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冲天凭羽翼,事业发展靠人才


  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天下诸侯国特别多,圈个地盘就叫国。据说如果当时你要抛个板砖,说不定就会砸着个三五个国王。但当时有点实力的大国有七个,也就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地广兵强,综合国力大致相当。其它国家都分别依附于这个七个国家,成为这七个国家的附属国。

  当时齐国是超级大国,齐威王是各国国君的老大,楚、魏、韩、赵、燕五国共同选举齐威王为盟主。只有秦国因为远在西北边陲,经济文化非常落后,当时秦国的国君是秦献公,一幅穷酸样,各国都瞧不起他,没有人与他建立同盟关系,齐威王对他也不屑一顾。弱国无外交啊,秦献公对此也无可奈何。

  后来秦献公死了,他的儿子秦孝公当了国君。秦孝公和他老爹可不一样,这小子野心可大了去了。他认为秦国不能列于中原各国之中,得不到中原各国应有的尊重是最大的耻辱,他决心振兴秦国。振兴秦国从哪里入手呢?就凭老爸给我留下的这些老迈昏馈、庸碌无能的大臣怎么成呢?于是他决心招聘一批有能力有作为的人才。要说这小子也真够有魄力的,他在招聘广告中说:“各位臣民请注意了,有谁能出高招儿让秦国强大起来,不论你是要饭的,还是幼儿的小朋友,我都任命你为高干,并赠给你一个大大的城镇(授予高官,封以大邑)。”

  当时卫国有个人叫公孙鞅,二十岁刚出头,平时喜欢研究法律,是个法学专家。他见卫国弱小,不足以施展才华,于是到了魏国,想在魏国干一番事业。可是魏惠王嫌他太年轻,嘴巴没毛,办事不牢,不敢用他。

  公孙鞅听说秦孝公正在招聘人才,就跑到了秦国来碰碰运气。他先求见秦孝公手下一个叫景监的红人。景监与他讨论国家大事,对他进行了初步的考察测验。景监通过考察,知道他真是个人才,而且还是一个奇才,就把他推荐给了秦孝公。

  秦孝公召见了他,孝公一看是个20岁刚出头的小青年,于是便有了几分轻视。孝公随便问了几句治国之道,公孙鞅历举伏羲、神农、尧、舜如何治理天下来对答,滔滔不绝,可是他还没有说完,秦孝公便睡着了,公孙鞅只好没趣地退了出来。

  第二天,景监去上班,秦孝公责备他说:“你推荐的人是个狂人,只会夸夸其谈,他说的全是迂腐无用的空话大话。”

  下班后,景监瞒怨公孙鞅说:“我推荐你见孝公,你为什么竟说些不着边际的话呢?惹得孝公不高兴。”

  公孙鞅说:“我的意思是让孝公行帝业之道,君不懂我意思,我愿意再去说一次。”

  景监说:“你不知道,秦君要是不高兴,不到五天后不能再提这事儿。”

  过了五天,景监又跟秦孝公说:“那天公孙鞅的话没说完,请您再听一次吧。”

  秦孝公又召见了一次公孙鞅。这回公孙鞅似乎吸取了一点上次的教训,不说伏羲、神农等了,而是向秦孝公陈述夏禹如何画土定赋、汤武如何顺天应时等等。

  秦孝公嘲笑他说:“您真是博闻强记啊,但是古今情况不一样了,您说的话不符合现在的实际,看来您没有与时俱进啊,您先回去休息吧。”就这样又把公孙鞅给轰了出来。

  景监在外面等着,见公孙鞅退了出来,迎上去问:“这回怎么样啊?”

  公孙鞅说:“我说以王道,还是不适合君意,让我退出来了。”

  景监说:“君主招聘人才,就好象猎人治买狩猎的工具,为的是逮住猎物,岂能舍眼前之功,而远学什么帝王之道啊?这回先生是彻底没希望了。”

  公孙鞅说:“以前我不知道秦君的真正意图,恐怕孝公的目标太高而脱离实际,所以我先试探一番。今天我才知道君王是个讲究实际的君主,如果再让我见一次孝公,我保证让他满意。”

  景监说:“先生两次说的都不合君意,我还敢再饶舌以触君怒吗?”

  第二天,景监上班时赶紧向秦王道歉,不敢再提推荐公孙鞅之事。景监下班回家,公孙鞅问:“您跟孝公说了吗?我还想再陈述一次。”

  景监说:“没有。”

  公孙鞅说:“可惜,君王的招聘广告只是做做样子,人才就在眼前却不能用,我只好到别的国家再去试试。”

  景监问:“先生准备去哪国呢?”

  公孙鞅说:“其他六国,我就不信没有一个识才的君主。”

  景监还真怕公孙鞅为别国所用,赶紧说:“先生从容再等五天,过了五天我再去说试试。”

  又过五天,景监去见秦孝公,孝公正在喝闷酒,忽然窗外一只鸿雁飞过眼前,遂把酒杯放下仰天长叹。

  景监问:“您目视飞鸿而长吁短叹,为什么啊?”

