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l 5世纪古腾堡发明印刷术以来,多数人的思想就一直是被一群少数人所控制着,这群少数人就是报纸或是期刊的发行者。由于资本限制了发言的权利,大众媒体得以用独占的方式,进行宣传的工作。即使进入了Web1.0时代,企业网站上所出现的资料,基本上都是由企业单方面决定,更新的速度也非常缓慢。但在Web2.0时代,网站的内容其实是来自于网友们的集体创作,是以一种对话的方式在进行,博客正是其中的代表,博客的普及如同宣告真正言论自由时代的来临。
在Web 2.0或Blog普及的年代,人们不须拥有庞大的资本,也能随时上网发表言论,此时的焦点不再是媒体,而回归到了内容本身,大家可以在网络世界里自由交流不同的思想,不再被少数人掌控。但这同时,也可能会有负面的影响出现。过去的媒体都有所谓编辑或是总编辑的编制,目的就是要过滤发表文章内容是不是正确或是立场是不是中肯,但是在博客的世界,文章的影响力是由所有网友共同决定的。负面的言论可能被谴责,但是无法在第一时间被禁止,企业的机密也很难受到完全的保障。博客的兴起确实正挑战过去企业所谓发言人的制度,企业千篇一律的官方说法,可能终将被自由开放的博客文化力量给瓦解。
◎具有物以类聚和私密的特性
博客的言论有一种物以类聚、气味相投的特性。例如在美国选举期间,欧巴马的支持着就不会想去逛共和党人的博客,反之亦然。因此物以类聚的结果,博客往往容易将一群人的思想和行为极端化(polarization),以为全世界都与我有相似的看法,让喜欢的人更喜欢,讨厌的人更讨厌,导致人们的行为偏激。
企业固然都希望透过博客去加强自己的品牌形象,但事实上控制是不可能的。博客可以是匿名的,但必须是是公开而且真诚的。因此,博客是一种「加强版的口碑营销」,但现实社会中却经常是「坏事传千里,好事不出门」,人们对于负面消息的传播力量,总是大于正面消息的传播力量。对于担心负面评价和泄漏机密的顾虑,与其让员工私下进行,倒不如将这些问题集中起来一起处理,让企业有机会把这些负面意见引导向有利于企业的方向。
只是博客原来就具有私密的特性,而且据报导显示,每天世界上就有4万多个新的博客出现,在这数以千万计的博客中,如果有少数几个谈到关于某企业的负面信息,虽然有工具协助搜寻,企业又怎能找遍全世界。博客的私密性和小众特性,注定了不可能会有所谓的「集中管理」这种现象出现。
◎利用网络提供客服和营销
针对网络的特性,企业可以善用博客的特性来从事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客户服务。有过使用微软产品经验的人就会知道,经常我们在遇到使用上的问题时,并不会直接打电话给微软企业的客服部求助,反而会上网寻求支持。这表示会有很多热心的网友愿意上网提供解决方法,面对网友「不求名、不求利、只求爽」的个性,企业何不模仿这种方式从事无孔不入的客户服务,特别是知识性的产品,尤其适合这种模式。
另一个部分是,利用博客加强企业网络中的弱连结来从事营销工作。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所谓的强连结与弱连结,强连结指的是同事、家人或亲友,这些日常生活中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人群与自己的关系。弱连结则是透过非常态的某件事或某个人建立起来的关系,像是一位记者去访问了一位教授,他
◎导引出真正的客户导向企业
其实,传统的企业不论如何强调以客户为导向,终究是以企业为导向。因为真正客户导向的公司是,当A公司的业务员发现客户的需求其实是B公司的产品,他就应该介绍B公司的产品给客户,可是这是在企业主导的经营模式中,比较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但博客的特性,则确实是完全客户导向的,很多人会在博客上留下自己实际使用某些产品的经验和心得,久而久之就会有所谓意见领袖出现,这些意见领袖只是某些热心分享使用经验的网友,他们不属于任何一家企业,只是真诚地在网上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的现象让今日的经济行为开始产生反转的可能,过去「从企业到消费者」的经济模式,颠覆为「从客户到企业」的模式,也就是B
◎不论身分,只看内容
当然有人不免想到,如果企业将这些意见领袖收买下来,不就好了吗?但事实上,博客是一个受到全部网友监控的领域,意见领袖一旦被发现失去公正性,他的地位也将立刻消失。维基百科全书(WiKi)是一部发动网友撰写的百科全书,因为没有类似过去大英百科正统及严谨的编辑过程,可想而知会有很多不正确或是不重要的信息出现。但是不要忘了,最后决定某个词条是否被收入的标准,还是要经过全体网友同意的。在网络的世界里,一切与身分无关,只与内容有关。现实社会里医生、老师或是老板的意见总是比较获得重视,但是在匿名的网络世界里,大家的立足点一律平等,「一切只关乎内容」。
除了外部的博客,企业也必须关心内部博客的运用和管理问题。越级报告的情况一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好还是坏很难有定论。以制造业和生产业而言,讲究的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此时独裁的管理方式可能才是最适当的,而且通常这样的产业,公司内部的层级也会比较多,最高主管是不可能有时间去一一回复博客上所有意见的。这也是为何通常热中经营博客的人,多半是在公司中处于较低职务的工作人员,因为只有这些人会有比较多的时间去经营博客。但以创意产业来说,博客的公开文化,可能就对刺激创意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使用内部博客,得先考虑企业的价值主张是创新还是控制效率而定。
◎企业应从改变自己做起
企业内部比较适合将博客用在知识管理的领域。比如新进记者要学习采访方式,进入资深编辑的网站肯定会获得最大收获。因为博客上通常被放置的不会只有与工作直接相关的流程纪录,更多的是属于私人的心情纪录和主观价值,这往往也是最有价值的内容,但我们无法在企业正规的「标准作业程序」(SOP)规范中看见相关的记载。
尽管现存的企业博客还并不很多,但未来随着网络发达,势必掀起一波真正属于消费者导向的营销革命。整个亚洲地区对于计算机的倚赖程度,其实是大幅超越欧美的,中国人平均在计算机或网络上所花费的时间其实十分惊人。如果这是势在必行,是不是和员工先签下条款、拟定经营博客的权利和义务,企业就能对博客的发展高枕无忧?这倒不见得行得通,更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博客本来就具有小众、私密的传播特质,企业是没有办法杜绝的,这就像是一条小船想从河东渡到河西,行经河中,突然从北面刮起一阵大风,此时除了顺势改变,其实并没有其它的办法,想要控制最终只是徒然。说穿了,企业与其花时间去讨论如何利用博客,不如去谈谈要如何改变自己,让企业产生一种全新的营运模式。
企业都希望透过博客去加强自己的品牌形象,但事实上控制是不可能的。博客是一种「加强版的口碑营销」,企业对于担心负面评价和泄漏机密,因此与其让员工私下进行,倒不如将这些问题集中起来一起处理,让企业有机会把这些负面意见引导向有利于企业的方向。
相关文章:
- 网络事业24招:客户导向的交易平台和网页...
- 网络事业24招:个人化体验和良好客户服务
- 网络事业24招:增加客户粘性和刺激消费
- 如何利用互联网发展你的事业
- 成功搭上网络科技的特快列车
- 你应该要知道的网络科技潮流
- 抓住你的客户(一):发展新营销与公关行动...
- 抓住你的客户(二):善用六大网络营销工具
- 抓住你的客户(三):规划网络策略吸引特定...
- 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和创新
- 善用网络工具,影响潜在客户
- 规划软件系统更换的六个关键步骤
- 优化SCM,创造企业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