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新阶段扶贫开发


   

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新阶段扶贫开发

王思铁/文

   

        9月18日,各大新闻媒体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本文联系扶贫开发的实际谈几点学习《公报》的粗浅体会。

         一、《公报》新的形式,扶贫开发工作要抓好学习借鉴

       《公报》与以往相比,采用了一些新的形式,展现了我们党更加务实、更加民主的作风。主要表现在:行文简洁、文字精练、掷地有声。这次会议请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党务工作者、基层党员和从事党建工作研究的专家学者列席会议,这是全会形式上的一个突破,向党向全国人民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那就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不是口上说说,会上讲讲,纸上写写,而是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十七届四中全会主要是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其目的就是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因此,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形势总体企稳向好的势头,坚定信心,更要看到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的问题,不盲目乐观,裹足不前,而要按照“六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善于趋利避害,积极化危为机,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全会还提出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其主题是“两个共同”,其措施是“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有效防范和坚决打击民族分裂活动”,这表明了我们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强态度。

      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自1986年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以来,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开发的方式途径不断创新。这样的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巨大奇迹、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展示了党的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新理念,充分展示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奋发努力。农村扶贫实现的新的历史性跨越,广大农民圆了千年温饱梦,这为全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的方式的创新上,始终还是滞后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层层往下安资金项目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换句话说,贫困群众是扶贫开发的主体,但是,他们的表达权不够,参与性不够。扶贫开发的资金干什么,怎么干,干多干少,应当由贫困群众说了算,做到政府主导不包揽。

        二、《公报》新的观点,扶贫开发工作要抓好贯彻落实 

       《公报》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表明我们党具有世界眼光,善于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进而得出科学结论,理论上更加成熟,更具活力。这些新观点主要有:

        一是在肯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时,提出了“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三大精神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六大建设,使全党和全国人民振奋了精神,明确了任务。

        二是在分析我们党实现三个历史性转变之后,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论断,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是在分析当今形势时,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三新”格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深入发展,因此党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眼光深邃,分析精辟,结论自然,更具说服力。

        四是在分析党内存在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存在“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及其“三个严重”的危害,得出“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的结论,发人深省。

        五是在分析党所面临的考验时,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四个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做到“三个始终”,给全党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

        六是总结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即“六个坚持”,指出“必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第一次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四个原则,即“四个着眼于”;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意义(掌握和运用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决定性因素)、要求(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和四大主要任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尤其是做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必将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必将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深入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七是在很短的篇幅内,三次提到“集中统一”,这说明我们在加强党内民主的同时,更要讲集中统一,更要自觉地维护党的团结,民主和集中两者都要加强,不能偏废;在分析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时,第一次提出要“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只要做到这四点,必将造就一支具有生机活力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八是第一次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这是对其地位的新概括,并系统总结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四个原则、三个手段、四个作用和四个目标,还第一次提出要“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理论。在分析党的作风建设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作风建设的四大抓手(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四个风气(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强调要“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给全党加强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分析反腐倡廉建设时,第一次提出要“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深入开展;第一次提出要“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成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宏伟目标和著名论断,这必将激发全党同志的热情,发挥党员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任务。

        对于四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观点、新的论断,扶贫开发中都需要很好地结合实际,贯彻落实。重点有四个方面:

        一是学习“三种精神”,结合“六大建设”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复杂的工作,做好这一工作特别需要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三大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扶贫开发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六大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与扶贫开发工作息息相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全面建立,从制度安排上解决了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之后,扶贫开发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就扶贫抓扶贫、就开发抓开发。必须实行综合性一体化的扶贫,也即必须坚持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惠农政策扶贫和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战略。只有这样,扶贫开发工作才能更好地体现四中全会提出的“六个建设”的要求。

        二是必须依靠当地党委,争取加强领导。四中全会提出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论断,对搞好扶贫开发至关重要。搞好扶贫开发,“关键在党”。首先在于各级党委对扶贫开发的重视与加强领导。这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科学发展、执政为民”新理念的必然要求。对于扶贫系统来说,就是要主动做好领导的“领导”工作,常请示、多汇报,并用实际业绩争取党委的领导。其次在于抓好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乡、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要常抓不懈。通过努力,把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扶贫开发的坚强堡垒。第三在于加强扶贫系统党的自身建设,即重点是党组和党员队伍的建设。

        三是必须抓好扶贫系统党的自身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四中全会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意义(掌握和运用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决定性因素)、要求(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和四大主要任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尤其是做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工作。这对扶贫系统非常重要。由于特殊的原因,各级扶贫办都是“小机构、大事业”,人员队伍流动性差,部队来的同志多,自身的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建设都有待加强。因而,整体队伍素质不高,有一种“我最爱扶贫这门事业,最不敢恭维这支队伍”的感觉。因此,要乘四中全会加强党的建设的东风,加强自身党的建设,以此带动和加强扶贫开发干部队伍建设上台阶、上水平、升素质。

        四是必须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的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四中全会有三个突出的重点,即是党内民主、反腐倡廉、党的建设。在反腐倡廉上,四中全会提出的“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及其“三个严重”的危害,得出“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的结论,发人深省;第一次提出要“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深入开展。扶贫开发系统是管钱管物的,而且管的是“救火救命”的钱。不贪不占是扶贫开发干部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扶贫系统成立的20多年来,总体是好的、廉洁奉公的。但是,也有一些人“吃、拿、卡、要”,甚至个别极少数的“害群之马”被绳之以法,影响了扶贫开发队伍的形像。记得有一次,原国务院扶贫办刘坚主任在一次全国扶贫办主任会议上说:“各位主任要管好自己的管理资金项目的处长,我在一些地方发现:有的扶贫办管资金项目的处长比分管领导还‘歪’。”所以,要提倡以学为基、以干为本、以德为先、以才为重、以廉为要的风尚,特别要加强扶贫开发系统的反腐倡廉建设,建设一支勤政谦洁的队伍。

         三、《公报》的新姿态,扶贫开发要抓好自身展示

      《公报》在结尾处,写了这样一句话,即“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这是一个创新,它不是一句简单的话,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党向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展示了我们党植根于人民群众,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崭新姿态。党来自于人民,也必将一切为了人民,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全党同志只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中时刻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时刻为了群众,我们的党才能无往而不胜,才能绘就祖国繁荣富强新画卷、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这种新的姿态,对扶贫开发系统来说,更要牢记于心,实践于行。我们这支队伍,是一支特殊的队伍。特殊在:处在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前沿,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前沿,处在密切联系群众的最沿。工人有工会,行业有协会,贫困群众没有“组织”,扶贫系统不为穷人说话,不当好他们的代言人,谁来替他们说、替他们当?我们是扶贫开发系统,我们来自还有穷人才有我们这支队伍。皮之不存,毛将焉在,如果没穷人了,还拿我们扶贫系统何用?所以,我们扶贫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密切联系贫困群众,最大的危险也在于脱离贫困群众,与穷人的感情疏远,或不替他们说实话,不为他们办实事,搞形式主义花架子,甚至于用穷人的钱办富人的事——垒大户、扶富户,也或让富人去手揩穷人的油、沾穷人的光。一句话,我们扶贫开发系统,只有做到权为穷人所用、情为穷人所系、利为穷人所谋,心中装着穷人,时刻想着穷人,时刻为了穷人,我们才能永远不辜负贫困群众的信任和期望,才能谱写扶贫开发的新篇章,推进扶贫开发的伟大事业!

 

特别声明:本文中涉及到四中全会的一些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