  秦孝公感慨地说:“当年齐桓公说,我得到管仲,好象鸿雁长了一对有力的翅膀。今天我的招聘广告已经贴出好几个月了,竟然没有一个人才应聘。我就好象一只鸿雁,虽有凌云之志,而没有一对有力的翅膀啊。”

  景监趁机说:“卫鞅说他有帝王霸三术,以前向您述说的是帝王两种道术,您认为迂腐无用,他还有霸术之道,希望您抽出时间再听一次。”

  秦孝公听说卫鞅有霸术,心里非常高兴。他想,霸术对我还差不多,比较实用。你说我连霸主的地位还没有达到,求什么帝王之道啊。我疯了,吃饱了撑的。于是秦孝公立即召见公孙鞅。公孙鞅入见,秦孝公问:“您既然有霸术,为何不早跟我说呢?”

  公孙鞅说:“不是我不愿意跟您说,而是因为霸主之术与帝王之术不同。帝王之术在于顺民情,而霸主之术在于逆民情。”

  秦孝公一听勃然大怒,按剑而起,说:“霸主之术难道必须要逆民情吗?”要知道秦孝公也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国君。

  公孙鞅不慌不忙地说:“琴瑟不协调,必须改弦更张;政治该改革不改革,天下也不会大治。普通民众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事成之后可以同享乐,事情开始之时却很难他们共同谋划实施。如管仲做了齐国相国之后,用治军的方法治政,把国家分为二十一个乡,使工商士农四种居民各守其业,把齐国旧的制度全改了,这是普通百姓开始愿意的吗?等到政治改革成功,国内大治,民富国强,外敌畏服,君享其名,民享其利,然后才知道管仲是天下奇才啊。”

  秦孝公说:“您如果真有仲父之术,我能不听您的吗?但不知您有什么治国方略?”

  公孙鞅说:“国家不富强,不可以用兵;军事不强大,不可以御敌。欲让国家富强,必须先发展生产;欲要军事强大,必须奖励战士。用物质刺激调动军民的积极性;用严刑重罚让军民有所畏惧。赏罚严明,令行禁止,如此还没有听说哪国不富强的呢?”

  这回卫鞅的一席话说到秦孝公的心坎里去了。他高兴地说:“太好了,这种办法我能实行。”

  为了表示对卫鞅的尊重,秦孝公斋戒沐浴三天,然后与他谈了三天三夜,没有一点倦意,遂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并遍告群臣:“今后国家政事全听左庶长的命令,有违令者,与抗旨同罪。”

  群臣没有不感到惊讶和畏惧的。

  左庶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总理。提拔得真够快的,一次谈话卫鞅就从一个普通群众一下子提拔为总理,简直比现在有的干部坐直升飞机还快。可见秦孝公用人思想之解放,用人魅力之大,即使我们现在干部年轻化的政策也比不了。

  公孙鞅于是详细制定了改革的方案,并呈报给秦孝公审定。

  公孙鞅的改革方案:

  一是确定首都为咸阳;二是把境内所有村镇合并若干个县,每县设县令、县丞各一人,负责县域内各项行政管理工作,不称职者,分情节轻重给予治罪;三是奖励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四是合理确定各种税收;五是制定富民政策,男耕女织,粮帛多者为良民,免其一家徭役。因懒惰致贫者,全家没收为官奴。谁家把灰撒在道上,以惰农论处。对从商者征税重于务农者。一家有两个儿子,必须分家另过,各出丁钱。不分家者,一人出两份丁钱;六是鼓励英勇作战,晋升官职以军功大小而论。军功多者授予上爵,所用东西和服饰任其华美不限;无军功者,不管多富,只准穿粗布衣服,乘牛车。宗室和贵族以军功多少为标准,战而无功,削其贵族属籍,罚为庶民。凡有私下争斗者,不论谁是谁非,一并斩首;七是禁止犯罪行为。五家为保,十家相连,互相监督。一家有过,九家共同举报。私藏犯人者,与犯人同罪。宾馆饭店留宿客人,必须验看证明身份的凭证,无凭证者,一律不准留宿;八是严肃政令。政令即出,不问尊卑贵贱都要遵守,有不遵守的,一律判罚死罪。

  应该说公孙鞅的改革方案苛刻了点,但是总体来说,还是针对了当时秦国社会弊病的。有些条款虽然苛刻些,但也是矫枉过正的需要。

  改革方案一出台,官员和百姓议论纷纷,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公孙鞅让军警把说好的人与说不好的人都拘来。责备他们说:“你们见到政令,只管遵照执行就是了,有什么可议论的。说不好的是阻碍政令实行的人;说好的是讨好政令的人,两者都不是良民。”

  于是把这些人都发配到边疆去了。朝中大臣有议论改革方案的,罢为庶民。于是人们再也不敢对卫鞅的改革方案说东道西了,从此卫鞅的改革方案推行的很顺利。

  由于公孙鞅严厉推行政治和经济改革,没过几年,秦国就强大起来了。国富民安,社会和谐,天下各国没有比得上的。秦国不但列为中原各国之首,而且还取代了齐国成了当时新的超级大国。

  秦孝公为了表彰公孙鞅的功绩,没有忘记当时招聘广告上的承诺,把秦国最富庶的商地赠给了公孙鞅。因此,后人也称公孙鞅为商鞅。

  这真是:鸿雁冲天,全凭羽翼为资;事业发展,全靠人才辅佐。面对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是不是应该向古人秦孝公同志学习呢?学习他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魄力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