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婚姻更需“门当户对”


现代婚姻更需“门当户对”

 

章林晓

 

“门当”旧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户对”则指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在古代,“户对”大小与官品大小成正比。有“户对”的宅院,必有“门当”,因此,“门当”与“户对”常常同呼并称。古代婚姻讲究男女双方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相当,慢慢地,“门当户对”也就成了男女婚嫁条件是否般配的常用语。

 

门当户对,在现代爱情至上主义者那儿,肯定要遭到激烈反对。爱情主义者认为,旧社会婚嫁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门当户对”,这些都是一种世俗生活的法则,而并非价值的法则。在探讨爱情婚姻时,强调门当户对,是对价值的背叛,是一种本末倒置。

 

理想主义自然值得尊重,但是理想主义一旦脱离社会现实太远,其理想往往就成了空想。为情感而生,为情感而死,有关爱情的文艺作品尽可以写得唯美,但现实生活更多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要风花雪月还是要柴米油盐?生活中其实并不存在这样的选择,因为生活是从柴米油盐开始的。

 

“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诸如此类的话语,大多出自涉世未深的少男少女口中。当然,虽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但也有些痴情男女,到了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甚至是知天命之年,依然将爱情将婚姻完全看成是惟美的,似乎一谈婚姻的门当户对,就是亵渎了爱情的神圣。但这样的人毕竟只是凤毛鳞角,而且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又有多少拥有婚姻的幸福与稳固?

 

“不能天长地久,何必曾经拥有?”只要过程不要结果的“一夜情”,也许可以兴之所至随意为之,只求昙花一现式地玩个昏天黑地,但是以婚姻为归宿的恋爱,则是需要立足于现实,并充分考虑“门当户对”的。

 

“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离婚率的节节上升,算不算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但是从经济学角度看,现代社会离婚率的持续攀升,同当代人不那么重视门当户对,显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离婚意味着什么?从经济学角度说,离婚意味着其对“路径依赖”的反动。所谓路径依赖,有些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有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而这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路径依赖现象无处不在。路径依赖原理告诉我们,要想路径依赖的负面效应不发生,关键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要找准一个正确的方向,作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否则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再轻易地走出。

 

在爱情婚姻生活中,我们同样无法摆脱路径依赖,一旦我们选择了自己的“马屁股”,我们的婚姻轨迹可能就只能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宽”。以后如果我们对这个“宽度”不满意,再回头去重新作出选择,那付出的代价恐怕就会大得不敢想象。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对夫妻或为了孩子,或为了面子,或为了其他种种原因,而忍受同床异梦的煎熬?

 

因此,恋爱阶段真正值得去做的,并非飞蛾扑火式的瞬间辉煌,而是慎重选择自己婚姻的另一半。然而,婚姻的另一半,即便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也并非那么好选择的。前不久,不是有媒体披露,有女孩向记者哭诉:“谈了半年男友,竟是已婚男人”。以至于因此掀起了一场“婚姻信息是否该保密”的热议。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婚姻其实是一场交易。有交易就有风险,婚姻交易的风险就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在征婚广告上,我们通常总能看到财产、学历、收入、职业、容貌、年龄等诸如此类的描述。然而这种征婚广告的可信度又有多少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但当展现在自己欲追求或被追求的对象面前时,人们理性的选择总是努力展示出自己优点的这面,而非缺点的那面。

 

上帝先用泥土创造了亚当,后又取其肋骨创造了夏娃。上帝在创造人类始祖时,就在人类生理需要上安排了男女之间的需求:男人是女人最大宗的消费品和客户,相应地女人也是男人最大宗的消费品和客户。

 

婚姻跟普通商品交易最大的不同是,婚姻交易中所付出的不仅仅是货币,还有男人或女人自己。因此,不论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客户,男人或女人展示其优点而掩饰其缺点,这是为了在同性间提高竞争力,在异性间抬高吸引力的需要。

 

乔治•阿克尔洛夫教授,号称信号理论之父,基于对市场的不对称信息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而荣获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不过早在他之前的中国农民,早就以农民式的智慧解决了婚姻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我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曾亲眼目睹过有人借房子相亲的事情,而且听说这种借房子相亲的情况还不少。过去农村里为应对这种骗局,有个现在说来颇为有趣而又颇为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男女双方父母或委托代理人去对方家里“看牛”。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有媒婆给双方父母提亲后,做父母的往往不够放心,尤其对那些尚未打出“诚信品牌”的媒婆,更是不敢大意。于是,做父母亲的或自己出马,或委托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到对方家里去“看牛”。为什么要说“看牛”?

