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0强(大)企业特征点评
老马杂谈
数日前,政府兴奋无比地宣布了中国500强企业榜单,同时还欢呼:中国500强企业净利润首次超过了美国500强企业。喜讯传出后,有人欢喜雀跃,盛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但也有多位不愿与时俱进的学者甚至官员随即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笔者作为“喜寻忧不爱传喜”的一芥草民,潜心阅读分析相关文章后,竟斗胆归纳出了中国500强企业的五大特征:
一.大、特大、超大:500强企业中,绝大多数是全国性、全行业性和跨地区性的大型企业,如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平安保险、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化集团、中国建筑、中粮集团、中国民航、国家电网、中铁集团、中国水电、南北车集团、中冶、有色金属、五矿集团、中煤、中汽、北方兵器、中核集团、航空航天集团、中国电子信息集团、中牧集团、中影集团等,基本由政府出资组建(其中多家均系当年裁军时由部队集体专业建成),其分支机构分支企业及资产已形成多年,遍布全国省市区县乡镇,将某个全国或全行业性企业合并为一家,势力自然惊人之大,但这正如把全国三十年的稻草麦秸集中堆放,兴许能比喜马拉雅山还要高大一样不可理喻。
二.资源为本、资源独占:目前的500强企业中,以资源为本的企业明显占了多数,其中以自然资源为本的有中国石油化工、中国石油天然气、中海油、有色金属、五矿集团、神华集团、中煤等;以行政和市场资源为本的有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企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粮集团、中冶、中国烟草、中国民航、航空航天集团、中铁、中铁运、国家电网及华能等大型发电企业等。而金融资源则更是500强们唾手可得的盘中餐,国有银行对大型国企慷慨无比,因为向具有资源独占性和政府支持的国企放贷,信贷风险几乎为零。今年前七个月发放的7•73万亿天量贷款约80%都在转瞬之间进了这群“国企巨兽”的超级大口,而刺激经济发展的投资项目也绝大部分落入国企囊中。此轮新500强企业中,60%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前20名则为清一色国企。煤炭大省山西最近开展的整合中小煤矿的公有制大会战,就发誓要将目前的2200家煤炭企业整合为100家基本以国企为主的大型企业。有人担心,“疑似新垄断症”病灶可能正在形成。
三.经营效率可疑:占用社会资源超过60%、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国企每年对GDP增长的贡献不足30%,吸纳劳动力不到20%。2000年以前,基本使用不到1元新增贷款就能创造1元GDP,去年,变为1.01元贷款创造1元GDP,而根据目前情况预测,今年有可能需要3.64元贷款才能创造1元GDP,此情况反映经济体目前对贷款的依赖性日益严重,通货膨胀怪兽也许正在悄悄逼近。因多年外向型经济主导早已形成了产能严重饱和过剩,“不差钱”的国企这次又来了个华丽转身——大规模进军同样早已僧多粥少的房地产业。
四.商业利润可疑:政府欢呼的“500强净利润首次超过美国500强”立即遭到细心人士的质疑。中国500强的营业收入仅相当于美国500强的34.2%,而净利润(1706亿美元)却是美国500强(989亿美元)的1.73倍,长期哭穷直到去年才勉强向中央政府上交10%利润的中央企业怎么如此之快地修练成了“赢利高手”?有学者为此加以诠释:也许应该归功于政府的积极扶持与补贴(2005、2006两年,中央财政两次补贴中石化共150亿,2008年上半年中石化又获300亿补贴),还有全体中国消费者和纳税人的宽厚大度。更有民众愤愤地质疑:国企挣的是净利润还是暴利润?
五.监管控制宽松世界第一:多年来,虽有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银监委、中央企业工委、监察部、审计署、纪委、工信部等多个机构实施对国企的领导和监管控制,但实际上的监管操作与力度却与法律政策理论大相径庭,屡屡发生的“毒奶粉、天价办公楼、天价吊灯、天价高薪、畸高福利、团购商品房、挪用公款、记假账、塌桥矿难、洋贿赂”等事件就足以证明了监管的严重缺失。如这次排名第47位的山东钢铁,其主业的多项指标均长期落后于全国,亏损总额达12.85亿元,却能照样如日中天,最近还一口吃掉了红红火火的赢利民企“日照钢铁”。国企高管因“经营不善”而被断然摘除乌纱帽的事例几乎闻所未闻。监管环境如此宽松、底气又如此强劲的国企想做不大做不强也许还真是件天大的难事。
“中国500强企业应该是500大企业”是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同志最近所言,绝非本人杜撰,看看上面列举的中国500强五大特征,再比较比较世界或美国的500强实际状况,甚至对比对比国内民企500强的真正业绩,你肯定会双手赞同李主任对中国500强企业的理性评语。
二OO九年九月十三日
中国500强(大)企业特征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