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先生在发言,缅怀郑天挺先生
郑天挺先生,1899年8月9日——1981年12月20日,国学大师
2009年9月18—20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联合举办了“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110周年暨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古代社会”,涵盖了中国历史学的各个分支,体现了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论坛的主要发言人为全国各大学和研究所的教授、博导,以及各个断代史学会的会长、副会长等,是今年中国历史学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峰会。我受邀参加,有幸时逢此次学术盛会。
我记录下有关信息,放在博客上,和网友分享,学术并不封闭,每一项学术研究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巨大启迪,都是人文思想的有力探索,每一位学界大师,特别是论坛上发言的教授、博导,他们的思想探索之深,对当代社会发展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之用。
我希望网友们能够了解此次论坛,能够了解真实的历史学,“历史学”不是说评书,也不是三国演义讲故事,她是一门人文科学,学术从来不是用来娱乐的,而是启迪人民思考的,我历来认为,老百姓是有着崇高审美需求和理性思考需求的,历史学是满足人民的思考需求。
纪念郑天挺诞辰110周年
在上图中,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先生致开幕词。随后,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牛天勇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杨珍研究员陆续致词,深切缅怀史学一代宗师郑天挺先生。郑天挺先生与陈寅恪胡适同代,比季羡林启功先生高一辈。北大,胡是校长,郑是总务长,49年胡出走,郑独撑危局,被50年代北大师生推为“北大舵手”。50年代,郑天挺先生外调至南开大学,独自担当起南开的历史系建设,经过30多年的建设,北大学风和南开学风交融在一起,铸就了“南开史学”,历史研究,迄今为止依然是南开大学最有活力和崇高学术地位的学院之一。而北京大学的历史系,也是北大的老牌经典院系之一。
在上图中,当代著名史学大师冯尔康先生,在介绍郑天挺先生的治学生涯。说起清史研究,也许大多数人都知道“阎崇年”。而清史研究的开山宗师,却是郑天挺先生,郑是中国清史研究的奠基人,是学术的开创者。他的清史名著《清史探微》,是今天清史研究者的必备经典著作之一。
《清史探微》是清史研究的必读之作,饶有趣味。
郑先生还是二十四史中的《明史》的点校者,《明史》(下图)是二十四史中罕见的完善之作,至今,郑先生的点校本质量极高,成为二十四史的点校范本。
冯尔康先生是当今清史研究的泰斗之一,家喻户晓的《雍正传》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评价郑先生为南开大学历史系立下了缔造之功,是南开史学的恩师。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牛天勇先生评价郑先生,是“北大舵手”,是北大历史系的开山祖师。郑天挺先生将一生中最壮丽的时光献给了北京大学,将自己最辉煌的学术献给了南开大学,这是两所大学的共识。
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
今天,纪念郑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学术论坛的方式,来呈现当今中国历史学各个门类最新的思想和研究成果。
这次论坛的主要发言人均为各个分类的史学大师、断代史学会会长、教授、博导,在众多的历史学分类中,汇集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思想探索。
上图是刘泽华先生做《“剥削”问题与历史的再认识》发言,刘泽华先生是当代著名思想家,年近八旬,他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思考了“剥削”问题,他认为,应该通过充分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来积极地减弱剥削。刘先生的发言完,会场内掌声雷动,他的思想激荡人心,大大启发了与会人员,我认为他的思考,有利于今天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伦理学家们,重新认识“剥削问题”,这是在哲学层面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刘先生的思考,激发了最根本的思想活力。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冯左哲先生的报告《和坤家产“八亿两白银说”质疑》,根据正规史料分析,他认为和珅的家产在1000万—2000万白银之间,并非“八亿两”。他给我们的启发是,研究一定要基于正规史料,不要基于野史和道听途说,今天,很多人演绎历史,杜撰历史,评书化历史,为了追求好玩和娱乐,就彻底瓦解“史料”,仅仅根据一本古书之论,就杜撰新说,肤浅狂妄,可见一斑。
还有很多报告主题,我就不一一纪录,这次论坛有《“中国古代射回高层论坛”会议论文集》,大家可以关注此文集。
我只点出一些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商传:《晚明:一次官僚民主制尝试的失败》
郭松义:《清中叶的农业生产形势和国家的政策投入》
孙立群:《魏晋士人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流变研究》
李治安:《元和明前期南北差异的博弈整合与历史性过渡》
陈启云:《从中西比较视野宏观中国传统社会领导层的建构和演变》
侯杰:《关公信仰与中国社会——以明清以来的华北地区为中心》
王利华:《历史上中国社会对环境资源问题的三度严重关切》
陈支平:《从民间家族文书看清代海峡两岸的移民模式》
张晓虹:《开埠以后上海城市居民生活活动空间的嬗变》
马俊民:《中华书局校点本“隋史”质疑二十二则》
明史研究的新视野
我参加这次论坛,带着我的新作《明朝那些曲》,请教于相关领域的导师。
论坛休息时刻,我和著名历史学家孙立群教授合影
中国社会科学院明史研究室主任万明先生认为,从明曲的角度来观察明史,是一个崭新和很好的角度。
中国社会史研究会会长常建华先生认为,我对明曲的历史角度研究,在国内还是第一次,以前还没有从历史角度予以解读的。
南开大学“陈省身特聘教授”陈启云先生认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分析明曲,是创新的,也是正确的。
这次历史学峰会,给与会人士带来巨大的思想震撼,我相信很多网友也能从我的点滴介绍中,感受到历史科学的巨大影响力。我埋头于思想写作,苦心苦情,宁静以致远,我的学术根基是在南开打下的,我的思考视野,又和今天改革开放的整体社会形态有关。我的学术探索,要感谢南开,感谢这个时代。
要制定一部“大学历史教材”
历史学,在今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是,我们要防止“评书化”历史学,要反对“娱乐历史学”,对“历史哲学”要重新加以重视,在今天,非历史学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对历史的认知,基本停留在高中历史教材的水准上,大量的社会精英人士,通过娱乐化的电视节目来认知历史,“高中历史教材+《百家讲坛》”成了公众(非历史学研究者)的历史认知途径,这是今天文化的一个空白!
所以,在论坛的间歇,有朋友和我讨论这个问题,为今天非历史系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制定一部“大学历史教材”,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有着深远的意义。
此外,元朝历史,依然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元史的研究核心在中国;讲解元朝历史,我主张由元史专业人士来讲述,这个领域有很多人物,比如成吉思汗、忽必烈等等,公共人士很难掌握,南开大学历史系的李治安先生,王晓欣先生,是元史研究的大家,李先生还是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有的朋友说,元清两朝,中国灭亡了,这不是历史科学的认识,我对此反对!
论坛留影:
著名历史学家朱士光先生做报告,介绍中国古都学的研究
饶校在主席台上
论坛准备召开
论坛休息时刻。论坛地点在南开大学伯苓楼,远处是南开大学图书馆
介绍郑天挺先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