 

因为中国是礼仪之邦,历史文化沉淀深厚,做任何事情都讲究个含蓄婉转。拣个黄道吉日,一路寻得对方人家去,敲门问一句:听说你家有小牛要卖?既免了冒味上门的尴尬,又探得了对方是否同自家门当户对的真相。

 

可惜中国农民对“媒婆”的鼓励,没能上升到乔治·阿克尔洛夫“诚信中介”的制度层面,仅停留于“牵线成功一百对,红娘就能升天堂”这种虚无缥缈的道德教化鼓励。

 

虽然,中国农民解决信息不对称方式没能上升到制度层面,但是有“媒婆”总归比没“媒婆”好,有“看牛”的途径总归比没有“看牛”的途径来得强。“媒妁之言”至少是以“专业人士”的眼光对双方是否般配进行着初步的筛选,而“父母之命”则是以过来人的经验对两人是否般配进行着经验评判。

 

现在,许多城市青年男女婚前的试婚同居,虽然或许有小部分是滥交的借口,但更多的恐怕是在失去“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路径后,一种无可奈何的路径“替代”,只是这种替代的成本,有时实在太过高昂了。

 

信息的获得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在恋爱时所付出的信息成本,绝大部分都是沉没成本。一个女人越漂亮越富有才华,其追求的男人往往会越多。“箩里挑花,越挑越花”,美女和才女面对众多追求者,难免要挑肥拣瘦,在瞻前顾后中难以决断。

 

而在男人来说,往往学识越丰富,学习工作越繁忙其收入也越高,他的时间机会成本相对会越大。在女人反复权衡斟酌中,好男人往往会由于不堪承受时间机会成本的高昂而选择被迫退出。一朵鲜花插到了牛粪上,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奇怪了。

 

女人如此,男人又何尝不是这样?通过自由恋爱,真正结成郎才女貌或帅哥配美女的,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这也是为什么“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往往容易成为大龄青年、婚姻问题难以得到完美解决的根本原因。

 

当然,通过自由恋爱结成姻缘的也不少。不过,当年恋爱时爱得死去活来,婚后却因男人“偷腥”、女人“出墙”而闹离婚的也不少。为什么那么本分的男人会“偷腥”?那么优秀的女人会“出墙”?从经济学角度说,其实是一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初恋时牵手有触电般的感觉,但婚后的牵后更多的是左手牵右手的感觉。喜新厌旧原本就是人类的天性。

 

既然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天性,那为什么还有大多数的婚姻依然保持着稳定?路径依赖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有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婚姻并不仅仅只局限于性爱,更有着“合伙”的收益。

 

诺贝尔奖得主加里·S·贝克尔曾说:当合伙的预期收益超过保持独身或继续寻找配偶所担负的成本时,个人便会选择结婚。可不是吗?稍有点生活经验的都知道,合伙吃饭肯定比单独吃饭更合算。至于两个人结婚更是如此,至少一套厨房用品省下来了,更何况万一有个头痛冷热双方还可以相互有个照应。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组织。从热恋最终走到婚姻,有些类似于两个合作的人,最终共同投资创建一个普通合伙企业。如果说恋爱可以仅仅是出于男女之间的生理需要,那么婚姻的稳定,更多地需要理性的经营。譬如孩子的生出,或许只是男欢女爱一时的产物,而如何将孩子培养成人,则需要长期的劳心劳力的投入。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即便小如一个家庭,管理层意见的分歧,同样是致命的。夫妻间婚后的吵架,许多时候都来源于对孩子教育的分歧。而对社会来说,这种分歧造成的往往是负外部性。如父母意见不合导致离婚,孩子失去管教以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虽然,古代的“门当户对”、“三纲五常”,一直以来都遭到我们无情的批判,但门当户对、三纲五常在古代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方面,其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选择亲家时要求门当户对,到婚后讲究遵循三纲五常。门当户对保证的是男女双方出生环境没有太大差异,因此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能够尽可能地接近,确保婚后存在“磨合”的基础。而三纲五常则规定了家庭组织中领导权的归属问题,确保婚后“磨合”的成功。这从小处来说是避免了家庭内部围绕领导权的争斗,消除了内耗、确保了婚姻的稳定,而从大处来说则是保证了整个社会运行的效率。

 

当然,虽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三纲五常”对婚姻对家庭对社会并非一无是处,但是三纲五常毕竟是以牺牲女性利益为前提的,与社会向进步文明的发展方向完全背道而驰。“三纲五常”自然该踩上一万脚,永世不得翻身。不过,“三纲五常”废止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在没有“三纲五常”约束下,“门当户当”的要求其实是应该更加提高了。

 

在男女平等的今天,“门当户当”早就不应再局限于男女双方家庭物质条件的相当,更应是男女双方家庭的家教和价值取向的大体一致。很难想象一位出身富裕的美女博士与一个出身同样富裕的纨绔子弟间会有共同的爱好、趣味、谈吐和近乎一致的价值取向。

 

我曾听得一位企业界的朋友说,他们的老总在自己工作之余坚持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求他的副职也同样坚持学习,为的是企业今后发展经营决策时思维方式的一致。听到这样的案例,我由衷地赞赏。我想,不仅企业如此,家庭其实也是一样,夫妻双方在家庭的经营中,只有尽可能永远保持“门当户对”,这样的婚姻才可能是真正稳定幸福的。

 

 

此文已发《新经济》,发表时有删改。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