中医“治未病”。据了解,这一规定目前已经在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推行。
与潍坊市、哈尔滨市等地药品零售行业的普遍乐观不同,广东药店同行对此的反应可谓是喜忧参半。个人账户除用于个人看病和在医保定点药店买药外,还可为亲属缴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费,给个人或亲属在定点医疗机构看病、预防接种、健康体检,等等,“这意味着,个人账户资金将有更多消费选择,而用于在医保定点药店部分可能会越来越小。”广东一家大型连锁药店的老总说。他甚至预测,广东省医保定点药店的销售额将因此降低20%。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的状况要好于过去,之前药店在争夺医保卡消费份额时面对更多的是“不允许”——消费者刷卡不允许购买非药品类商品,甚至不允许医保定点药店经营非药品类商品……经常的情况是,医保定点药店“一不小心”就违规。今天虽然消费者持医保卡有了更多的消费选择,但药店也有了更多争夺市场的“武器”。无论如何,如今的“理直气壮”总要强于被“堵”时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