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神远游返乡


 

1997年秋,我作为大陆首批官员前往旧金山的斯坦福大学研修。记得第一堂课威尔逊(Weirton)教授就对我们说:你们来这里叫做“远西”,我要你们站在我的角度来看你们自己,从而将东西文化有机地楔入,然后带着一种新的精神和价值观“返乡”,这样,你就毕业和成就了。
十年来,我对威尔逊教授的话体会越来越深。
伴随着国人和国货“远西”日趋增多,人们在思考:出去究竟学什么?什么是我们所需要的?学了,又带回来了什么?还有,就是我们有什么最有价值的东西输出?
无疑,出国学习要接受他国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但有一点必须清醒,那就是决不能完全被他国文化所驯化。否则,那张他国文凭就成为“卖身契”了。回过头来看看十年前我身处异乡的学习所获,除了知识的增长是留学人员共同的以外,我还感受到一种跨文化的关怀,亲身体验到环境和种族差异的现象。现在想想美国教授那段话的意义,就明了其初衷,在于他使学生具有跨文化的眼光,来面对自己的交错的环境和曾有的资源,从那里寻找发展之路,而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培养成西方式的政治家、科学家或艺术家。
经历了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我们大都有过一定程度的全球化的见识与生活实况,它把我们带入了跨文化的境域,以及深入这个境域所具有的宽广视野,但这往往是一种肤浅的浮光掠影,他们那种文化上的创造性并非轻易地被我们获取。跨文化赋予我们会通中西的可能,但文化的生成并非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又并非简单地身在他乡的回望。我们趟过许多条河,并不等于直接拥有了一个水源。那可资重建和再造自我表叙机制的根源性的东西、那有价值的精神家园还是离我们很遥远。
本来,东方和西方原是地域上的概念,而在中国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却变成了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时间的观念。在这个观念的迁徙中,还包涵了旧与新、保守与变革等一系列价值形态方向的判断内容。我们的文化思考面临着“本土”和“西方”两种语境,我们就如同现代性这条河流中的摆渡者,一切的概念和问题都有话语的两岸,我们就是在这两岸之间往来顾盼。
中国共产党以博大的胸怀提出“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吸收包括西方先进文化在内的一切民族的优秀精神产品,为我所用。而当代的中国文化建设就是这种跨文化境域中的伟大实践,它将中国文化的自我认识建立在中西比较的基础之上,也将改变长期以来捆扰我们的思维定势和错误概论:凡是东方价值观就代表旧的传统习惯,体现保守与落后,而西方价值观就代表现代、创新和发展。完全否认和遮掩了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甚至先于西方的变革思潮,以及西方自中世纪以来百倍强于中国的顽固的宗教保守势力,以至于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中国政界和知识界就形成了一套关于东西方的差异化解释:中国政治被视为封建专制的,西方政治被当成为民主科学的;中华文明被称作是静态的,以对立于西方的动态文明;中国艺术被解释为写意的、形而上的、表现的、感性的、直感的、理想的……在今天看来,这是对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双重简化;中国的传统被简化成为一个想象中的片面的西方的“他性”——由此带来了“远西”。
“远西”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使中国文化远游于世界,使中国人的观念向原始的“祖籍”迁徙。由于地域的时间的价值的观念混杂在一起,并受着全球境域中经济和技术强势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线性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很明显东方系统的命运将乞灵于西方系统的点化和解放。由于西方文化谱系的自我纠葛,东方价值观在备受影响的同时,也染上了同样的文化症候:变革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颠覆和否定的力量。这是中国文化出现一个断层的真实境域。在这个断层面前,西方的东方想象曾经点燃了东方人的信心,使他们看到自身文化资源和身份的活力。无论是对东方文化的自我批判和颠覆,还是以纯粹的传统文化形态所进行的抗争,都可以看作是对这种东方想象的回应。这种回应在最初的确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化的进程,但紧接着就出现了以片面的他者形象来充实一个“全球化的文化想象”的危险,出现了远离中国的生存现实、图式化、样式化的种种弊端。
我们这一代人曾受过两场巨大的人生迁变的塑造。传统教育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家园,在灵魂深处留下家园的印记;而出国学习则带给我们一场生活和精神的远游,给了我们远望家园的铭心刻骨的距离。直至今日,我们还常常到那里去寻找往日和家园的踪迹,去触摸那几成废墟的往昔被唤醒和珍存的欣慰,并一次又一次从那里获取自持和拯救的信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今天,我经历了一种双重的回归:在思想上从西方文化向中国传统的回归。
由此,我们明确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在跨文化的远游中,寻找我们这个时代根源性的东西;在“中西之辩”的苦索中,逐步摆脱东方想象的阴影,重新建构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树立中国主体意识的文化史观,在当代生的、活的现实家园中建构具有当代性和创造性中国文化精神。
劝告每一位在他国学习或考察的中国人,一定要记住孔子《论语•子路》中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方面要将自己融入世界先进文化的潮流,另一方面又要有自己独立的个性特点,就是强调彼此和谐共处而又存持各自的特色,犹如五味之调和,八音之和谐,群山之错落。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潮中去践行“和而不同”之道,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在全球境域与本土资源互动共生的格局中找到自己,让精神在远游后返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