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孔子师郯子
公元前525年, 26周岁的孔子见到了当时的一个名人——郯子。
作为“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历史上一直盛传着本为郯国国君的郯子“鹿乳奉亲”的美德。这次来鲁国访问,得到了鲁昭公的盛情招待。在这次招待宴会中,郯子的学识受到所有鲁国君臣的称赞。
话说鲁昭公盛宴款待郯子的席间,鲁大夫叔孙昭子问起远古帝王少昊氏以鸟名官之事。郯城数典述祖侃侃而谈的说:从前黄帝以云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云命名;炎帝以火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共工氏以水记事,他的百官都以水命名;太昊氏以龙记事,他的百官都以龙命名。而我的高祖少昊挚即位的时候,恰遇凤鸟飞来,因此便以鸟记事,他的百官也以鸟命名。从颛顼之后,因为无法记录远古时代的事情,就从近古时代开始记录。作为管理百姓的官职,就只能以百姓的事情来命名,而不像从前那样以龙、鸟命名了。
此时,满座的客人无不佩服郯子的渊博学识。
26周岁的孔子听说了郯子的这番话之后,马上前去拜见郯子求教,“见于郯子而学之”。
孔子能够见到郯子,说明孔子在当时鲁国的社会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孔子与郯子的这次见面,对于日后孔子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千百亿生灵都人人景仰的圣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从郯子那里不但学到了太多的关于职官、礼仪的常识,而且还学到了非常多的学习的方法;与此同时,孔子与郯子的这次见面,也为日后的孔子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礼》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当然,得到了高人指点之后的孔子的为官生涯自然也是一帆风顺的。此后不久,孔子就升为管理鲁国营建的司空。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贫困与低贱对于有志向的人来说,应当不是一种耻辱、一种包袱,而要成为自己成长的一种驱动力,变为一种财富。孔子就是这样经历的。在“贱”与“鄙事”中磨练、历练,练就了才干,熟悉了民情、世事、社会,这是以后走向成功的黄金阶梯。
8.三十办私学
话说随着公元前522年的到来,孔子已经到了他所说的“三十而立”的年龄了。此时的孔子,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名声了。
此时,不仅仅是为官生涯一帆风顺,更为重要的是,孔子还有了为数众多的追随者——我们今天称之为“FANS”的一群人。
如何招待这些“FANS”呢?孔子决定自己兴办一所私立学校——诸位,这可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所私立学校啊!
这所学校的诞生,打破了中国有史以来的“学在官府”的局面;这所学校的诞生,为日后的中国培养了为数众多的人才——人称“孔门弟子三千”嘛;这所学校的诞生,还为孔子能够成为日后闻名中外的大教育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这所学校的诞生,还为孔老夫子传播他的思想技工了一个非常巨大的舞台。
学校办起来了。最早的一批学生都有谁呢?当然是日后也非常有名气的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人啦。
不但诸如子路、子贡、颜渊等人前来学习,就连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在自己临死之前都孩子爱费尽心机的谆谆教导自己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道孔子的私学堂里来学习。
这又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是鲁昭公访问楚国回来时,孟僖子因为自己不熟悉礼仪而不能在欢迎会上主持仪式而受到的刺激啦。因为自己不熟悉礼仪而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前往孔子办的私学里面去学习,这只能说明此时的孔子对于周礼已经有了相当高深的造诣了;当然,我们由此还可以看出孔子所办私学的正面影响已经迅速传播开来。